更新时间:2024-11-02 13:55
丁茂鲁,1936年2月生于上海,祖籍黄岩,西泠五老之一。室名可意斋,擅长书法、篆刻、国画写意人物 。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并留校任教,主攻写意人物画,兼习书法、篆刻,学书曾得诸乐三指导,学吴昌硕一派,兼取杨凝式、黄道周诸家,用笔凝练苍劲,书风拙朴雄浑。
1963年调西泠印社工作,1983年任西泠印社理事和副秘书长,于1996年退休。现为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中日五日书法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海内外收藏机构收藏。
其一,借古喻今,传神写照的意笔人物画。意笔人物画,关键在传神,而传神之笔,不是一般人所为,也不是全靠天资聪颖,神助天成的,而得益于几十年学养的积淀。丁先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兼善书法、篆刻,他左右逢源,披沙沥金,从古典题材中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运用善书法、篆刻之技能,并推陈出新的直抒胸臆,使之富于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醉酒图》中,用略带颤抖的线条勾勒一深山高士,醉卧于松下石矶间,其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憨态可掬;而《布袋和尚》中的布袋和尚,把放下布袋的那一瞬间的得意与轻松,刻画得淋漓尽致,再配上“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由”的题款,难道仅仅是说“布袋”?其妙趣横生的寓意,是那样的深邃而生动。
其二,深入社会,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与写文章“合时而作”一样,只有贴近生活的艺术才有艺术张力。丁先生虽然生在大都市,长在大都市,立业在大都市,但始终不忘火热的生活才是艺术源泉的真谛。早在浙江美院任教期间,他每年都要带学生到海岛、山村写生,去体验生活,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即使在西泠印社工作期间,也要抽时间去写生,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如《饲鹿图》中,挺拔的芭蕉树下,一名楚楚动人的南国姑娘精心喂养三只活泼可爱的小鹿。生动的描写,宁静的画面,构成一幅平安和谐的南国风情图。而荒草萋萋的野外,一老翁手捧出土的陶罐,用放大镜细细观察釉面,一男捏指计算,一女用笔作记录,其艰苦的工作环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考古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跃然纸上。
其三,以书入画,形成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以书入画,书画同源是行里的古话,但丁茂鲁先生确实拥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理事,其作品还入选过全国第二届书法展等,其书法作品重墨讲形,疏密得当,意法严谨,开合有度,在平和体的基础上,注入稚拙变型的线条,所以他的简笔写意画,以线为主,以墨为辅,以略带颤抖的线条,恰当地表达“似与不似”的艺术境地,使之意趣横生,稚拙儒雅,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牧笛图》,左面以湿墨重线勾勒出两头在河边觅草的黄牛,右面再用淡墨细线写出了一横吹短笛的牧童,山石、青草、苔点,则融入金石意趣用枯笔点缀其间,画面动静结合,生气盎然,一幅流水潺潺、牧笛袅袅的和谐气象,赋予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意义。
丁茂鲁言谈斯文、言辞质朴、温婉随和,一贯持着对先贤的敬畏和对自身的明了,他从画50余年,丁老为人低调,其作品在市场上很少见。有一幅立轴,丁老用他独有的颤动字体写道:“西泠印社五挚友艺缘十年,摆画展各呈所能,清君评长道短皆为善。”这既是说明,也是一种姿态的表达,老艺术家高风亮节由此可见一斑。
丁老的作品表现出扎实的传统基础,他擅长写意人物,用笔凝重苍劲,微微颤抖的线条融汇了金石意趣,作品题材广泛,从最早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登于《中国画》画册的毕业创作《上海电车工人罢工斗争》的严肃思考,到图文并茂的《股民一族》的细致观察、《古城春晖》的家园怀念、《野外考古图》的简练陈述、《摔跤图》的情境捕捉等等,人们看到的是一种与时代脉搏一起跃动的时代意识与融洽的生活热情。虽然他强调不是一味地追求传统古风,但依然可以从他画得较多的弥勒图和牧牛图中看到更多的闲适和脱胎自李可染陆俨少先生的那一路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皈依。让人咀嚼出作者没有游离社会,恰恰相反,作者的创作意识和思考始终与时代脉搏一起互动,丁老也喜欢画牛,画展中作者参展的几幅牧牛图,与程十发的牧牛图不同,丁茂鲁的牧牛图会融入更多的场景,笔底追求一种天趣,让人们看到的是自然洋溢着的恬适。丁老虽然主攻人物,却也是山水的大家,他笔下的大写意山水,显得格外潇洒恣肆和大气磅礴,画展中的《溪山无限图》和《春深高树图》最为典型,代表了作者对这种风格的追求与欣赏,水迹、设色,丁茂鲁的泼墨赋彩之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