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属

更新时间:2023-02-13 23:25

七鳃鳗属,Lampetra (Gray,1851),是圆口纲七鳃鳗目七鳃鳗科的一属。有6种。体呈形,无偶鳍。无上、下颌。口呈漏斗状吸盘,用活塞式的舌司口部启闭;口漏斗及舌上具角质齿,起钻孔和吮啜作用。

形态特征

体呈形,无偶鳍。无上、下颌。口呈漏斗状吸盘,用活塞式的舌司口部启闭;口漏斗及舌上具角质齿,起钻孔和吮啜作用。头背面有1个鼻孔,松果眼紧位于鼻孔后方的皮下。内耳有2半规管。每个眼的后方有7个圆形鳃孔 ,起源于内胚层的鳃呈囊状。鼻垂体囊不与咽腔相通。因常用口漏斗吸附他鱼身上吃肉吸血,呼吸水流经外鳃孔进出。脊索不缢缩。支持部的骨骼为鳃笼。体侧肌无水平隔膜,不分轴上肌和轴下肌。肠有纵走的螺旋瓣。

繁殖方式

雌雄异体,无生殖导管。卵小、数多。幼鱼发生经变态,眼不发达,无齿,咽有内柱不与消化管分开,摄食方式和文昌鱼相似,经3~4年才变态为成鱼。分布于欧洲北美西部和亚洲东北部沿海。一般海产,性成熟后至淡水中产卵,产卵后亲鱼即死亡;也有完全栖淡水的。

分布范围

分布于江河和海洋,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鸭绿江、乌苏里江产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us)和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等。可分为2科。七鳃鳗科(Petromyzonidae):背鳍1~2个。成鱼眼发达。无口须。齿位于口盘和舌上。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不连合。鼻垂体囊只有一外开孔,不与咽腔通。肠管具螺旋瓣和纤毛。小脑小。卵和精巢不在同一个体内。卵小数多。发生经变态。有8属37种,大多栖息淡水,18种为寄生性。可分2亚科,七鳃鳗亚科(Petromyzontinae)上唇齿板一个,不多于3齿尖;舌齿直或弧形,最大,齿尖位中央。只分布在北半球。可分2族:海七鳃鳗族(Petromyzontini)上唇齿板窄,有2~3齿尖。口盘齿呈辐射状排列。有3属:鱼七鳃鳗属(Ichthyomyzon)具1背鳍,有6种分布在北美东部淡水中。海七鳃鳗属(Petromyzon)仅1种,即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背鳍2个,唇齿辐射状排列。上唇齿板具2大齿尖。分布美国、加拿大、冰岛和欧洲。里海七鳃鳗属(Caspiomyzon)背鳍2,上唇齿板只1齿尖。仅1种,即里海七鳃鳗(Caspiomyzon wagneri)分布在里海。七鳃鳗族(Lampetrini)上唇齿板宽,两端各有1大齿,中间有1或数小齿。无辐射状排列的唇齿,只七鳃鳗属(Lampetra)。上唇齿稀少,内侧唇齿每侧3~4枚,其顶端有2~3齿尖;舌齿5~19枚,中间和两端齿大,呈山字形。包括20种,我国产3种。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2背鳍分离。下唇齿板6~7齿尖。成鱼春季溯河上游产卵。幼鱼无眼,口马蹄形,无齿。秋季下海。幼鱼食浮游生物,经过变态,3~5年后发育为成鱼,开始营吸着寄生生活,体长达半米余。肉味美。分布日本、朝鲜和苏联,我国产于黑龙江、图门江流域。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2背鳍分离,下唇齿板9~10, 分布朝鲜、苏联,我国产于鸭绿江。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2背鳍连续,分布朝鲜、日本,我国产于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后2种均为小型淡水鱼。澳洲七鳃鳗亚科(Geotriinae)上唇齿板1,有4齿尖,舌齿有3齿尖,成鱼有2齿尖,尾鳍和第二背鳍在性未成熟时分开。仅1属1种,澳洲七鳃鳗(Geotria australis)分布澳洲南部,新西兰,智利。溯河洄游,寄生性。背眼七鳃鳗科(Mordaciidae)上唇齿板1对,每板有3齿尖。舌齿弧形,两端各有一大齿尖。幼体眼背侧位。成鱼眼背位,只背眼七鳃鳗属(Mordacia), 有3种,包括背眼(Mordacia lapicida)、短头背眼七鳃鳗(Mordacia mordax)和早熟背眼七鳃鳗(Mordacia praecox),溯河洄游和淡水种,寄生或非寄生。分布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和智利。

生长习性

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舌位于口底,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作活塞样的活动,由于舌上有齿而称为锉舌。七鳃鳗成体的咽后部有一支向腹面分出的盲管,称为呼吸管(respiratory tube)。呼吸管口有5~7个触手,相当于头索动物的缘膜,管的两侧各有内鳃孔7个。每个内鳃孔通入一个球形的鳃囊(gill pouch),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经外鳃孔与外界相通。圆口纲动物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鳃囊结构,所以又有囊鳃类(Marsipobranchii)之称。盲鳗无呼吸管,内鳃孔直接开口于咽部,各鳃囊不直接从外鳃孔通向外界而是分别由出鳃管往后汇总到一条总鳃管(common branchial tube)内,在远离头部的后方开口于体外,所以体外只能见到一对鳃孔。圆口纲动物的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在鳃囊交换气体后,仍由外鳃孔流出,以适应它们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部钻入鱼体内部时,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七鳃鳗的幼体营自由生活,呼吸方式由口腔进水,经内鳃孔于囊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从外鳃孔出水。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1对“唾腺”,以细管通至舌下,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对寄主进行吸血时,能阻止动物创口血液的凝固。

栖息环境

七鳃鳗生活在江河(如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或海洋中(如日本七鳃鳗),每年5、6月间,成鳗常聚集成群,溯河而上或由海入江进行繁殖。它们选好具有粗砂砾石的河床及水质清澈的环境后,先用口吸盘移去砾石造成浅窝,雌鳗吸住窝底的石块,雄体又吸在雌鳗的头背上,两者互相卷绕,肛门彼此靠拢,急速摆动鳗尾,排出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受精。因此七鳃鳗又称石吸鳗。雌鳗每次交尾后只产出一部分卵,但在为期2~3天的产卵期内可多次交尾和产卵,因而每尾雌鳗的产卵总量可达14000~20000枚。亲鳗在生殖季节里,消化道极其萎缩,绝食时间长达数月,经过生殖后,疲惫衰竭,终至死亡,无一生还。鳗卵圆小,直径约0.7mm,含卵黄少,受精卵进行不均等的全分裂。胚胎先发育成体长10mm~15mm的幼鳗,其形态和构造均与成鳗相差甚远:眼被皮肤遮蔽而不发达;整个背鳍和尾鳍为一条连续的膜质结构;口前有马蹄形的上唇和横列的下唇,合围成口笠,不具口吸盘,也无角质齿;呼吸道尚未分化,故其咽部两侧的内鳃孔都经由鳃囊,通过外鳃孔到达体外;咽底有内柱。幼鳗曾被误认是一种原索动物而命名为沙隐虫(Ammocoete),它的摄食和独立的生活方式与文昌鱼大致相似。沙隐虫在淡水或返回海中生活3~7年后,才在秋冬之际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再经数月的半寄生生活便达到性成熟时期,并开始了集群和繁殖活动。从沙隐虫所呈现的原始构造及其生活习性,显示了它们与原索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研究七鳃鳗的生活史,从脊椎动物演化来说,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