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1 15:37
万青选字少筠,南昌人。承纪孙。工篆刻。《广印人传》
万青选(1818—1898),周恩来的外祖父。字泉甫,号少云,有时也用少筠,晚年又自号随庵。祖籍江西南昌,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生于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宛平),一生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去世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公元1898年3月6日),也就是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活了80岁。
万青选先后在淮安、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盐城、震泽县(1912年并入吴江县)和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等地做官达30余年,而且很有政绩。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七月起任清河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即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卸任;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改任盐城县知县,至同治四年(公元1865)卸任;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他再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两年多,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卸任;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他改任安东县知县,任期只有半年多;同年八月,他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达四年多。万青选三次任清河县知县时间加起来长达10年之久;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二月,万青选升任淮安府同知,官阶升至正五品,是分管水利的“里河同知”,驻节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他曾在淮安府里河同知任上代理一段时间的淮安知府。那年他在为宿迁的黄铭庆捐田一事作《向善堂捐田碑记》的文末就注有“光绪十八年署淮安知府南昌万青选撰文”的字样。他于公元1894年到1897年又改任徐州府运河同知。据研究人员在江苏省吴江、震泽、江浦三县县志上发现,万青选曾在三县任知县。
从公元1861年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前后有36年。他在清江浦的西北,运河北岸的十里长街置了家产,有房屋99间,占了一条街。
万青选先后娶了两房夫人,原配是老家江西南昌的李氏,继室是清河(今清江浦区、淮阴区一带)乡间女子张氏。两房夫人共为万家生了18个儿子,14个女儿,长大成人的就有17位。
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是继室张氏所生,在女性中排行十二,所以在万公馆内人们都称她“十二姑”。
多年以来,淮地的人们以及全国的许多权威出版物中,都知道万青选为官36年,先后任过清河、盐城、安东(即涟水)等县知县,其中在清河三任知县,长达十年之久,最后升为淮安府里河同知,并曾代理过淮安知府,官阶为正五品,政声口碑很好。但是,对于他保卫清江一方安宁的军事功绩的史料,却一直没有提及。近日我们在对周恩来与故乡淮安的史料佐证工作中,查阅了民国10年(公元1921年)《续纂清河县志》卷九所载的《万青选传》,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他在清河知县任上,有两次军事功绩,足以证明他是清朝末年淮安府范围内的当之无愧的军事名人。
清代县官是一县的总管,其中包括清剿匪盗保平安,抗击外敌入侵的守土之职。“以和洽舆情为本”的万青选,在清河知县任上,先后两次为保一方平安而立了军功。
一次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初五,由农民起义演变为乱匪的“李成东窜马步悍贼来犯”,进攻清江浦,知县万青选和参将王靖在河北岸设防抵抗,“上圩开大炮,毙贼无算,清江获全辛,未再至一”。也就是说全部打退了犯匪,再也没有一个来侵扰,保卫了清江浦的安宁。
还有一次是光绪二年(即公元1876年),万青选第三次任清河知县期间,为保卫清江平安,他“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廻二十余里”。这一年十二月安徽来的匪寇,渡过盐河,攻陷王营。万青选“亲督壮勇,檄五里庄乡练夹击,阵擒匪首任平六人,余匪溃遁”。又一次保卫了清河县城的平安。由此得到启发,万青选又“檄劝乡耆,遍筑圩砦”,在清河乡间筑土圩数十处,使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
据查清河的县志所记,史上出任三次知县达十年之久的惟有万青选一人。据《光绪淮安府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民国续纂清河县志》记载,万青选除军功以外,还有以下政绩:
1.“钩稽疑狱”
传记开头就记万青选“为治不尚复(核)察一,以和洽舆情为本,而钩稽疑狱必详审,再四核实乃也。”这就是说他一改封建衙门之风,审理案件认真仔细核查,以和谐融洽及舆论实情为根本,对疑难的狱中犯人的案件进行稽查,务必做到详细审查,再三再四核实后才判决。这在封建社会的县官中,实属难能可贵。
2.“劝导棉桑”
针对清河县农民单纯种植粮食的耕作制度,万青选一改封建官僚之风,以知县的身份“意与民休息,劝导棉桑,雇江南工师,教民机织”。这在130多年前封建农耕社会里,又是淮北这样贫穷落后的封建县官,竟然想到在社会比较安宁的情况下,出主意,想办法,让民休养生息,劝导只种粮食的农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棉花和桑树,从先进的江南雇技工师,教农民采棉纺纱、养蚕缫丝、织布织绸,走多种经营和学工、兴工的新路。据老年人听祖上所说,当时从山阳县(即楚州区)的河下镇到清河县(即淮阴区)码头镇“户户皆闻织机声”。这种早期自发的引导农业改革单一种粮的耕作制度,推行种棉桑、兴纺织业的创举,具何等的的超前性和创新精神啊!
3.“复浚文渠”
“复浚”就是疏浚。据志书记载,原清江浦市区内有一条明代开挖的文渠,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万青选任清河知县时,文渠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又脏又臭。他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具文呈报驻节淮安府的漕运总督文彬,提出疏浚文渠的请求,并得到批准。他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民夫,疏浚了文渠,使原来浑浊的渠水变成清洁的饮用水。喝着清澈甘甜渠水的两岸民众,饮水不忘主持修渠的“父母官”,无不交口赞誉知县万青选的修渠功德。
4.“修学宫礼器”
按照知县首要的“教化百姓”职能,在军事上保一方安宁和生产上“劝导棉桑”的前提下,万青选十分重视维修学宫礼器,宣扬孔孟之礼和传承儒家文化。
5.“设厂赈粥”
据《万青选传》所载,清光绪丙子年(即公元1876年)清河县境内遭遇特大旱灾和蝗灾,秋禾焦枯,颗粒无收,灾民“道馑相望”,万青选体察民情,特“请于漕督文彬,设厂赈粥,全活十余万人。”也就是挽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