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21:39
三江闸,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北的三江口的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全闸28孔,长108米,选址在岩基峡口处。闸墩和闸墙用大条石砌筑,墩侧凿有装闸板的前后两道闸槽,闸底有石槛,闸上有石桥。
三江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萧山、绍兴平原地势平坦,沿海经常受潮汐侵扰。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修筑鉴湖。唐代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增修海塘,此后又在今绍兴北部三江一些支流上陆续修建越王山堰(后改称玉山斗门)、朱储斗门和新迳斗门等。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时期,鉴湖逐渐失去作用,萧绍平原旱、涝、潮灾加重。三江闸建成后,并和各支流原有斗门和新建斗门联合运行,提高了对内河水量的调蓄功能。
三江闸设有水则,绍兴城里还有一个校核水则,用作控制闸门启闭的标准。三江闸起到抵御咸潮和调蓄淡水的作用,保护了萧绍平原80多万亩农田和环境。1979年在三江闸外2500米处另建新闸一座,代替老闸。老闸作为文物保留。
据乾隆《绍兴府志》载:“三江闸在三江所城西门外,月嘉靖十六年(1537)知府汤绍恩建。凡二十八洞,亘百卜蛛。”清“闸务全书”载:“明嘉靖十五年丙申,郡守汤幢爵公由德安往兹土,所忧者潮患耳,乃建闸于三江。秋七月,彝撇命石工伐石于大山洋山,以巨石扎牡相衔,胶以灰林,其翌箩栅石,凿桦于活石上,相与维系,灌以生铁,铺以阔厚醚蜜石板。诸洞皆极平正。”“每隔五洞置一大梭墩,惟近要关霆只隔三洞。”“闸上七梁,阔二丈,长五十丈,下有内外二协认,-监计二十八洞。”“六易朔而告成。”之后,历经六次大熟”飞修,建国后亦多次整修。’972年,改大闸中“室、壁、奎、兔娄、冒、昂”五墩六孔为三墩二孔,以利排洪与通航。觅9.16米,计十一墩十二孔;西段老闸宽9.16米,计十墩十一孔。唆墩均用大石叠砌。每隔五孔置一大墩,各墩位间距不尽一致,长、宽也不尽相等,墩与墩间架筑大石梁。梁侧面阴刻楷书闸洞星宿名你,现多斑剥。闸墩内侧开凿三条闸槽,槽内设置厚为0.12米的闸板,以供开闭。今闸已废弃,并改为公路桥。
三江闸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北35里处的三江口(钱塘、曹娥、钱清三江汇合地)。这是一座桥闸结合的建筑,其下是28孔的水闸,闸顶端相连一起,可行人走马拉车,成一平坦大桥。闸桥全长108米,宽9.16米,其桥墩亦即闸墩全是两头尖的梭子墩,每一墩由每块约千余斤大石砌成,自下而上筑成,底层与岩基相卯,再灌注生铁,每层块石之间,用榫卯街接,并以秫灰胶住。每隔五墩设置一个大梭墩,关键地段,仅隔三墩。梭墩深浅视岩基高低而定,最深达5.4米,最浅亦有3.4米,每一闸洞下的基石上,置内外两槛,以承闸门。为明代嘉靖年间绍兴太守汤绍恩所建。闸桥建成后,历经六次修理。现在大闸东南一段的八小墩、三大墩、十二孔和西北一段的八小墩、二大墩、十一孔,计二十一墩、二十三孔仍为明代原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三江闸,共有闸门28孔,用28星宿的名称来编号,所以又叫应宿闸。在浙江杭州湾南岸,绍兴市北15公里。明嘉靖十六年为排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而建。它横跨于绍兴的钱清江上,恰好是钱塘江、钱清江与曹娥江的汇合处。闸上可以行人。石缝动用灰秣胶合,明成化二十二年又熔锡弥实缝隙。建成之后,该地区旱涝之灾大减。它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对古闸作了全面整修,全部闸门都改成电力自动启闭。但现在中闸东南的八小墩、十二孔和西北的八小墩、二大墩、十二大也尚是明代原物。
汤绍恩在嘉靖十四年(1535)任绍兴知府后,察看山川地势,了解河道流向,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历时九个月竣工,全闸28孔,长310尺,并在闸外加筑大堤,形成外扼潮汐,内主泄蓄的三江水系。从此,改变了三县水利状态,对发展农业、渔业、养殖业、航运等具极大作用。
汤绍恩出任知绍兴府时,最让他寝食不安的是当地频繁出现的水旱灾害。当时,会稽、山阴、萧山三县之水,均从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汇流的三江口入海。由于潮汐日至,河口处“拥沙堆积如丘”,洪涝水不能外泄,“每受潮患,逢淫雨汜溢,决塘泄水,苗稿泉竭,……民甚苦之”。汤绍恩遍查山会平原地理水道,“见波涛浩淼,水光接天,目击心悲,慨然有排决志”。当他行至三江口时,见两山对峙,心中不禁一喜,对随行人员说:此下必有石根,正是建闸挡潮的好地方,经过地质勘察,果然如此。于是,汤绍恩决定在三江汇合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建造一座挡潮大闸。
为了早日建成三江闸,汤绍恩发动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民众出钱出力。为了筹钱筹款,他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他先是亲赴省衙,鞠躬作揖说好话,请求国库拨款。拨款不够,他又发动有钱人解囊捐助。他带头捐献官俸,店铺作坊积极出资者,他亲书匾额赠之,以示褒奖和感谢。汤绍恩动员组织了四县民夫数万人进行会战(当时只能实行人海战术)。大闸始建时,为堵塞水道,辟出工作面,民工们要在水中构筑围堰,既艰辛又危险,特别是遇大雨大潮时,堰堤常常筑好即溃。时间一长,吏民怨声载道,有些人甚至要撂挑子不干了。面对吏民的怨谤,汤绍恩不为所动,他口气坚定地说:“此时民虽怨我,然闸成之后,比户盈宁,当感我不暇矣。”一方面以大闸告竣后“比户盈宁”的功效鼓舞大家的斗志;一面力排众议,矢志不移。在建闸过程中,汤绍恩身先士卒,殚心竭虑,几至呕血。工未半,遇大雨大潮,随筑随溃,民工恐惧,怨訾烦兴,但绍恩却不为动,他向海神祈祷,又鼓励民工坚持下去。同僚与民工们无不为之感动,人人奋发,终于成此不朽之伟业。工程始于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翌年竣工。设闸门28个,象征二十八宿,故又称“应宿闸”。闸内建有“泾溇”、“撞塘”、“平水”三内闸,备大闸冲溃之御;闸外筑石堤400余丈以扼潮水冲击。刻“水则石”于闸旁,用以根据水势潮情启闭闸门。嘉靖十七年(1538),汤绍恩又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之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连亘百里皆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
三江闸废弃,新三江闸开始延续它的使命。新三江闸是萧绍平原的主要排涝工程,位于绍兴市北,老三江闸外2500米处的曹娥江出口左岸侧,闸纵轴走向为N57。30’E,在马山闸等其他水闸配合下,承担萧绍平原绍兴市的54.1万亩、萧山区的19万亩,上虞市的9万亩农田的排涝任务。水闸建成后还可增蓄水量1400万立米,相应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新三江闸为二等工程,按十年一遇三日雨量254毫米设计,在曹娥江下泄洪水流量4000秒立米的条件下,四天排完来水恢复正常水位,日平均过闸流量为528秒立米,最大过闸流量1420秒立米。
全闸共分15孔,每孔高1.8米,净宽6米,闸孔总净宽90米,闸底板每三孔为一联,闸底吴凇高程1.2米。右岸设2米宽、262米长鱼道;左岸设冲沙泵2台,每台流量2秒立米,供冲刷下游闸口淤积之用,上游侧有“汽15一拖80”公路桥,下游侧分三层布置,底层为检修平台。二层为启闭机械,三层为集控室。为了抵御钱塘江涌潮冲击,采用二道钢筋混凝土闸门。上下游翼墙采用直立连拱空箱式翼墙,闸底板上游接钢筋混凝土护坦(与厚1.2米钢筋混凝土闸底板连接)、干砌块石海漫及防冲槽,下游接消力池、钢筋混凝土护坦、混凝土灌砌块石海漫和防冲槽,自上游防冲槽至下游防冲槽全长166米。配套的干河道工程总长49.6,支流全长20公里。闸基地质系新淤海涂粉沙土层,易受震动液化,基础处理采用沉井群方案,在主闸室、岸墙、消力池、防渗齿墙及上下游防冲槽的基础部分均设置了沉井基础,共沉放了大小沉井99只。沉井间互相联接把地基大面积封闭组合成整体基础,沉井内的井格又可小范围封闭粉土,防止震动液化,稳定地基。联成整体的闸基沉井,延长了渗经,起到了良好的防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