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只角

更新时间:2024-04-08 22:51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至1949年止,在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租界史的缘由,导致上海的地域概念特别强烈。总体来说旧上海时期的上海法新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西区属于上只角,而华界以及其他城乡结合部属于下只角。而新上只角的分布大体延续了旧上海时期的框架,并扩展为:静安区南部、卢湾区北部、徐汇区东北部(不含徐家汇)、长宁区愚园路一带,这些当今上海最核心的城区范畴。而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持续深入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切实贯彻,上海上只角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展至整个上海中心城区

历史渊源

黄浦江由西南往东北流,西南面为上游,东北面就是下游了。今朝的虹口区境内位于提篮桥的海门路昆明路那里还有个“下海庙”。当年上海还是个渔村时,出海打渔就在这格地方出去,江南地方人叫“出海”为“下海”,因此有了叫“下海”的地名,而十六铺那里是上游,就是“上海”了。

大家晓得,中国人对地域观念特别强,像当年在外地工厂,才一万多人,还分上海人,宁波人,山东人,安徽人等等一样。而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就更多了,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当今的南京西路淮海路为中心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虹口区亦基本属于下只角之列。

上只角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是,电视剧《上海滩》中,上进青年丁力曾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家从闸北搬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或静安寺。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是梦想着搬进霞飞路或静安寺的丁力所要求的并不止于此。丁力的梦想反映的是近代上海人的普遍心理。近代上海人,房子在哪里,是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鲁迅晚年也想将家从虹口搬到法租界,但经济实力不够,没能将理想变成现实。

上只角与下只角,其实是讲不清的,有人讲,从来没有一本书、一种概括,能让卢湾区的淮海路上海人和闸北区的共和新路上海人都认同说的就是上海,甚至不能让淮海西路上的上海人和住在淮海东路上的上海人认同。实际上,上海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在一条河两对面或这条街那条街中形成了,一街(或一河)之隔,仿佛两个天地。这也是上只角与下只角没有很具体区分并且一直在变化的根本原因。

上只角与下只角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生活与文化中。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讲起来上海的最高建筑大多数在浦东,但还没有人认为浦东是上只角的原因了。

而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

上海有名的七十二家房客,说得就是下只角的“二房东”们,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为各种小房间,上面还要搭上小阁楼,目的是为了多多住人,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租户多是外地到上海来谋生或逃难的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份复杂、居住条件恶劣、吵架自然也多,蛮欢喜轧闹忙,实在是为了苦中作乐。

而在“上只角”内,多是那寂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或是雍容而典雅的老洋房,除了有一些男小孩在那里白相相,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居住在高级弄堂的人也不会串门,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偶尔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说话,则大多为某家的“娘姨”或“大师傅”。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或送客,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不会去围观。

人们讨厌下只角,向往上只角也是由此而来。

中只角记

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只角,又看不起下只角,他们比较集中地居住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他们认为:上只角是有钱人住的地方,下只角是穷人住的地方,那么既不算有钱,也不算穷人的上海人所住的地方,应该叫做中只角。上只角虽然及不上,可比下只角要体面得多,上只角、下只角加上中只角才是真正的上海地区格局。

新的划分

曾经好长一个时期,上只角与下只角听不到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惊诧地发现,“上只角”、“下只角”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上海大学的知名教授朱学勤说:“从平民而不是官员或文人雅士的观点看,很容易发现这个城市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市政建设投资仅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今天所谓徐家汇那一片,远远超过西北、东北片等地区。而从生产的角度讲,这个城市大部分的工厂是在东北片的杨浦、闸北等区;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讲,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集中在东北片,但新时期的市政建设投资远远不及西南片的徐汇区一带。过去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今天继续延续,我称之为:‘地倾西南’。”

想想也是,虹口区好不容易搞出了一条四川北路购物街,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三条著名的购物街,但是,还是人称“平民购物街”,乍浦路美食街虽然先声夺人,显赫一时,最终还是不得不让位于黄河路美食街。这种划分还是按照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的认同罢了。看来虹口区不是上只角也不是下只角。

静安区还包括了以前的新城区,以前上海最大的游泳池就叫“新城游泳池”,在今天成都路以西的北侧南京西路上。看到有人说“从小在静安区长大,是上只角人”。其不知静安区里也有“下只角的”,象万春街,昌化路,曹家渡,大自鸣钟后面等,也就是劳动人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如今都已经完成了改建,形成了高档小区。上海在日新月异的同时,上只角与下只角也重回上海人的视野,如今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也大多为调侃之意了。

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沈安安认为,影响上海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是影响上海人口再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实现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开始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中心城区的工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53%下降到1997年的28%左右,而郊区则从47%上升到72%。企业的大批外迁带动了部分企业职工居住地的改变。同时外来人口的涌入,也上海部分区域环境以及消费能力上发生了改变。

上只角与下只角讲到这个地方,想必大家也想知道新时期的上只角与下只角是如何划分的。上海一共是16个区1个县: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区。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基本集中在广袤的上海郊区范围内。

新上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

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为:闸北区、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金山区

地倾西南

在老上海语言里,“上只角”、“下只角”代表了区域分化。“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上海“地倾西南”的状况,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解放前,上海原来的公共租界西区是在南京西路一带,法新租界是在淮海路一带,而东北的杨浦、闸北、普陀、宝山都是工厂区。上海城市以苏州河为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的阴影,自然成了社会学的遗传因子,还在有些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闸北区工商联副会长。他在这份编号为052号的提案中反映:近五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赞誉。但是,上海城建发展不平衡,又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全市市政建设投资就单位面积的投资总量而言,市区西南那一片,也就是徐汇、长宁、卢湾、闵行、松江等区,远远超过东北的杨浦、闸北、宝山等区。过去,黄浦江苏州河

为什么复旦大学俞吾金租界是在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

宝山等区,不仅缺少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而且较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也非常少,因此,控制高层建筑不能一刀切。同样,建筑容积率也不能一刀切。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旧城改造任务依然很重。但苏州河以南和以北动迁成本不一样,如果建筑容积率一刀切,苏州河以北就不会有人做,而苏州河以北旧城改造历史任务完不成,拥挤在空间狭小的老式石库门中的市民难以真正告别“七十二家房客宝山、闸北、杨浦经济的带动将几倍、几十倍于原有方案,也将使上海北片地价明显上升。从平衡发展来看,这不仅让占上海1/6的土地成为热土,还将使80万崇明人,8万余长兴、横沙人共享现代化成果,真正改变上海“地倾西南”的历史尴尬。

老上海人眼中是极其看重地段的,曾经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上只角指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居的地方,相对都比较安静,靠近闹市区闹中取静,例如愚园路湖南路余庆路等;而下只角人员太多,治安复杂,多是穷苦劳作布衣聚集的地方,一般命名都是x家弄之类的。而且上只角和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一街之隔,仿佛两个天地。当年的上海滩,上只角住的都是比较有钱有地位的人,所以建筑比较精美,街道也会整洁漂亮,治安更不用担心有问题,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仪嘛。而下只角特别是贫民聚集的地方,街道狭窄,建筑破旧,环境较差,而且由于居住人群卫生习惯不好,甚至还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所以相对来讲脏乱差一些;治安也得不到保障。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同,社会财富占有不一样,居民的素质也不同。所以导致许多人推崇上只角,贬低下只角。

典型案例

其实,上只角和下只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只角,若是重新盖了房子,住进去了有钱有地位的人,就会变成上只角;而上只角,若是住进去了大量贫民,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不那么上只角了。上海老牌的几个上只角,比方说湖南路街道,解放之后,原来的主人逃去国外,一幢大宅子住了好多户家人。这个时候,这个上只角还能好到哪里去。而改革开放后新建的社区,老一点的如古北,西郊;新一点的如碧云、联洋,由于环境优美,居住人群素质较高,都可以算是新产生的上只角。

很多人认为,房价越贵,档次就越高,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误区。如今的上海,越靠近市中心,房价越贵,最典型的是内中外环,三环之间,房价几乎就是呈几何级数的翻倍。我们看看中山南路外面的船厂路,火车站的太阳山路,淮海路商圈的寿宁路,都是中心城区,每天晚上6点后在东新路,武宁路一侧的人行道会完全被小商贩的地摊占领,行人只能走非机道,嘈杂脏乱绵延几公里,夏天逛街的居民很多都是男打赤博女穿睡衣。这一切让人想到了沈阳的铁西区;在武宁路上还有个沪西工人文化宫,如今的上海已经找不出几个工人文化宫了,所以这一区域原住居民的职业层次不高,教育程度不高,中年下岗的多,青年失业的多;如果有所谓上下只角之说的话那这里不幸就是个典型的下之角; 还有同样在内环内的白玉路、谈家渡(隶属普陀区),大量的野鸡聚集,治安复杂;难道这些地方不是上海最最差的下只角么?在徐家汇那里,因为几个it大卖场的缘故,漕溪北路沿线有大量的商住两用楼,人员流动复杂,电梯挤得没法忍受。而天钥桥路沿线因为有小吃摊和餐饮,也是摩肩接踵,肮脏的很,晚上霓虹灯让天空都变了颜色; 它缺乏上只角所应该拥有的一些典型特征:安静,干净,晚上灯光暗,有几条优美的小街。

再来看典型的旧城改造后的所推出的商品房中远两湾城,很明显,它的档次是不如浦东联洋。这个因素比较复杂,首先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靠近火车站的辐射圈,其次房子密度太高,被人笑话成上海的巴士底狱、现代化的棚户区。其次因为这个楼盘中有很多是动迁居民,属于原拆原还。两湾城给炒起来,一个是因为苏州河,还有一个是因为轻轨。相反,内环外是曹阳新村和兰溪路。大家晚上可以去逛逛兰溪路,真的是非常好的地方,周边的花溪路、枣阳路、桐柏路都是标准的闹中取静,绿化好,比起白玉路那块强太多了。

联洋的确是白领、中产看重的地方,那里是纯粹的新建住宅区,并且基本上都是较高素质人群聚居。而且住宅区周边很多小路街道整洁,环境优美。不要小看这个,小路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区的品位。一般购买者多为高素质白领,包括许多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后来沪求职的人才,还有外国和港澳台同胞,他们讲究生活质量和品位,遵守社会公德,不会有人从窗口乱扔垃圾,不会有人随地吐痰,社区论坛会热热闹闹,你也会在周边的一些体育娱乐场所,在社区的网上论坛,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找到一起健身、美容、旅游、摄影的好朋友;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时下年轻人心目中的上只角吗?房子好当然很重要;但是好邻居绝对也重要的。

在浦东开发开放以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使得很多的浦西“上只角”人一家三代住在十几个平方米的阁楼里。按照芝加哥大学教授E-伯吉斯著名的同心圆理论,城市的发展更像一组同心圆,这组同心圆的核心就是中央商务区(CBD)。伯吉斯认为中心区域的周围是一些低收入家庭的住所,或难以提供足够利润的商业活动场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