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9 11:43
1950年9月,原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与国立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改校名为“国立上海航务学院”。1950年10月,改校名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时,上海航务学院迁至大连,与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等合并为大连海运学院。1959年在沪复校,更名为上海海运学院。
1946年2月,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组织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复校筹备委员会。由于吴淞校舍全部被毁, 乃租用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业专科学校(俗称雷士德工学院)为临时校址。当即聘请教授, 添派职员, 招收新生, 于10月14日正式开学。所有由交通大学代办的航海、轮机两科奉令仍归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办理。驾驶专业设置课程31门, 学制五年, 前三年在校学习, 后两年上船实习。轮机科也是五年制。1948年还办过一期一年制的电讯班。
1950年9月, 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命令, 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与国立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 改校名为“国立上海航务学院”;交大航业管理系的教授两名, 讲师一名, 助教一名和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均并入航务学院。1950年10月,改校名为“上海航务学院”。
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时, 上海航务学院迁至大连, 与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等合并为大连海运学院。1956 年 2 月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建议恢复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及上海航务学院”的提案,1959年,上海航务学院在沪复校,更名为上海海运学院。
2024年1月,上海海事大学在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上海航务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旧址举办2024高端智库学术研讨会,会上还举行了上海海事大学国家海洋研究院和国家高端航运服务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
上海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学院旧址)
题记: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篇据说是各处考证的文章《命运多舛的上海海事大学》似乎很火,但细细读来其中有较多的错误之处,作为一个航运史的爱好者,不免想写点东西,也可以让诸君从不同的角度对有关航海教育史、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的校史之争、大连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的校史之争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航海教育可谓筚路蓝缕,经历战乱和关停,到了1949年,中国仅剩下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民用的),那就是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这三所学校都是专科层次的,但相比而言,后两所层次都较高,从其全名上就可以看得出:国立上海航务学院,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院,而东北航海学院,前身都是“省立”。所以说,1953年的三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其实是两所层次和水平较高的学校,支援了较为落后的东北航院。但事实上,三校合并的主体是东北航海学院,这从当时师生人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并校时上海航务学院有教师48人,学生354人,东北航海学院有教职工204人,学生569人,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来大连27名教师,学生135人。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并校的背景。
上海和福建1958年恢复航海教育,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一个人:那就是陈嘉庚。
陈嘉庚是著名华侨领袖,集美学村的创始人,也是伟大的海洋教育先行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曾提出“在沿海各重要地区设立水产航海学校案”等七项建议。其中,大力发展航海学校的建议受到中央重视。其中,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民党撤去台湾后,东南沿海局势依然不稳定的原因,比如集美学村的福建航专就是处在内战第一线。但作为一手创办起来的福建航专,被合并到大连之后(合并也是征得陈嘉庚的同意),陈嘉庚也是充满了各种不舍,陈亦要求合并之后,要多多招收福建籍学生至大连海运学院,保证福建航海人才的培养。
1955年8月,陈嘉庚一行在全国考察,首先来到东北地区。他牵挂着航运事业的发展,不忘到大连海运学院考察。陈嘉庚到来时,大连海运学院已基本建成,他却认为办理不善:比如校舍简陋,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礼堂等均没有,而且教职工人数超编,行政人员繁冗。陈嘉庚大为诧异:“真是闻所未闻。 ” 回到北京后,对大连海运学院办学的不满的他立即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周恩来,要求查究。不久,人大常委会复信,夹转交通部函件,承认对该校办学失察,要求整改。
1956年2月,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三份提案,第一份就是“建议恢复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和上海航务学院案”,并在2月25日亲自致函周总理。鉴于华侨领袖的和政协副主席的影响力,陈嘉庚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以及高层的认可。因此,1958年集美学村里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的牌子又挂了起来,这所学校后来演变成了四大航海学院之一的集美航海学院,1994年被合并至集美大学至今。
而对于上海来说,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缺少了航海院校,无意义是少女少了头发。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以后,许多业界人士——包括一些吴淞商船、上海航院的校友也向中央请求恢复学校,但如果不是陈嘉庚的提案,作为资本家大本营的上海,想恢复航海教育亦没有这么的迅速。和集美学村的同一时间,1958年交通部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61年9月,上海海运学院筹建工作初步完成,由交通部直接领导,为交通部部属重点院校。
这便是上海航务学院和上海海运学院有关系的根源——陈嘉庚的提案。那么有人要说了,为什么当时不直接恢复叫“上海航务学院”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要重新以上海海运学院和集美航海学校的名字来定呢?中国人不轻易认错这个坏习惯,如果你以同样的名字出现,那不是说1953年英明正确的并校活动完全是个BIG JOKE么?所以,自然而然不会用同样的名字来复校了。
1962年,交通部决定对所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先后将上海海运学院海洋运输类专业调整到大连海运学院,将机械工程类专业调整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同时将该两校的管理和经济类专业调入上海海运学院。1958年大跃进时很多中专学校开设了大专专业一跃成为了大专,1960年国家经济遇到困难这些大专不得不下了马。1962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在当时会计人员奇缺的情况下,交通部把因为下马而中断学业的这些学理工的大专生召到上海海运学院,按所在原学校编了三个财会训练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1963年5月,三个班约120余学生结业分配到交通部系统各港口和航运单位,后来上海海运学院的校友——交通部部长的黄镇东那时就分配在秦皇岛港务局。1963年暑假,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水运经济专业迁上海,带来了16591、16601、16602、16611三个年级四个班,这样水运经济系就有7个班了。上海海运学院的船机系迁武汉,因为上海港口机械工业发达又开办了港口机械系。1964年港口机械系迁武汉,而远洋运输业务专业加上新开设的英语、法语专业,分出去成为远洋运输系,这时上海海运学院就有了水运经济系、水运管理系和远洋运输系三个系,真正初具规模了。到了1966年,上海海运学院转变成为交通部所属以水运经济管理为主要专业的交通部重点高等院,注意,此时的上海海运学院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已经调走,成立一所完完全全的经管外语类的文科学校。
所以,你现在发现,目前上海海运学院的一些目前在高层的校友,都是学水经、水管、会计专业出身的,航海轮机的基本没有。
那时候,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当时高校招生理工科叫一类,医农科叫二类,文史科叫三类。因为社会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所以习俗上是理工科的看不起医农科,医农科的看不起文史科 ,一二三类的分科恰似上中下三等。因为上海海运学院是最被“看不起”的文科学校,当时的学校相关设施较武汉水运和大连海运来说有非常大的差距:看看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以前的武汉水工校区)就知道了,那可是60年代的校园啊,当时的设施有些到现在来看都不过时。在苏联教育模式下,大连海运学院是按苏联敖德萨海运学院的模式在大连开办的,主要培养海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按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模式在武汉开办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主要培养内河航运及管理人员以及船舶工程技术人员。可见当时,交通部对上海海运学院并不重视。
那时候的上海浦东,在一片农田中有一幢教学大楼,一条用煤渣铺的土路蜿蜒经过教学大楼通向生活区。土路开口地方一个简陋的传达室和同样简陋的两扇大门。没有围墙,只有水泥柱子上简简单单地扎着三根带刺的铁丝网把教学大楼团团围住。更令人称奇的是大门口土路边还有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碉堡,枪洞虎视眈眈地望着前方。生活区里三幢学生宿舍,一幢教师宿舍兼办公室,都是四层楼。一个食堂兼礼堂,一个小篮球场。这就是上海海运学院的全部家当。
不过相比集美学村,上海海运学院已经幸运多了,至少还有几个系和专业,比如现在的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就是上海海运学院远洋系国际邮政英语班毕业的。文革期间,集美航海学校干脆被停办,1970年,集美航海学校被并入厦门大学,成立厦大的一个系。到后来集美航海学院成立,也将国立福建航海专科作为自己的前身之一。
所以说,一切的一切,合校是政治,复校也是政治。在全国一片红之下,谁还敢再提自己的前身是反动派学校?恢复什么吴淞商船、集美学校?统统都打倒!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氛围日益宽松,寻根问祖才又被提上了日程,不少原吴淞商船的校友,要求恢复母校(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不认吴淞商船为其校友,PS:吴淞商船校友有资格加入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校友会”),并多次提出将上海海运学院改名为吴淞海运学院或者是吴淞航海学院,但改名之事哪有如此之易,后来在上海将航海系和轮机系合并欲成立二级学院“吴淞商船学院”,在快要挂牌的时候遭到了大连海运学院领导的反对,交通部要求停用此名,为了不驳吴淞校友(很多都是业界有影响力)之面子,于是退而求其次,变成了“商船学院”,以表纪念,这也是上海海事大学没有航海学院、轮机学院只有“商船学院”的原因。
到后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友会的牌子就挂在了上海海运学院的东门上,一直挂到后来东门重修,吴淞商船校友会的机构也一直设在上海海运学院。到现在,吴淞校友大部分均认为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为其共同的母校。正如钱永昌所说,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都是吴淞商船结出的并蒂莲花。其实,又何止吴淞商船?大连海事大学和集美航海学院也是国立福建航专结出的并蒂莲花。
但亦有一些吴淞校友:比如赵锡成对上海的感情更深。比如赵家在中国捐建了以其太太朱木兰为命名的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航运教育基金会——木兰基金会总部就设在上海海事大学,赵锡成之女,前美国部长赵小兰来华时,特意陪其父在上海去了上海交大和海事大学这两所与赵锡成有渊源的学校,并捐资建造了交大的木兰船建大楼和海大的木兰航运仿真中心。
历史已过去许久,判断是否继承了一个学校的身份,更重要的是是否真正继承了原先学校的文化与精神,否则,一切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和文字游戏。
又有几个人记得吴淞商船的校训“忠信笃敬”和集美航专的“诚毅”精神呢?可喜的是,上海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已经恢复了这两个古老的校训精神,也希望能够伴随着这两所学校,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