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4 16:37
下山门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位于松岗街道南部偏东,距离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上山门村、楼岗村、松岗(山尾)村、洪桥头村。该村位于丘陵地带,村旁有白龙岗山,海拔100 米。洋涌河从村东北部流过。始建于南宋。800年前的下山门村人姓朱。后来,文氏后人进人山门村,不断发展壮大,朱姓族人逐渐迁离,山门村成为单一文姓的古村落。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黄松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松岗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松岗大队;1978年12月,属山门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松岗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松岗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松岗区松岗乡;1986年10月,属松岗镇松岗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1993年12月,属松岗镇山门行政村;2004年,属松岗街道山门社区。
传统经济为农业,种植水稻、花生、荔枝、龙眼、香蕉等。改革开放后,村集体经济以物业出租、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等。
2015年末,户籍人口269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144人;80岁以上16人,最年长者95岁女;海外留学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69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30人、澳门同胞5人。
现世居村民主要为文姓。800年前的下山门村人姓朱。后来,文氏后人进人山门村,不断发展壮大,朱姓族人逐渐迁离,山门村成为单一文姓的古村落。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大多为坐北向南,三开间两进。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外墙,墙角使用麻石条加固、硬山顶,灰瓦覆面,有博古脊,也有船形脊。
文氏大宗祠始建于清朝,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重修、2014年重建。宗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西向东,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外墙,硬山顶,灰瓦覆面。门额小篆阳刻“文氏大宗祠”,大门两侧小篆阳刻对联“富贵祥光满;平安福泽多”。另外,有两座无名祠堂并排而立,位于文氏大宗祠前面,均为清代建筑,坐东向西,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硬山顶,灰瓦覆面,保存现状较差。
位于该村的松岗基督教堂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1997年重建。
文华楼,始建于1937年,1990年重修。该楼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北向南,高四层,砖木石加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2011年,被列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每年重阳节的第二个星期,村民在文氏宗祠协会组织下,赴松岗街道东方村文氏大宗祠祭祀,之后前往江西吉安文天祥墓地祭祖。腊月期间(每四年一次),村民赴东方村参加盆菜宴,与各地文氏宗亲共聚一堂。
七星醒狮是该村赫赫有名的体育和民俗活动。形共聚一堂。成于清朝末年,成名于民国初期,在松岗等地流传有100多年。在南狮的技艺中,七星狮的难度非常大“七星狮”分为黑、黄、白、红色醒狮,各色醒狮各有独到之处。虽为一种传统舞蹈,但其步法、造型舞法与其他狮舞有较大区别。七星醒狮的音乐节奏为七点半鼓,即七拍半;其步法有骚马步、弓步、麒麟步、彪步、探腿步、偷弹步、狮子摇头步等;造型有狗形、鹤形、八马朝头、单蹄、伏虎形、老鹤形、飞星踢斗、举头不露面、三思而后行、高马步等;其舞去主要有蜈蚣形、螃蟹形、鲤鱼形、踩砂锅、蛇形、写书法,尤以与蛇舞堪称一绝;其主要套”“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精髓。2009年1有“采青”“高台饮水”,该村被命名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2011年5月,七星醒狮以“松岗七星狮舞”的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艾燃是该村特色传统食品。有竹椅、竹箩筐等特色编织品。
松白路、燕罗大道经过该村。20世纪70年代通电,1978年通电话,1985年通自来水,199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五联网。村里有陶园中英文实验学校,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9个年级,88个教学班。2015年在校学生3900人,教职工172人。有陶园幼儿园,在园幼儿387人,教职工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