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5 11:03
不辞,汉语词语,拼音是bù cí,意思为乐意去干,不辞让或不推辞。出自《东周列国志》。
1、乐意去干,不辞让或不推辞。
2、不惜,不关心。
3、文词不顺,不成文。
明·王铎《送袁环中郎中奉使宁远饷军序》:“公(袁可立子)曾破产散金守睢阳而睢守,今又不辞。”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乃不辞而去,东奔吴下,隐于五湖之间。”
唐·冯延己《鹊踏枝》:“不辞镜里朱颜瘦”。
《公羊传·襄公五年》:“吴何以称人?吴鄫人云则不辞。”陈立义疏:“方欲抑鄫在吴下,若吴仍常例称国,则必书‘吴鄫人’,是辞不顺也。”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罗君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