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

更新时间:2024-09-25 22:57

《与诸子登岘山》又名《与诸子登岘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揭题,富有哲理。颔联暗寓羊祜故事,写出登临引发了诗人的感伤情绪。颈联写登山远望,抒发作者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的伤感情怀。尾联蕴含诗人复杂情感。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句末用典,贴切自然,情趣盎然。

作品原文

与诸子⑴登岘山⑵

人事有代谢⑶,往来⑷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⑸,我辈复登临⑹。

水落鱼梁⑺浅,天寒梦泽⑻深。

羊公碑⑼尚⑽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

⑶代谢:交替变化。

⑷往来:旧去新来。

⑸胜迹:指羊祜庙与堕泪碑。

⑹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登临:登山观看。

⑺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⑻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⑼羊公碑:即羊祜堕泪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⑽尚:一作“字”。

白话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着历代名胜,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因天寒而迷蒙幽深。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创作背景

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能感觉不到。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集》)。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名家点评

南宋·刘辰翁《孟浩然集评》卷二: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又: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

明·顾璘批点唐音》卷六:(前四)此等句须有下联方好,不然便是村夫子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钟惺曰:(“成古今”)三字旷识妙口。(“水落”二句)二语可评孟诗。

明·李沂唐诗援》:结语妙在不翻案。后人好议论,殊觉多事,乃知诗中著议论定非佳境。孟诗一味简淡,意足便止,不必求深,自可空前绝后。子美云:“吾爱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太白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二公推服如此,岂虚语哉!

明·邢昉唐风定》卷十二上:风神兴象,空灵澹远,一味神化。中晚涉意,去之千里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一:清超。又:孟浩然、李太白俱以古行律,故多率意一往,不为律束。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我辈”二字,浩然何等自负,却在“登临”上说,尤妙。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前四语略率,得五、六一联精警,振起其势。“一”字大妙,有聊复尔尔之意。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十:浩气回旋。前六句含情抱感,末句一点,通体皆灵。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七:非有深思,而意趣清迥。结与起正相应。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五:(前四句)流水对法,一气滚出,遂为最上乘。意到气足,自然浑成,逐句摹拟不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清远之作,不烦攻苦著力。

清·杨逢春《唐诗绎》卷十七:要知渠心眼中自有一羊公在,故(起句)飘然而来,全神已摄。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卷一:起四语凭空落笔,若不着题,而与羊公登山意自然神会。移置他处登山,便成泛语。

清·陈仅《竹林答问》:炼意则同是一意,或高出一层,或翻进一层,或加以含蓄,或出以委婉,有与人不同处。即如登岘山者,胸中谁不有羊公数语,而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四句,更有人再能著笔否?此可隅反。

清·叶蓁《唐诗意》:羊公百世后能令人思,以比己之他日,可有人思之否,意在及时修德,正风也。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曰:死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昔人所为兴慨也。读罢沾襟,能自已乎?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结语妙在前半首说得如此旷达,而究竟不免于堕泪也,悲夫!

中国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洵推杰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相传是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后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后隐居襄阳,世称“孟襄阳”。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恬淡自适,不喜拘束。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诗酒相和,交情深厚。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