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3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被称为虫咬皮炎,是一种由昆虫叮咬诱发的过敏性皮肤病。常触发此症的昆虫包括跳蚤臭虫蠓虫等,其叮咬时注入人体皮肤的唾液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皮肤病发区域多为暴露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叮咬反应的形态因昆虫种类及个体反应差异而异。此病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但成人也可能得病。病发季节以春、夏、秋季为多。

病因

蚊虫叮咬诱发,视被叮咬者的个体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该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跳蚤虱子臭虫蠓虫等,昆虫叮咬时注入皮肤的唾液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由于昆虫种类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症状

典型皮损为群集或散在的、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偶呈线状排列,3~10mm大小,顶端常有小水疱,新旧皮损常同时存在。患者常有剧烈瘙痒,可影响睡眠,搔抓可引起继发感染,或皮损慢性化演变为结节性痒疹

典型症状

往往分批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或衣物开口处。

突然发生的3~10mm大小的水肿性丘疹,呈纺锤形,皮损的长轴多与皮肤纹路平行。

皮损顶端可有水疱脓疱结痂。严重时可形成疱液澄清或红色血性的大疱。

肢端、眼睑、口周、外阴等部位可形成局部皮肤严重水肿。

皮损常成批发生,数目不定。

皮损往往季节性复发,也常在晚间出现或加重,引起剧痒而影响睡眠。

经过2~3天或1~2周,皮损即消失,可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

剧烈搔抓可引起表皮糜烂、血痂或继发性感染,有时引起湿疹化或局部皮肤肥厚、粗糙。

有的患者因处理不当,经年累月不愈可转变成痒疹。

就医

皮肤上出现散在、群集或线状排列的3~10mm大小的水肿性丘疹、丘疱疹,伴有剧烈瘙痒,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对皮损的观察、病史及症状的询问以及一些检查,能够对病情做出判断。

就医指征

诊断流程

医生可能会问以下问题来帮助诊断及了解病情。

根据以上的问诊及对皮损的观察,一般可以进行诊断。

必要时会做一些检查,来判断是由何种昆虫叮咬。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伴有发热、局部肿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需与水痘荨麻疹鉴别。

治疗

以对症和抗过敏治疗为主,医生会建议患者口服抗组胺药或涂擦止痒的外用药等进行治疗,继发感染时要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患者需要改变生活环境,减少昆虫叮咬。

急性期治疗

对有休克等严重全身反应者,医生会立即进行抢救,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药物,可起到缩短病程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

局部肿胀明显者,可遵医嘱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生素

合并发热的患者,医生会先明确患者是否有局部软组织感染。如合并局部软组织感染,常需使用抗生素

轻度皮疹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无极膏、薄荷软膏、清凉油风油精等药物缓解瘙痒。

不易消退的皮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有抗炎、止痒、抗过敏的功效。但应避免长期使用。

对于局部抓烂、合并感染的皮损,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局部皮肤瘙痒、肿胀明显时,可做冷湿敷。

手术治疗

被蜱叮咬后,若蜱虫口器残存在皮肤内,则需手术取出。

中医治疗

风热型

为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虫毒,郁于肌肤而致。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止痒。

其他治疗

出现大疱者,医生会在消毒后进行抽取疱液治疗。

预后

该病有自愈性,恢复后可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反复发作或处理不当可形成单纯痒疹或是结节性痒疹。随着年龄的增大,症状会逐渐减轻,最终可停止发作。

并发症

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登革热疟疾斑疹伤寒,特殊节肢动物如膜翅目容易引发过敏性休克

预防

讲究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跳蚤、螨、臭虫等动物,注意避免可疑食物。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