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0:35
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部队之一。1936年9月,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而成。军长夏云杰,参谋长冯志刚,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代理。下辖5个师:第一师(师长马德山)、第二师(师长张传福)、第三师(师长周云峰)、第四师(师长戴洪斌)、第五师(师长刘振声)。全军共2000余人。11月夏云杰牺牲后,由戴洪斌接任军长。主要活动于汤原、萝北、桦川、太平川、绥滨等地。1938年6月,分三批远征黑嫩平原,开辟新游击区。1939年5月,与东北抗联第三、九、十一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1940年初,编为第三路军第三、六、九支队,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1941年3月大部转移至中苏边境整训。1941年8月,所部编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该军在北满20余县坚持抗战十余年,作战千余次,歼灭日伪军万余人。
1932年10月10日,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在汤原半截河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中队。1934年8月,扩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任总队长,夏云杰任政治委员,共400人。年底,挫败日伪军500余人的冬季“讨伐”。至1935年秋,游击总队发展到700余人。1936年1月30日,汤原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代主任,冯治纲任参谋长,辖4个团,共1000余人。3月,在汤旺河谷一带建设后方基地,开办了医院、兵器修理厂、被服厂等。是年秋,开辟了桦川、依兰、富锦游击区。9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领导人未变,辖7个团,共2000余人。11月21日,夏云杰在战斗中负重伤,26日牺牲。1937年2月,戴鸿宾任军长,部队扩编为5个师,共4500人。各师分散活动在三江平原。
七七事变后,戴鸿宾率第2、第3、第4师西征海伦与抗联第3军一部联合作战。第1、第5师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坚持战斗。8月,西征部队返回汤原。是年冬,日伪军向三江地区“讨伐”,第6军在反“讨伐”斗争中遭受挫折,减员过半。1938年8~12月,第6军分批西征至松嫩平原。1939年1月,第6军分别编入东北抗联西北临时指挥部第1、第2、第3支队。5月,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继续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1940年5月,第3路军各支队依次改编为第3、第6、第9、第12支队,原第6军大部编入第3、第9支队。是年秋,第3、第9支队袭击克山县城。年底,第3、第9支队大部转入苏联境内整训。1941年3月,第3支队重返松嫩平原,转战20余县境,在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和当地人民群众支援下,攻克城镇十余座。第9支队转入通河、海伦等地继续战斗。1942年2月,第3支队于呼玛县境内冲破日军重围,再次退入苏联境内。8月,第3、第9支队编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尔后,不断派小分队回东北进行游击活动,直至全国抗战胜利。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的前身是工农红军33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1932年10月10日,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创建了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这支部队被中共满洲省委授予了中国工农红军33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番号,李福臣任队长。但不久遭土匪袭击而失败。后几经挫折,于1933年11月,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下,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番号取消。1934年10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为总队长,夏云杰为政委,李仁根为参谋长。同月,汤原另一支民众抗日武装文武队在队长冯治纲的率领下加入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汤原反日游击总队与当地的义勇军联合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太平川抗日根据地。到1935年12月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已发展到700多人的一支抗日武装。1935年12月赵尚志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部和1个团到达汤原,帮助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李兆麟任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任参谋长。下辖4个团。1团团长王秀芝,2团团长戴鸿宾,政治部主任裴敬天,3团团长冯治纲(兼),政治部主任周云峰,4团团长张传福,政治部主任徐文斌。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正式编为东北抗联第6军,下辖7个团,全军1500人。1936年11月26日,6军军长夏云杰在战斗中牺牲,戴鸿宾任代理军长。1937年2月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戴鸿宾为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并将6军原有的7个团扩编为5个师。1师师长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2师师长张传福,政治部主任张兴德,参谋长韩铁汉。3师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周云峰,继任王明贵。4师师长戴鸿宾(兼),政治部主任吴玉光。5师师长刘振声,政治部主任高玉斌,参谋长邱金海。1939年5月,6军编入编入抗联第3路军。1940年4月,抗联缩编,路军以下设支队,6军的番号取消,部队分别编入抗联第3、6、9和12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