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皮装自画像

更新时间:2023-11-29 10:11

《丢勒皮装自画像》(德语:Selbstbildnis im Pelzrock)或简称《皮装自画像》,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伟大的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绘制的半身肖像,是丢勒自画像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也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阿尔卑斯山以北最优秀的人像画作。

其他信息

绘制时值画家28岁,正迎来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因为画面留有画家本人签名、画押以及绘制年代,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画作中争议极少的一件。

1805年由时为巴伐利亚公国王储、后为巴伐利亚国王的路德维希一世购入,自此一直保存在慕尼黑

创作背景

德国在人文主义影响下处于即将进行改革的前夕,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外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作品赏析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并不是第一位绘制自画像的画家,然而却是首位终生坚持不辍的巨匠。这也成为文艺复兴欧洲北方的重要遗产,被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彼得·保罗·鲁本斯等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代代相传。

其正面的画像的形式,对称的构图带来肃穆的感受。他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着希腊人称之为四角形的鼻子,样子文质彬彬。他的手指长得秀美如葱白。这幅画家29岁时画的半身肖像与真人等大,他穿着华贵的裘皮大衣,正面望着我们,直视前方,同时把右手放在胸前,手指着自己的心脏部位。在那个时代,这种神圣的正面姿态通常只用于画基督或国王,丢勒这样画,大概是要向人们表明,艺术家的神奇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上帝等同的。他把北方严整细致的传统风格同文艺复兴艺术的建筑性和体积感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此自画像的正面呈现以头发边界的正三角形构图,这种对几何构成的强调并非来自北欧传统,而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对古典几何学再发现的成果。画面中存在着另外一个方向向下的正三角型,这个正三角形通过丢勒的手指以及画面背景中的题词定位出来,并以衣领和眉骨进行强化。两个方向相反的正三角形相互叠合,形成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

画面中的众多尺寸具有复杂含义。这幅画宽48.7cm,相当于1.5法国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画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福寸,那一年丢勒28岁。再看看画布的比例。67.1:48.7≈11:8,在这里,其中,1+1=2,11:8这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将这幅画视为一个边长11与8的矩形,它的对角线恰好是13.6。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应之Albrecht Dv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是1、12、2、18、5等等,将这些字母所对应的数字相加,所得之和是136。因此136是丢勒常用的数字签名。

画面左侧写有绘制时间(1500)和自创的丢勒作品画押(由名字缩写AD变形而成),右侧是拉丁文题记:纽伦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以特有颜色画下自己的28岁肖像

作者简介

丢勒(Dtirer,1471~1528)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巨匠,是油画家、版画家、建筑师、水彩画家及艺术理论家。其油画精于写实,气魄宏大,色彩鲜丽灿烂。丢勒对人体解剖有深刻理解,作品造型严谨准确,注重心理因素刻画。丢勒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技巧与德国式的理性思想结合起来。其版画刀法严谨,线条精细缜密,把中世纪为印刷《圣经》而延续下来的木刻图画提高到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位置,使版画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丢勒对艺术理论有极大的贡献,整理出版著作有《测量指南》《巩固城市之要术》《人体比例研究》四卷,代表作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四使徒》《荷尔茨舒勒肖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