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更新时间:2024-08-16 14:35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指的是出自天涯论坛的网帖,作者是南湖居士(网名)。

个人简介

2002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这次社会实践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心以实际行动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考上研究生后,他打算放弃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

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当时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尚未实施,为 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学校团委和他所在的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小学迁出山洞,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

2003年7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点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获悉这一情况后,捐资8万元为大石小学修建新校舍,对徐本禹的支教行动给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励。

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正是报道了他的事迹。

内容

2002年暑假,义务支教者徐本禹第一次来到为民小学,并在这个非常贫困的地方做了一个暑假的小学老师。据帖子上说,徐本禹是个出身贫寒、品学兼优的山东小伙子,当时他刚刚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就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读研究生,回到贵州那所小学继续义务支教。文章是这样写的:徐本禹彻夜未眠,做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大学毕业后回到大山深处的穷山沟,不久之后徐本禹向狗吊岩村村委会主任报到。

狗吊岩村实在太穷太苦了。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而且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没有电话,晚上靠油灯照明,寄一封信要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找到邮所。而文化背景带来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语言障碍,又使他们久久不能融入这个环境。追随他的志愿者一个一个地离去。

南湖居士说,徐本禹倍感孤独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作为义务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的行为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因此,他并没有被列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只是一个“体制外”的志愿者,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幸亏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本省志愿者名单,每个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补助,这才将他从衣食无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2004年4月,他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学生们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在狗吊岩村支教一年以后,徐本禹同年7月决定到大水乡大石小学(后改名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继续支教,文中南湖居士写道:那是一所比狗吊岩村的为民小学更加困窘的地方。

文中南湖居士是徐本禹的老师,华中农业大学专门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老师。

事件结果

随着网上点击率的提高,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跳出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许许多多关心徐本禹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为民小学迁出山洞,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是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前身大石小学)奠基的吉祥日,该校由华中农业大学投资8万元,贵州省教育厅投资21万元,地区教育局和县里分别投资3万元、5万元。共计37万元建成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于二零零五年六月竣工投入使用。

事件影响

反映徐本禹支教事迹的图文报道《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在网上发表,立即引起巨大轰动。100多家国内外网站转发,3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作了相关报道。其中,9月10日教师节,人民网在首页头条位置突出报道了徐本禹的事迹。《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用整版篇幅作了长篇报道,《中国青年》杂志打破常规,将徐本禹的事迹用10个版面作为封面专题进行报道,被多家报纸转载。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都以专题或栏目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11月20日,徐本禹入选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东方之子》、《面对面》、《社会纪录》等栏目制作了徐本禹专题节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也将在近 期进行报道。 徐本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尤其感动了广大青年学生。全国各地网友,以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纷纷发来电子邮件或在网上撰文,用真诚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徐本禹的赞誉,称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楷模”、“中华民族的脊梁”、“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同时,他的事迹也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爱心如潮。截至11月底,共收到要求捐款的电子邮件2000余封,实际收到捐款近20万元人民币,一举解决了大水乡502名贫困孩子本 学期的学杂费;此外,还收到各界捐赠的衣物、文具、电脑、体育器材等折合人民币25万余元。在徐本禹的感召下,今 年暑期先后有全国各地高校的40多名大学生前往大水乡进行社会实践,现有8名社会人士来到当地长期义务支教。

八年巨变

2004年6月26日,南湖居士和同事去贵州考察,7月11日,在天涯贴图专区发了《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用了7000多字和实地拍摄的99幅照片讲述了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徐本禹的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并引发了海内外网友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国去到那里,用热忱和爱心帮助孩子们。

8年后的2012年7月1日,他和和同事踏上了重访贵州黔西北两所乡村小学的旅途。用相机记录了看到变化的一切;同8年前一样,用99幅图片来讲这个新的故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