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更新时间:2024-03-18 11:21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前身为国立大石小学,成立于1942年,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中共百里杜鹃大水乡大石村,因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来到大石小学,他以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年轻志愿者。后来由华中农业大学投资8万元,贵州省教育厅投资21万元,地区教育局和县里分别投资3万元、5万元。共计37万元建成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于2005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

学校历史

历史过往

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大水乡西北角,前身是由村民集资修建的“大石国立小学”,1947-1948年,国家动荡,曾停办两年。1949年解放后,当地村民再次集资建成了3间草木结构的教室,学校也正式更名为“大石小学”。2004年至今,学校一直是大石村及周边村庄小学教育中心。 二层草木结构的房子,冬不避风夏不遮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那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同年在高分考取本校研究生后,他做出了一个“反转”的决定,前往贵州省大方县支教,先后在猫场镇狗吊岩村和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两年。

那时的村庄像一座大山深处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要跑上18公里山路,吃的只有玉米面、土豆和酸汤。

2004年7月11日,在考察徐本禹支教归来后,华中农业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挑选了部分在大方县的见闻照片,配以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

泥泞难行的羊肠小道,破旧不堪的茅草房教室……尤其是在那背后是一双双清澈明亮的孩子的眼睛,深深地攫住了人们的心灵,其迅速成为各大论坛的焦点,他们感动了徐本禹,也感动了中国。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徐本禹入选“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大石小学,这个承载着乌蒙山深处山村几代人希望的小学方走出大山,为外界所关注。

后来十多年间,有无数的好心人默默的为大山里的孩子付出着爱, 如李华芬在罹患白血病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爱心,丁洁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奔忙,这些的奉献让爱在大山里传递。

辉煌发展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是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奠基的吉祥日,该校由华中农业大学投资8万元,贵州省教育厅投资21万元,地区教育局和县里分别投资3万元、5万元。共计37万元建成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于二零零五年六月竣工投入使用。

操场后面是一座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两边分别是图书馆、洗澡间、食堂和教职工办公及居住的宿舍。

2004年7月,徐本禹来大石小学支教,后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37万,为学校筹建新校舍。

2005年“六一”节,二层新教学楼正式落成,大石小学告别透风漏雨、阴暗潮湿的木板房,迎来了明亮的新校舍。

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的第一批接力支教志愿者曹建强、田庚,利用一个扩音器,开办了大石小学历史上第一个广播电台,带领孩子们每天播报大石新闻和小故事。用泥瓦、土坯搭建了一座简易的爱心食堂,结束了孩子们没有午餐吃的窘境。

2007年,支教老师和学校老师共同筹资4万元,修建了两间房屋,建起了大石小学的“图书馆”。

2013年至今,大石小学组建了舞龙队、篮球队、足球队,并在爱心企业的捐资下建成了小学的微机室和洗澡堂。志愿者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实现了与在外打工亲人之间的视频通话。

2014年5月28日,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在该校启动。河仁慈善基金会百里杜鹃管委会、百里杜鹃团工委、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相关负责人及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参加启动仪式。华农大石希望小学阳光家园,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建设,源于2012年丁洁为了给贵州山区的孩子建“阳光乐园”发起的项目,她参加中央电视台“社区英雄”栏目,顶住压力,在雨中组织志愿者进行千人舞蹈的排练。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由艺术第二课堂、体育第二课堂、红领巾的梦想、儿童梦想课堂三部分组成;艺术第二课堂包含中国传统书法、美术课、大山里的最美童声童歌和手工实践课;体育第二课堂有足球队、篮球队和最具特色的舞龙队;红领巾的梦想、儿童梦想课堂,则利用多种形式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成长过程和每一阶段的梦想变化,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2014年7月6日毕节市百里杜鹃区华农大石小学举行建校10周年活动。华中农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名家,宣传部部长程华东,校团委书记张拥军,省志愿者行动指挥中心副主任邓永军,百里杜鹃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徐书云等出席活动。

李名家说,10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徐本禹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生根,在乌蒙山间弯弯小路上成长,在延绵百里的杜鹃花丛中默然绽放。徐本禹为大石希望小学奔走呼号,大石小学的建成,承载着无限的期许、无尽的希望。10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向大石希望小学派出33名志愿者,他们用青春和良心铸就了今天的成就与辉煌。

校园环境

百里杜鹃天然的杜鹃林带绵延50多公里,最为难得的是一树不同花,即一棵树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最多的达7 种之多,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有“世界级的国宝精品”之美称。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就座位于百里杜鹃的普底景区和金坡景区交界处的大水乡。

该校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拥有课桌登150套,电脑等教学设施,该校有学生218人,教师10人,其中支教志愿者5人,该校生源除本村外,还有来自邻近的高潮村,后坝村及沙厂乡兴隆村,服务半径3公里。

校训

诚实勇敢,乐学多思。

学校口号

我们走得正,我们在大方;

我们心地善,我们在大水;

我们骨头硬,我们在大石。

支教史

2005年,徐本禹结束支教后,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出决定,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延续支教行动。

支教第一棒2005年07月12日:曹建强(徐本禹点亮了希望,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接过爱的火把,相信这一年支教生活也会影响我的一生,我不会放弃。),田庚(在这里,不为名,也不为利,为了一种志愿者的使命和责任,我学会了坚守,明白了“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真正含义。)

支教第二棒2006年:董桥锋(董桥峰为给孩子们买雨鞋,差点连人带车翻下悬崖。那天,董桥峰满身泥浆,挤在破三轮车后厢里,寒风呼呼直往脖子里灌,五个小时回到学校后,身体已僵硬,在火炉旁边加四床被子烤,才慢慢有了知觉。),秦丽(秦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为学生庆祝的第一个生日。在一大盆米饭上,插着三根白色粗壮的蜡烛,关上灯,在这样的烛光中唱着《生日歌》。),张进。

支教第三棒2007年:张青林(“不管到哪都得走山路,阴雨天满地泥泞,回来天黑了,没这两件宝贝可不成。”张青林在日记中写道,“这样走村串户,是支教团的家常便饭。”),周宏(周宏说,这里的学生都是这么坚强懂事,“特别是罗敏给我拉衣领的情景,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将永远不会忘记。”),石晓欣。

支教第四棒2008年:周磊,丁记峰(丁记峰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只能献出一份微小的力量,但当众多微力量汇聚时,改变或许就会发生。”每年圣诞节,周磊就会想起一个叫杜敏的女孩。离开大石的时候,杜敏写了一张纸条给他,“你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为什么只能让我们相处一年?”这张纸条周磊至今珍藏着。”),丁洁,史东伟,施世明。

支教第五棒2009年:田甜(从徐本禹开始,支教老师们都是自己动手买菜做饭。“一周外出买一次菜,我们吃得很省,菜里放一点点肉,舍不得敞开吃。”田甜说。),张春丽(张春丽对支教的艰苦早有心理准备。到大石的第一天,她就走了6个小时的山路去买菜。当晚,学校突然停水,她和同事打着手电,上山疏通水源。水来了,电又停了。如此几次折磨,这个坚强的女孩快撑不住了。),俞芳,陈立,张刚仁,姬胜玫,徐小伟。

支教第六棒2010年:严文高(“老师”,这个称呼有多重,严文高在大山里有了切身之感。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教师节。女孩们自制精美的信封,贴上小花小草,悄悄放到他桌上。),张威威(对于在青山和泥土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一个水泥和白灰修建的希望小学可不就是荒野的城市吗?于是,张威威的课堂偏题了,在图画课上描述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崔鲁宁,宗明绪,葛俊,赵峰,周豪。

支教还在继续,爱还在传递。

教师成员

王成范,校长 1992年参加工作,徐本禹支教时便在学校教书,见证了大石小学的10年变迁。

 

徐本禹,名誉校长 2003年考取该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但没有立即就读,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徐本禹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现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部长,省学联副秘书长。中共十七大代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

 

雷勇,李进,坚持十多年在校教学,和支教老师们,担负着学校各科目授课,学生午餐等,为学校付出巨大的努力,送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