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6 11:55
个人中心治疗(Client-CenteredTherapy)是由罗杰斯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所创立的一个心理治疗取向,或会被称为“非指导式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法”。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70年代,罗杰斯开始将理论扩展,提出治疗中所需的特质和元素,并且进行大量的研究去支持“事主中心取向”的假设。罗杰斯所强调的事主自我治愈(self-healing)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今心理治疗上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
个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是由罗杰斯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所创立的一个心理治疗取向,或会被称为“非指导式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法”[1]。与心理分析学派有很大的分别,强调人的正面成长和发展,并且非常着重治疗师本身的态度如一致(Congruence) 、真诚(Genuineness) 、无条件考虑(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同理心(Empathy)等,而非治疗的技巧。
而且罗吉斯亦提出疗治应由案主洞察自己的问题,而非如传统心理分析治疗等由治疗师主导治疗过程。
个人中心治疗强调以下六个概念:
1. 真诚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应为诚恳的、自然的,使案主在无戒心的环境下治疗
2 积极回应 (positive feedback) :治疗师的真诚,而非假装关注案主个人的问题。
3.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对案主的陈述,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去接纳和认同、关怀案主。治疗师在咨商过程中,应给案主宾至如归的感觉。
4. 同理心(empathy):治疗师倾听案主自述后,站在案主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体会案主的内心世界。
5. 沟通:事主能够接收到治疗师的理解和接纳。
6. 一致性:咨商师对案主能作到内外一致的接纳关怀。
个人中心治疗的理论主要源于1940年代罗吉斯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不少概念来自存在主义的观点,例如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强调人生的意义等。 罗吉斯相 信人本身是可信任的,并且自身有能力去理解和解决自己的困难和个人成长[2]。
在起初的阶段,个人中心治疗被称为“非指导性辅导” (non-directive counseling),强调治疗师本身的态度和个人特质,并指出治疗关系是决定治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而精神分析学派一向重视的分析理论和技巧,则被罗哲斯所批评。
之后,到了1950年代,个人中心治疗被称为“案主中心治疗”,强调在辅导过程中,以案主为中心的理念。而且在此阶段的“案主中心治疗”着重案主本身的世界观多于澄清事主的感受。
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70年代,罗吉斯开始将理论扩展,提出治疗中所需的特质和元素,并且进行大量的研究去支持“案主中心取向”的假设。
1980年代开始,“案主中心治疗”开始被称为个人中心治疗,反映出该理论已不再局限于心理治疗的领域上,其取向被广泛扩展到教育、工业、小组、解决分争,甚至是世界和平等领域或议题上。
罗吉斯所强调的案主自我治愈 (self-healing) 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今心理治疗上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现今无论治疗师采取何种理论取向,都非常强调以案主为治疗中心的信念,并且相信事主有能力作出决定和改变。
主要目标为使事主更加独立并有更大程度的整合。
罗吉斯亦提出了四个指标以示自我实现的程度[3]:
对经验的开放程度
对自己的信任程度
自我评估的内在动力
继续成长的意愿
罗杰斯在他早期的著作里经已不断强调信任事主本身的能力来促进其个人成长,而且罗杰斯亦指出治疗师只需以真实的、关顾的、不带批判性的态度去理解和与事主沟通,事主就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和成长。
以下五点综合罗哲斯对人的本质的看法:
基本上,人具有社会性、向善向上的倾向,人性是理性和切合实际的。人有力争上游的潜能,不仅会设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追求自我实现,以及提升生活的经验。
人与人之间即使潜能有差别,但每一个人都会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人基本上是自发的,所以每个人均有机会发展和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以引导其生活。
如果人处在一个不受批评与威胁的环境中,并且能客观的省视自己的问题时,他即能对未来作出建设性的抉择。
人基本上是建设性的、可信赖的、善良的。
经验与关系导向的治疗关系
存在注意治疗
个人中心治疗
完形治疗
现象学:存在主义取向的基础,个人中心取向的基本原理
这两取向都把焦点放在当事人的直知觉上,
并呼应治疗者进入当事人的主管世界中。
个人中心学派的基础概念是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许多是Rogers在1940年代早期所阐明的观念。此取向有许多概念和价值观与存在取向是一致的。Rogers的基本假设是人在本质上是可以信任的,也就是人有自我了解及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潜能,不须治疗师指导性的介入,并且只要他们能融入特定的治疗关系中,就能够自我引导迈向成长。
一开始,Rogers就强调,治疗师的态度和个人特质以及谘商关系,是让谘商产生成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他一贯坚持,知识和技术是次要的。这种相信当事人有自我疗愈能力的观点,和其它许多以谘商者的技术,作为引导改变的重要媒介的理论,正好相反。很明显,Rogers提出了一种以当事人自己为改变的媒介的理论,而引起了心理治疗界的改革。
目前的个人中心治疗,已经过一段改革的过程,并持续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改变与变得更洗炼。Rogers并未将个人中心理论当成已经定型而且完整的治疗取向,他希望人们能将他的理论,当成是一种关于治疗过程如何进展的假设,而不是定论。Rogers希望他的理论继续演进,并接受改变。
不少做人文科学和哲学功夫的学者,尤其是做到一定境界者,其为人与为学,往往密不可分,其人生往往是其学问的最好诠释。Rogers的情况正好如此。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介绍Rogers的生平事绩,除了对Rogers有所了解,也可以藉此作为进入Rogers思想世界的阶梯。
个人中心治疗强调以下六个概念:
1.治疗关系:事主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
2.事主本身的不一致(incongruence):事主的无助感、无力感和未能作出决定。
3.积极回应(positivefeedback):治疗师的真诚,而非假装关注事主个人的问题。
4.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
5.同理心(empathy):治疗师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对方的主观感受和世界观。
6.沟通:事主能够接收到治疗师的理解和接纳。
实现倾向、实现倾向与自我实现、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功能者的特征。
(一)实现倾向:Actualization
使个体所具有的种种能力得以施用,潜能得以发挥,让个体先天具有的特性得以实现的内在欲求;是一个明显的生长、发展、活动的趋势,是一个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势。
对Rogers而言,人类行为中只有一种基本动力来源,就是实现倾向,这种基本动力是正向的、充满建设性与创造性的。
Rogers观察到:个人不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均有实现的倾向存在,即使是在不利的或充满阻挠的环境下,个体仍会努力朝成长发展的方向走。
(二)实现倾向与自我实现
倘若提供给我们的环境条件是完全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则每个人都能充分表现出潜能的极限。
所以个人中心治疗认为:只要提供促进成长的适当条件,当事人就会发展出能力,朝向建设性的成长;这种对人性采取积极正向的观点,在治疗实务上具有相当深远的涵意,因为信任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让自己从心理失调发展为心理健康的能力,治疗者就可以将主要的责任放在当事人身上,心理治疗的动力来自于当事人的觉察能力,以及借着自我指导来产生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而不是只听从治疗者的命令。
(三)心理环境
那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有利于成长、发展的?这个环境中一定有几种心理条件存在,最基本的要素是个人拥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儿童早期)品质如何。而最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就是:婴儿天生对“无条件积极正向关爱”的需要。小婴儿就是需要有人对他无条件地爱,这种爱是即使婴儿的表现不如父母之意,父母也不会撤回的。
所以个人中心治疗认为治疗者需要具备的特质是
1.一致性:包括真诚、真实
2.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包括接纳与关怀
3.正确同理性的理解:能够进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深入的了解他的感受
(四)充分发挥功能者的特征
每个人充分发挥功能的方式不同,但过程中却有些共同的特征,包括:1.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人能觉知所有的经验。2.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人每个时刻都是充分而丰富的。3.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人信任自己。4.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人能够自由的做抉择。5.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人是富有创造力的。6.在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个人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经验与现象场、婴儿的现象世界、自我的概念、正向关怀的需要与价值条件的形成、自我的疏离。
(一)经验和现象场
经验和现象场就是当事人在每一个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和没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与现象场概念有关的主要思想如下:1.明确意识到的内容仅是当时全部经验的一小部分2.个人总是按照现象场中所知觉到的样子(个人的主观世界)来构造现实,例:梵谷割耳朵。3.个人的现象场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最确切知道,一个人如何知觉客观世界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在参考架构(由过去经验所形成)
所以个人中心治疗认为:最了解当事人的是他自己,也只有靠他自己的力量,才能透过自我觉察,来为自己探索最适当的行为。个人中心治疗法相当强调当事人的现象世界,为了要理解当事人内心的参考架构,治疗者把相当大的心力放在探索当事人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知觉。
(二)婴儿的现象世界
个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知觉是如何形成的?那就要从婴儿时期自我概念
过程说起。婴儿的心理活动有如下一些特点:1.婴儿有着天生的实现倾向。2.婴儿也是以他所知觉的样子来看待他的世界:婴儿与成年人不同之处在,较有弹性;比较接近真实、实际。例如老幺对热狗的看法、喜爱爸妈的说法。3.婴儿在不停的与他的现实进行互动,是有方向、有目标导向的,也就是实现倾向所规定的方向。4.婴儿使用有机体评价过程来处理经验。
有机体评价过程:在刚出生的婴儿阶段,根据在自身有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经验,能引起有机体满足感则化为积极的经验,凡有利或能用来维持或助长我们成长的,就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Rogers认为:我们若能终生一贯地信赖并发挥此种有机体评价过程的功能,则能免除焦虑或其它形式的困扰。
依循有机体评价历程的重要性。
(三)自我概念
1.自我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自我观念的转变也往往是一变俱变,通体改变。2.自我是容易进入意识被意识所反映的。3.自我是一个在不断改变的结构,而不是固定不易的,从无到有,从单纯到丰富。
(四)正向关怀的需要与价值条件的形成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正向关怀的需要也开始出现,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看重、认可和喜爱。正向关怀的需要及其满足有几项特点:
1.需要的满足有赖于一个能提供这种关怀的人,这些重要的他人首先是父母2.正向关怀的需要与个体很广泛的经验都有关系3.正向关怀的需要是互惠的4.正向关怀的需要的强度很大,比要求运用有机体评价过程迫切得多。
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的他人在控制儿童行为上有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儿童有从他们那里获得正向关怀的需要。他们握有是否给予儿童正向关怀的支配权,总是有选择地对待儿童的行为,反映了家长的价值观。家长总是有条件地给予儿童正向关怀(表现好才给予关怀)。从儿童的角度看,则是他的一部分自我经验受到父母的正向关怀,另一些没有受到正向关怀。
这样,当儿童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自我经验,认为某一些自我经验值得给予正向关怀,从而倾向于追求这些经验;认为另一些经验不值得给予自我关怀,从而倾向于回避这些经验时,我们就说说他习得了一些有条件的价值感。
在Rogers看来,有条件的价值感的形成乃是个体心理发展上一件不幸的事,因为它为当事人日后可能发展出心理障碍埋下了种子。
有没有可能避免这个使人沮丧的结局?就必须从重要他人即父母开始,给予无条件的正向关怀,无条件正向关怀的核心要点是:不以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父母的味口、父母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孩子这个人。最重要的一种需要--正向关怀的需要总是自动地得到满足,他就有可能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机会去体会自己的内在的感受,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
Rogers看重的也正是这一点。所以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的无条件积极关怀就是由此发展而来。
(五)自我的疏离
当自我发展出有条件的价值感,自我结构中充斥着价值条件的情况下,个体人格发展可能如下
①.经验与自我的背离:当经验与价值条件一致时,自我就能够准确的使之符号化,让其进入意识;而与价值条件相冲突的经验,在知觉过程中,则受到否定与扭曲。例如辅导活动分享②。威胁、焦虑与防御:威胁的本质是,假如经验与自我结构不相一致,而当那个经验被准确地符号化,以本来面目进入意识,它就会使这个协调一致的完形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价值条件遭到冒犯。举例一个自觉正经的女人。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是焦虑。焦虑从表面现象上讲,是-种原因不明的紧张、心神不安状态。而从其实质来说,则是当个体在潜知觉中感到有某种经验和自我概念之间的不一致存在,并且这种不一致有可能被符号化进入意识时的反应。在这个时候,防御过程就会被激活。防御过程是阻止经验与自我的不一致被揭露,维护自我结构的完整性。其一是选择性的知觉,即允许与自我结构相一致的,进入意识。再一是歪曲,不让经验准确地符号化。还有其它防御方式如否认、拒绝、合理化、补偿等等。总的说来,Rogers基本上认可心理动力学派关于心理自卫机制的研究及其结果。Rogers的一个新见解是:妄想,实质上也是防御的表现。
③.解体:虽然不断有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发生,但透过防御过程,个体的自我基本上保持着它的完整性。但当个体防卫失败,这时候是怎样一种局面?是解体!由于防御失败,经验便被准确地符号化而进入意识,这一对自我而言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使得作为一个统一体,一个完形的自我结构被打破,被肢解;原来那种通体相关、彼此协调的局面不复存在,此即为解体。在解体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就显得比较紊乱,因为它可能在有些时候受经验的支配,比如追求某个有机体要求的满足;而另一些时候,自我又暂时控制了局面,行为又受自我的支配。这在局外人看来,就是当事人表现出反复无常、怪诞不可理解的行为模武。
(六)人为何有困扰?或恶行?
发展扭曲
他人有条件的关注→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不一致→
引发内在冲突→
自我价值低落/防卫(合理化、投射、压抑、反向)/取悦他人→
疾病、偏差行为
治疗方法发展1942:non-directivetherapy;1951:client-centeredtherapy;1974:person-centeredtherapy
人格重整过程、自我发现与自我改变、自由的勇气与抉择、动力机制(如何产生改变)
(一)人格重整过程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个人中心治疗认为心理障碍的的实质或是原因,在于当事人疏远了自己的经验,不再理会经验告诉自己的东西。所以个人中心治疗的核心工作就是改造自我,使之能够接纳经验的原貌,去除、更正某些价值条件,消除那导致自我抵制经验的原因。因为价值条件是个体不能准确了解自己、不能善待自己的根本性的障碍。一旦“依循且信赖自己的真实感觉与经验的历程”被激活后,我们就开始重新检视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假若你对经验更加开放,更能弹性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真实体验更为信任,就越能自我导向、自动自发、对他人需求更敏感、更重视亲密关系、并放弃面具式的隐藏与虚假、不再致力于讨好他人等等,长期持续下去必然慢慢引致自我出现改变。
(二)自我发现与自我改变
自我改变需要经过自我发现的历程,个人要努力去接触自己最深层的各种感受。
觉察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第一步,要为自己的各种感受负责任,而不是老将负向的感觉归咎于都是别人造成的。接着是要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越能接纳与主导自己,就越能在生活中活出完整的自己。
改变需要个人抛弃伪装,及阻碍体验真实自己的种种防卫。我们要跳脱依赖别人赞许而活的桎梏,对自己自主做出的判断要有信心。
(三)自由的勇气与抉择
成为自己所创造的人需要勇气,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很畏惧因自己成为自由人而需要去面对的后果与责任,既渴望自由,又害怕伴随而来的责任。
个人中心治疗的看法是:个人若能处在安全的关系中,并充分探讨过所有可能的选择之后,决策能力将会大大提高。理想上这种充分的自由、安全的关系,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塑建出来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都没体验过这种关系。自由意味着个人能不加扭曲或强加改变以符合自己期望的去经验一切现实的能力。
(四)动力机制(如何产生改变)
同理(empathy):非评价,是尊重与了解;是设身处地的了解另一个人;进入对方的私人知觉世界;对其感觉、意义保持敏感,包括对恐惧、愤慨、柔弱、混淆等;暂时居住在对方的生活中,但不做评断;以清晰而无带惧怕的眼睛去看待对方的世界。
无条件正向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接纳、关怀
一致与真诚(congruence)接近自己情感,非在专业面具后,愿意表达。当事人需与谘商员具谘商关系;当事人需处于焦虑、不一致状态,且须体验到谘商员所提供的经验。
真诚:在治疗中,真诚意味着治疗师在接触个案时是展现真诚自我的,不虚掩、也不带假面具,治疗师坦率地拥有那时刻的在他心中流动的情感和态度。这涉及到自我觉知;也就是说治疗师的情感是自然涌出,进入他的觉知中,并且他能够享有这些情感,在该关系中体验它们、传达给对方。治疗师直接会见他的案主,与对方面对面。治疗师必须“存在”为自己,而不是否决自我。
治疗目标、治疗师的角色、当事人在心理治疗中的经验、治疗者与当事人的关系、案例介绍。(一)治疗目标1.着重于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的统整2.治疗的焦点放在“人”,而非当事人当下的问题3.不只是解决问题,还要在当事人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以使他们能较佳的处理目前及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4.提供一种氛围,来协助当事人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人5.在治疗的安全氛围中,让当事人也能领悟到:还有其它的可能性6.Rogers(1961)曾描述一个正迈向自我实现的人的特质:
Rogers(1961)曾描述一个正迈向自我实现的人的特质:
(1)对经验开放(2)信任自己(3)内在的自我评价(4)继续成长的意愿
而鼓励当事人发展这些特质,就是个人中心疗法的基本目标。
由他人导向→自我导向
由虚伪茫然的存在→觉醒深化的存在
是mindfulnessbeing,非forgetfulnessbeing
帮助当事人更独立与统合,不仅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当事人成长,以更能克服目前及未来要面对的问题
(二)治疗师的角色
1.不是藉由设计技术去使当事人“做某事”2.治疗者的态度比起他的知识、理论或技术,更能促进当事人的人格改变3.“四不一没有”:不会去问当事人的过去经历;不介入当事人的行为;不评价当事人的想法或计画;不为当事人决定治疗的间隔次数和期限;没有提出诱导性及刺探性的问题。4.如何建设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关系:
(1)我能让对方觉得我值得信任、可靠,及在某种深刻的意义上是表里一致吗?
(2)我是否能将自己的感受清楚的传达给对方。
(3)我能对别人有积极正向的态度—温暖、关心、喜爱、感兴趣及尊重等?
(4)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能分开自己和对方?
(5)我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允许对方拥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6)我能完全进入他的感受和个人意义的世界里去并向他一样看待这些感受和意义吗?
(7)我能不能接纳当事人向我呈现出来的每个面相?
(8)在这种关系中,我是否能较敏感,留意我的举动不致使对方感受到威胁?
(9)我能不能帮他解除外在评价的威胁?
(10)我能否视对方为一个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的人,或者我宁愿受他的过去和我的过去的束缚?
(三)当事人在心理治疗中的经验
心理治疗历程
↓
对经验开放、自我觉察&积极的自我关注提高、正向评价
心理治疗经验
1.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存在一段差距2.感到无助、无力、无法做决定或找到有效的生活方向3.可能会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指引找到正确的“方式”4.当事人将很快学到,在这种关系中他可以为自己负责更加了解自己变得更自由5.人格改变的过程:
无法觉察问题所在,只谈些表面、身外的事物,不寻求协助,也抗拒改变;觉察到有问题,不过认为自己对问题没有责任;能较自在的谈论自己,虽然仍是像谈论一件客观的事情般的谈论自己;开始谈论深层情感,但仍不是当下的感受;开始有重大改变与成长,能够自由表现当下的感受,虽然还不能明确说明这些感受;朝向成为功能完全或自我实现的方向移动,已能自由的去了解先前被否认或扭曲的经验,能明白当下的经验,经常伴随一种生理上的松弛感;将治疗中的关系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信心,能体会全部经验,能活在当下的经验,对自己无条件正向关怀,也能去爱与同理他人
(四)治疗者与当事人的关系
1.明显而正向的人格改变只会发生在关系中
2.“核心条件”存在一段时间,人格结构就会发生改变:
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
(a)两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b)当事人正处在一种不协和、脆弱或焦虑不安的状态
(c)治疗者在此关系中是一致、或整合的
(d)治疗者对当事人提供无条件的尊重或正向关怀
(e)治疗者对当事人的内在参考架构能同理性的了解,并将此体会传达给当事人
(f)治疗者对当事人的同理心和无条件正向关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让当事人感受到
治疗技术:治疗师本身即工具,上述态度即工具
3.治疗关系的核心:(三个基本态度)(1)真诚或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怀和接纳(3)正确的同理和了解
指出,同理心,特别是针对情绪方面的同理心,能够帮助当事人
①注意和珍惜他们自己的经验②以新的眼光看待早期的经验③修正他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知觉④增加做选择和采取行动的信心
以下个案摘译自AClient-CenteredPsychotherapyPractice,BarbaraTemanerBrodley,Ph.D.Chicago,U.S.A这是Rogers在治疗中与当事人Mrs.Mun的一段谈话影片,作者用它来介绍同理心反映的过程。
C:我在想,某个夜晚,我对于我的感受的方式感到很忧郁,我想,嗯,也许我希望我妈在这儿,就像她以往的样子,因为她曾在我生病时,使我感到安心,她会做点小事,像是做些特别的菜,例如奶蛋糊或其它,她在身边会令人放心。
T:嗯。
C:当然我知道她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我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但有一会儿,我想,我真的想念她,在这种时候,我有点需要一个母亲而那是不可能的。
T:虽然事实上不可能,这种感觉是…“啊,我想她,我希望她在这儿关心并照顾我。”
C:嗯。
C:但是,同时我感到,稍后,也许那不是我要的,也许我要的是某种较成人方式的陪伴,而不是一个母亲。但是我需要某种事物,或某个人。
T:你真的不确定你自己是想要某个人给你母亲般的呵护…或某种较成人间的关系。
C:然后我有另一种感觉,啊...(叹息)也许那只是我必须单独去面对的。
T:也许那就是不能指望和任何人能建立关系…,也许我必须孤独。
C:嗯,这个星期我因为某件事,有点陷于混乱…我的身体状况比上个星期好多了,我和()谈话,我和我的医生建立了一点小交情,那会让我觉得好过一点(笑),这样我们就不会不说任何事,有点像在冷战,而我想我对我的()有更多信心。我读过相关的文章,文章上说很难诊断出来,所以我不再反对他。但他觉得必须确认一下。这就是事情的由来,所以他们给我赵了X光,而我被吓到了,因为我觉得他们想确定那不是癌,那真是好可怕。
T:嗯…那就是,“如果事情真的这样,我觉得好孤单。”
C:这真的是令人害怕的孤独,因为我不知道当时谁能和你同在。
T:…你是不是在说:“在这样恐惧或孤单的时候,有任何人能和我同在吗?”
C:(哭泣)
T:这真是痛彻心肺啊。
C:我不知道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假使有人在我身边,我可以感觉到….可以感觉到好象我,好象我真的有某个人可以依靠,我不知道那会不会让我感觉好些。我有点觉得这是某种你必须自己去成长的事,()支持。你只能()我想要两个星期他们才会知道结果。如果有人在身边会有帮助吗?或者那就是某种你该真正很孤独去面对的?这就是我这个星期的感受,只是非常害怕,害怕要自己面对一切。
T:嗯…这种感觉是不是好象你好恐怖的孤单一人,在世界上,而是否…(C:嗯)…
T:甚至,是否有任何人帮得上忙,如果你真的有某人可以依靠,会不会有帮助,你不知道。
C:我想根本上,这是某种你得孤独的去处理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你也许就是不能和任何人一起处理它,你就是不能和任何人分享某些感受,虽然如果不是独自一人,我会觉得有点安慰的作用。
T:如果能有人和你一起应付你对孤独和恐惧的感受,那当然会很好。
C:我想我刚刚就有这样的感觉。
T:也许此时你感觉不错。
C:我想那是一种安慰的感觉。
C:我想我现在的感觉是,我可能正往这件事的最黑暗面去看,而实际上那是不必要的….,我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放下心来,然后这一切就会不那么重要了。
T:嗯。
C:虽然我还是不该忘记某些事,我确定{笑}。
T:嗯。
1.“反应感觉”重视谘商员个人特质、信念、与态度;强调治疗关系2.历经60余年,仍持续保持开放,接受改变而变得更洗炼。3.因自由度大,限制少,增添实务工作的多样性、创新及个别化!4.Corey提醒:“适合”自己风格与否,很重要!个人中心治疗法衡鉴的角色
1.重视当事人的自我衡鉴。2.慎用测验工具,以免当事人产生依赖。
个人中心治疗法推广应用的优势
1.方法安全而保守:适用于专业及半专业人事服务工作者2.基本概念直接且浅显易懂:建立关系与沟通技巧是其它治疗系统的必备基础3.着重敏锐的倾听与了解:特别适合危机处理
〈一〉、游戏治疗
〈二〉、精神疾病
试着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看他眼中的世界,以期了解其内在的经验。设计实验以精神分裂者及正常人为对象,到1967年才有最后结果出现,结果是治疗效果虽然有但不大。
〈三〉、家庭和婚姻——大多数婚姻问题的根源在于:婚姻中人失去真自我!
例子:1.珍妮:屈从于社会性压力,而无法独立地做自己的选择。2.珍妮佛:让真的自己消融在传统和习俗规定的角色里,做了“贤妻良母”,却没有做自己。
理想的婚姻或家庭关系的要件:1.坦承表达,不伪饰2.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让他人保持他们的独立性3.交流,交流,再交流
〈四〉、团体治疗——会心团体
意外成了“会心团体”的学术领袖
会心团体的目标:一小组人聚在一起,在一种慢慢培养出的信任、关爱、自由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我探索、体验、表达、回馈等等活动,最后达到扫除个人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促进个人成长。
会心团体的理念:不掌舵的船长(1.信任团体和团体过程本身的力量2.让团体自己发展出他的目标和方向3.无结构性4.真诚地面对小组和小组的成员5.“如其所是”的接受小组和小组的成员6.同理心)
〈五〉、世界和平
晚年的一大主要动向是对国际和平的关怀:在七零年代和八零年代里,罗杰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把以人为中心法则应用于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的活动中,以之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帮助彼此敌视的各方领导人展开真诚的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以认真的交换意见替代相互威胁和无理性的敌对行动
秉持“大家都一样是人”的基本假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人性观
1.但凡最个人的,也是最普遍的。2.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越是接近“机能充分发挥”的境界,他也就越是倾向于社会性的、建设性的行为。3.个人力量可以转化为辅助性的力量。
和平工作坊团体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果,罗杰斯认为与下列原则有关:
1.参加的成员是以“个人”的身分投入团体,而不是以“角色”身分进入团体。2.有一位或几位老练的促成员。3.情境及一些辅助条件。4.促成员充分表达感受,促成同理心。
〈六〉、教育罗杰斯涉足心理治疗以外的多个领域,其中他说的话较多,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领域是教育。
深信,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有很多东西可以为教育所借鉴。其中他最推重的,仍然是那些促成当事人发生积极的人格和行为改变的条件。
以人为中心模式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特点:
1.领导人(通常是教师)他对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因此能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作为、自律、向上、成长的能力。
2.教师和学生—有时还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分担责任。
3.促进者提供学习的资料。也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学习资料。
4.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计画。
5.教师是一位促进者:最核心的几项态度特征就是真诚、关怀和同理心。在班上发展出一种自由学习,具促进学习作用的气氛。6.教学重点主要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
7.由“自律”取代外部规定的纪律。
8.由学生自己评价学习结果。
NCHE(NationalConsortiumforHumanizingEducation)的研究
1.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研究计画2.实验方式:培训参与的老师“三态度要素”,运用发展出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教师表现出高水平的真诚、关怀和同理心)和控制组(教师未表现出高水平的促进学习条件)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3.教师人际关系技巧的研究
德国的研究
1.MarieTausch夫妇重复NCHE的研究,进行10年2.发展出一些新的研究项目,包括“利用会心团体的方式来培训教师的效果”
结果:卢巴克幽默的说:“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相当棒—在真实学校的天地理他很棒,在统计学的计算器里头他也很棒。”
〈七〉、多元文化谘商
肯恩:“地球这个由千千万万人组成的国际大家庭,都受到罗杰斯的著作、努力,以及和他共事的许多同僚的影响。他的同僚们把他及他们创新的思想与计画播放在世界每个角落。”
Rogers深具全球性的影响力,其著作畅行于三十多个国家,被译成12种语言:
1.在欧洲,国际会心团体产生许多重大的影响。
2.日本、澳洲、南美洲及墨西哥,已接受个人中心治疗法的概念,并改良以符合他们的文化。
3.1970年代,Rogers与同事们开始指导成员具不同立场的研讨会。
4.去世前不久,在莫斯科举行密集的研讨会,证明在会中无论是关心的议题或是心理气氛,与在美国并无不同。
个人中心取向的贡献、个人中心取向的限制与评析、结语。
个人中心取向的贡献
——Rogers的主要贡献强调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关系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要素。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人天生具有潜能,趋向自我实现。开创、发展倾听和理解的艺术,并证明这对当事人的效用。引入“当事人”一词,而不用“病人”一词,以维护求助者的尊严、平等及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首创将治疗会谈录音,以为学习和研究之用。首先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治疗过程和结果。为心理学家和其它非医学出身的专业人士从事心理治疗铺路。对“会心团体”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教育领域的变革,贡献一种激进的理念和实践。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实践,应用于化解冲突和建立世界和平。重视现象学取向,并将这一取向引入心理学。
个人中心治疗的创新
1.VirginiaAxline首先将个人中心治疗的原理用于儿童游戏治疗。
2.EugeneGendlin发展出经验性技术,例如“聚焦”(focusing),来促进当事人的体验。
3.LauraRice教导治疗师,再创造出持续困扰当事人的艰苦经验,以更“唤起”当事人。
4.ArtCombs发展出知觉的心理学。
5.几位实务工作者将个人中心取向运用于婚姻及家庭工作。
6.LeslieGreenberg和同事将焦点放在治疗中促进情感改变的重要性,并推动改进个人中心理论及方法。
7.DavidRennie让我们得以一窥治疗过程中的内在运作方式。
8.ArtBohart对于治疗实务中,较深层同理性了解,有所贡献。
9.JeanneWatson显示,当同理心与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一起运作时,将是治疗师最有用的工具。
10.C.H.Patterson显示,当事人中心治疗为何是心理治疗的普遍性系统。
11.Hubble,Duncan,&Miller显示,当事人中心的关系对所有的治疗取向都是必要的。
12.NatalieRogers以人为中心表现艺术治疗。
个人中心取向的限制与评析
对人性观的批评、对有机体评价过程及相关理念的批评、对研究方法的批评、对谘商关系的批评、对谘商过程的批评。
(三)结语
我们只是太容易被他种取向所吸收(以一种肤浅的方式)。我们的丰富性不应流失。除了精神分析、“系统理论”和行为取向之外,我认为还需要有更为现象学的—经验性—存在主义式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