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7 16:29
心理失调是人的心理活动过激或不足以及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心理失调包括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偏差与失调
心理偏差属于正常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有的轻度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则属于精神病人才具有的严重的心理失调。例如,某人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心理障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两者在性质上有区别,又在程度上有区别。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心理偏差可以展成为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经过治疗,也可转为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轻度的心理失调,它包括错觉、记忆衰退、言语功能差(如口吃、唠叨)、思维活动受阻、智力下降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减退,对新鲜事物不敏感,反应迟钝,个性异常,怪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症状如易冲动、好发脾气、爱管闲事、好猜疑、嫉妒、固执、刻板、忧郁、谨慎、多情、胆小自负、自卑、自私等等。以上是老年人正常的或病态的人格特征,在老年人身上会逐步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但由于个体的差异,这些特征并不是每个老年人所必然出现的现象。
心理障碍是老年精神病人具有的严重心理失调。主要包括幻觉、记忆力丧失、妄想、言语严重错乱、异常情绪(如严重的忧郁、焦虑、狂躁、痴呆、精神错乱等)、个必一严惩障碍(即人格障碍,如爆发性个性、癔病性个性、偏差性个性)等等。
长假即将结束,刚刚放松下来的精神又将回复到紧张状态,平时工作繁忙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严重的还有心悸、失眠等问题。针对这种长假引发的心理失调综合征,专家认为“身心俱调”很重要。
武警宁夏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说,“心理失调综合症”是长假综合征中的一种,其中包括“上班恐惧症”、看电视过频产生的“社交障碍”、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的“间歇性语言障碍”等等。心理失调综合征会导致胸闷、眩晕、烦躁等身体不适症状。
孙香萍认为,所谓“心理失调综合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只是人们在长假后身心再适应工作环境时所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尤其是不遵循原有生物钟的生活更会使长假成为心理失调的引子。
如何尽快摆脱假日后“心理失调综合征”呢?孙香萍建议:首先,要利用晚上进行一段时间的深呼吸,梳理自己的思维,在脑海中规划自己即将要开始的工作,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缓解“上班恐惧感”。其次,做一些慢跑、舒展的运动,吃一些清淡的饭菜,让塞满大鱼大肉的肠胃休息一下,这样可以使生理情绪平稳下来。最后,如果症状严重,应尽快找心理医生咨询,以求良法。
忙碌了一年,很多人想借春节的机会与亲戚朋友多聚聚,偿还一下“人情债”。有关专家认为,过于集中的应酬,不仅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张先生在哈尔滨开出租车,春节是其工作的“黄金时间”,几乎不休息。但张先生讲,去年春节,他白天开出租车,中午或者晚上应酬,今天到这家明天到那家,除夕到初七没断过,弄得身心疲惫。春节过后,就像是大病了一场。
针对春节期间应酬比较集中的情况,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专家指出,春节期间,过于集中的应酬不仅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且会引发心理疾病。
专家建议,避免春节期间心理失调,应从“稳心”做起。到年底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把春节定位为休闲、放松的好时机。春节花钱要量力而行,切忌与人攀比。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按时休息多运动,且忌烟酒、娱乐过度。
主动承担家务。婚后的生活中虽然不乏需要两人共同协商的大事,但更多的是柴米油盐之类的日常琐屑。夫妻关系的平等交往表现在家务的共同分担上,主动承担家务的一部分,是丈夫爱护妻子、妻子体贴丈夫的具体表现,因此,做丈夫的应主动承担一部分家务。如果需要对方出力,也最好把指令式的“你来做”换成亲切的“帮帮忙”。
用自己的温情感化对方也是增进夫妻感情的好方法。比如下雨天,丈夫主动打伞去车站迎接妻子;丈夫灯下夜读或写作,妻子悄悄送上一杯热茶、热奶。这种增进感情的做法,往往会使对方从心底感动。
在日常的夫妻生活中,巧用暗示的方法,有助于化解双方的矛盾。比如两人的矛盾确实是自己的过错所致,不妨第二天去更正,以向对方示意自己让步,并表示歉意。
此外,当对方倾诉某些事情或征求意见时,要耐心听下去,切忌不耐烦或答非所问,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也不要以通牒式的语气教训对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以挖苦的方式挑毛病,有客人在场更不要这样,以免让对方难堪,伤对方的自尊。如果对方确实有缺点和失误,还是耐心说服为好。
与此同时,过去各自有的恋爱史不要再旧事重提,信件等也应毁掉,以免节外生枝。
幽默也是一种处理好夫妻关系的润滑剂,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开个玩笑,很自然地做个滑稽动作,用爽朗的笑声驱除紧张气氛,赶走不良情绪。
过好性生活对夫妻关系而言也是颇为重要的。性生活是男女生理上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夫妻性生活和谐必须以感情的融洽为基础,并且要互相谅解,互相鼓励。夫妻过性生活要自始而终地在含情脉脉的气氛中进行,使双方感到温馨、甜蜜、快乐、满意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情绪波动,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那都是生命里正常的组成部分。然而,如果某种不良情绪持续时间太长,而且过于严重,以致打乱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并常伴有生理症状,如失眠、无食欲或性冷淡,那么,这种情绪就会被视为异常或病态。严重的情绪紊乱可以阻碍一个人去正确地认识现实,使自己或别人处于危险之中,抑郁,不论是间歇性的还是长期的,是最为常见的情绪失调。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个名词最先由因《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而成名的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提出,认为这是一种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内在的感受,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意识状态是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
抑郁症有许多人眼里根本不认为是一种病,仅仅被视为心情不好。其实,它与糖尿病、肺病一样真实。一位精神病专家给抑郁下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定义,称之为“需要治疗的痛苦”。这种毛病远比糖尿病和肺病常见,它使五分之一的美国人陷入无助、无望和自我厌恶之中。
这种病的发病率极高,有人称之为心理健康的多发性感冒。它也许一辈子就光顾你一次,但也可能长期驻扎在你那里,一呆就是好多年,成为一种慢性病。任何时候,都是百分之四的人遭受着相当严重的抑郁症。大约三百分至四百分人至少有一次处于抑郁状态,其中女性所占比率高出男性的一倍。
抑郁曾被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而现在,抑郁也正侵袭着人生之初的少年。虽然抑郁的平均发病年龄是二十七、八岁,然而最近的调查表明,百分之四的小学生和百分之五的中学生患有精神抑郁症。十多岁的少女现在成了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专家们认为,如今的抑郁症是环境心理和生理各种因素交织综合症,因而使得今天的年轻人比前几代人更脆弱。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凯勒博士说:“抑郁症也许是发病率最高而又最为人理解的精神病,因而它也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然而,精神抑郁者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寻求专门治疗。患抑郁症的人往往没意识到自己有严重毛病,或者是抑郁症带来的惰性与绝望妨碍了他们去寻求专家帮助。
“我的最初印象是,好像某种东西偷偷潜入到我身上”,一名抑郁症患者解释道,“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我知道自己心情很坏,知道自己情绪很低,也知道自己对工作和同事毫无兴趣,可就是没想到自己病了。早上起床成了一大负担,晚上早早地就上床睡觉了,尽管我已开始失眠。但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患上了需要治疗的抑郁症。”
如果不进行治疗,抑郁可以持续好几个月,并可能一再复发,从而打碎敬业精神,毒害人际关系,损害身体健康。
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百分之六十的自杀者患有精神抑郁症。
抑郁症的根本特征在于大脑中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因此它的产生并没有明显的外在征兆和理由。在某些人,似乎生理上的脆弱更易导致抑郁症,而在另一些人,则环境与心理因素影响更大。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精神抑郁病人大脑里的化学变化,究竟是心理变化的原因还是心理变化的结果。
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任何年龄段产生精神抑郁,但以下各项却是提高抑郁症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家庭中,还有其他家庭成员也有精神抑郁症。虽然轻微的精神抑郁并非遗传,但一些严重的抑郁症确有遗传。1987年,专家们确诊,狂郁症(在极端兴奋和极端低沉中交替变化)可以从父母传给孩子。如果孪生兄弟中有一位患上了抑郁症或狂郁症,那么另一位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性也患上这一毛病。
--许多人是在经历上创伤(比如爱人的死亡)之后堕入精神抑郁之中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创伤特别容易使女性精神崩溃,婚姻一幸,新近分手或离婚的女性显得尤其脆弱。男性的精神抑郁则更多地与工作有关。父母由于生病或离婚而给孩子带来冷落、虐待与分离,则是少年儿童精神抑郁的重要原因。
--中风、羊角风、脑袋受伤、贫血症以及某此癌症等身体创伤与疾病的多种综合因素都极可能造成精神抑郁。
--酗酒和吸毒的人,其抑郁症发率相当高,而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又很可能酗酒和吸毒。这两者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的摧毁作用。
--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发病率,女性比男性高出一倍;较轻微的精神抑郁症发病率,女性比男性高出四到五倍。这些差别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弄清楚。
根据精神抑郁症的最新诊断标准,如果对下列问题中的5个说“是”,那么他便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你在一天的大部分时候都感到压抑、忧伤和无望吗?
.你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都失去了兴趣吗?
.你胖了很多或瘦了很多吗?或者你比平时吃得多或吃得少吗?
.你比平时睡得多了或睡得少了吗?
.你为自己不能安静坐下来而心烦吗?或者你说话做事比以前更迟缓吗?
.你长期感到疲倦或者甚至没有精力去完成一项哪怕是简单的任务吗?
.你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没价值或负疚感吗?
.你觉得自己没法进行正常思考,集中精力和制订决策吗?
.你是否在反复思考死的问题?或者你想到过自杀吗?
如果一个人两个星期后还不能去掉抑郁,恢复正常,那么他就该去看一个名符其实的心理医生。
这是贝克博士研制的一份问卷调查表。一共有21组句子,请仔细阅读每一组句子,然后选出最能描述你过去一周(包括今天)的心情的那个句子,并划上圈。
一、我不感到忧伤
1.我感到忧伤。
2.我一直很忧伤,但又摆脱不了。
3.我极其忧伤,已经受不了。
二、我对未来并不特别灰心。
1.我对未来有点灰心丧气。
2.我没什么可指望的。
3.我觉得未来没有什么希望,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好转。
三、我不觉得自己失败了。
1.我觉得自己比一般人更失败。
2.回顾自己的一生,我看到的都是失败。
3.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四、我跟往常一样,从日常事物中寻求满足感。
1.我不像往常那样欣赏日常事物。
2.我再也不能从任何事物中获得满足感。
3.我对一切都不满意和厌烦。
五、我并不特别觉得内疚。
1.我相当一部分时间觉得内疚。
2.我大部分时候都相当内疚。
3.我一直在内疚。
六、我不觉得自己在受惩罚。
1.我觉得自己可能会受惩罚。
2.我希望受惩罚。
3.我觉得自己正在受惩罚。
七、我没对自己失望。
1.我对自己感到失望。
2.我厌恶自己。
3.我恨自己。
八、我并不觉得自己比任何人差。
1.我对自己的弱点或错误持挑剔态度。
2.我总是以为自己的过错而责备自己。
3.只要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我就责怪自己。
九、我从未想到过自杀。
1.我想到过自杀,但不会实行。
2.我有点想自杀。
3.如果有机会,我会自杀。
十、我不比往常哭得更多。
1.我比往常哭得更多。
2.我现在老是哭。
3.我过去能哭,但现在想哭也哭不出来了。
十一、我并不比以前更易发怒。
1.我比以前更易发怒。
2.我总是觉得恼怒。
3.过去能让我恼怒的事情,现在一点也不让我恼怒了。
十二、我没对他人失去兴趣。
1.我对他人的兴趣比过去降低了。
2.我对他人已失去了大部兴趣。
3.我对他人已完全失去了兴趣。
十三、我具有跟从前一样的决断力。
1.我比过去更多地推辞做决断。
2.我比过去难于做决断。
3.我根本不再具有决断力了。
十四、我并不觉得自己比以前衰老。
1.我担心自己显得衰老或失去吸引力。
2.我觉得自己的容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得自己不再有吸引力。
3.我相信自己很丑。
十五、我跟过去一样胜任工作。
1.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需要特别卖力才行。
2.我需要特别督促自己才能做事。
3.我什么也不能做了。
十六、我像往常一样睡得很香。
1.我不如往常一样睡得很香。
2.我比往常早醒两、三个小时,并难以再次入睡。
3.我比往常早醒好几人小时,醒来之后便再也不能入睡了。
十七、我并不觉得比往常更累。
1.我比较更容易疲倦。
2.做什么事我都觉得累。
3.我太疲惫了,什么也做不了。
十八、我的胃口不比过去差。
1.我的胃口不如过去好。
2.我的胃口现在差多了。
3.我现在对什么都没胃口了。
十九、我的体重最近没减轻多少。
1.我的体重减轻了5磅多。
2.我的体重轻了10磅多。
3.我的体重减轻了15磅多。
二十、我并不比以前更担心自己的健康。
1.我担心自己的身体。
2.我很担心自己的身体,难以考虑别的问题。
3.我极为担忧自己的身体,别的什么也不能想了。
二十一、我没注意到自己近来的性兴趣有任何变化。
1.我不如从前那么对性感兴趣了。
2.我对性的兴趣比过去低多了。
3.我对性完全失去了兴趣。
将你所选各项的数字加起来。总数为0至9的属于正常,总数为10至15的表示有轻微的精神压抑,总数有16至23的则提示有中度精神压抑,总数为24以上的则表示有严重的抑郁症。
总分数为10至23的人在以后两周里应该继续进行这种检测自查。如果分数仍在10至23之间,甚至有所上升的话,那就应该找医生进行诊断。如果分数高于23,那就应该立即找医生诊治。
恐惧是我们对外部威胁的正常反应,它也是帮助我们辨认、避免危险的安全阀。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便采取突然行动,比如搏斗或逃跑。像恐惧一样,焦虑也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肌肉疼痛,但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尚未弄清楚。虽然每个人都一再经历焦虑,但一旦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与情感,那就成为一种病态了。在美国,百分之二十的疾病是与焦虑症有关的。当然,焦虑本身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般焦虑是对对未来的事业、过去的行为、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学习的胜任问题怀着过分的不现实的忧虑。焦虑者感到身子发酸、心绪不宁、四肢抽搐、精神疲惫、神情紧张。他们还会出现短气、心跳加速、出汗、发冷、双手粘糊、口舌发干、头晕目眩、恶心腹泻、咽喉梗塞、发寒、尿频等现象。他们容易气恼、郁闷、紧张,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失眠。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的男女最容易产生这一症状。
恐慌突袭是一种强烈的恐惧体验,有这种病症的人觉得有一个悬在头上的厄运,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恐慌突袭跟一个对威胁生命的东西所做出的正常反应,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恐慌突袭是突然而来,没有征兆,也没有原因。据调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经历过一次恐慌突袭。
恐慌并非只袭击人的心,它可侵袭一个从头到脚趾的任何部位。大部分患者都至少经历过下列症状中的三种:
.短气
.心跳加速
.胸疼或胸闷
.窒息、哽噎的感觉
.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感觉
.手脚发抖
.打寒战或打热战
.出汗
.虚幻感
.头昏,颤抖
.害怕自己发疯或死亡
恐慌一般发生在少年时期或成年初期。它有家庭遗传的倾向,但是新研究表明,生物化学因素和心理因素一样,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大量服用咖啡因有时也会导致恐慌突袭,他们醒来时心脏怦怦直跳,脉搏速度大大加快。而这一段恐慌和恶梦与睡眠状态却毫无关系。
治疗恐慌突袭有不同途径。有些患者对药物疗法反应良好,包括使用抑制恐慌的生理症状的药物,行为疗法也可防止恐慌突袭发展成为长期的恐惧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东西产生厌恶感和害怕感,这是正常的。我们这里要说的恐惧症,是指对某一具体物体、行为活动或情景,长期怀有非理性的恐惧感,一见到那些东西或情景就唯恐避之不及。“我的心怦怦直跳,好像要爆炸似的。”一个恐惧症患者描述道,我们咽喉阻塞,没法呼吸,似乎要窒息了。我两手出汗,头晕目眩,我抓住家具,靠在墙上才没有晕倒在地。我知道自己快要没命。”
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焦虑失调,它困扰着5.1%至12.5%的美国人。它是女性当中的第一精神疾病。在25岁以上的男性当中,它是第二大精神疾病。最普遍的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恐物症。广场恐惧症是指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恐物症是指害怕某些东西和情景,比如蛇和飞行。
恐惧症的原因尚未弄清楚。有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恐惧症源于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对被压抑的性冲动和攻击冲动的恐惧,转化为外在物体。另一些心理专家则认为,曾经经历过的险境,比如经过一片空地时受到攻击或从高树上掉下来,是导致害怕地和高处的原因。
大部分恐惧症都可以通过行为疗法得到成功的治疗,比如系统解除患者的错觉。这一方法逐渐使患者正视造成恐惧的根源。例如,某人害怕飞行,就可先让他想想飞行,再观看关于飞机起飞。心理治疗专家们还发现,某些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也可以减轻恐惧症状。
我们大部分人会见生人或在公开场合讲话时,感到很紧张,但这类事情经历得多了,也就不再紧张了。可是,有一种社交恐惧症,那就不仅仅是非常紧张、非常寄送而已。有社交恐惧的人常情有无名的恐惧,生怕自己的行为招致屈辱蒙羞。我们一想到想要走进入群汇集的咖啡馆、走上会场主席台或赴约会,就万分恐惧焦虑。
社交恐惧症发病率男女持平。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半数有社交恐惧的人,避免家庭成员以外的一切交往;三分之一的患者酗酒;有些人还辍了学或失了业。社交恐惧的最初症状一般出现在少年时代,但患者往往拖延了10岁之后才寻求治疗。
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对于社交焦虑症已证明非常有效。
曾经遭受过强奸、战争、地震、坠机等创伤的人,往往会通过回忆或恶梦重新回到这种不幸与痛苦中。患有创伤紧张症的人,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行为就好像在重新遭受从前的创伤。他们也可能产生一种心灵麻木”,使他们无法再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乐趣,也无法再与他人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有的战争幸存者甚至为自己活下来而感到负疚。
越战老兵中许多人都有创伤后紧张综合症,这方面已有广泛的报道。他们有的只有轻微的心理障碍,有的则遭受着严重的焦虑综合症,常做恶梦,有的甚至成了精神残废。但就大多数的人而言,治疗特别是与其他老兵一起进行集体治疗,证明是相当有效的。多数老兵通过治疗能回忆起自己越战之前的生活轨迹,并沿着一轨迹开始新的生活。
个性的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特点的总和。人的个性是非常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况且,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人的个性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具体标准。也正因为人有不同的个性,才可能有所谓个性魅力。可是,当一个人的个性与社会和人群格格不入、无法通融,以致于妨碍了正常的工作与社交时,那就构成了个性失调。
误会和疑心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我们可能被别人误会和怀疑,也有误会、疑心别人的时候,然而,如果一个人对人对事毫无根据过分怀疑,那就表明他成了妄想狂。
一个有妄想狂的人往往对谁也不相信,即使给他拿出真凭实据,也没法让他消除怀疑。他们经常处于防备状态,神经紧张行为隐秘,往往没有幽默感,表情冷漠,过于严肃。他们常借助防卫机制,将自己让人难以接受的动机和情感推到别人身上。对妄想狂的心理治疗,主要就是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被扭曲的猜想和视线。
一个人有某种程度上的自爱,这是正常的,甚至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自爱一旦过分,那就成了自恋。自恋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魅力和特长,觉得自己的观点最正确,自己的行为最得体,似乎别人都应以我为标准。这样,他看别人,从穿著打扮、言谈举止到做事方法,总好像不顺眼,因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建立正常融洽的人际关系。但另一方面,自恋者心中也有一种潜在无价值感。所以他们会拼命地寻求爱、关注和羡慕赞美,以支撑他们的自尊。对自恋者的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他们对自己建立一个客观现实的态度,即不要将自己看得过于完美,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
偏执狂往往发生在腐儒在呆子身上。有偏执狂的人一般不善于向别人表达温存浪漫的情感,而只善关注事实。他们固执于某一“正确”的行事方法,当然,那只是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正确方法。他们靠着条条框框生活,也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我应该”就是他们的格言。他们只因守死规矩,不顾活生生的事实,这便形成了迂腐刻板;他们重视冷冰冰的事实,忽视有血有肉的人,于是又获得冷漠无情的印象;他们拘泥于细节,而不从大处着眼,这就形成了钻牛角尖的特点。有了这样一些特点,他们生活在社会中,当然就不可能融洽。对这部分人的心理治疗,主要是帮助他们更多地从大处从效果考虑事情,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
将时光倒退二十多年,就是在美国,心理疾病中也还没有饮食心理失调这一病名。在其他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那就更不用说了。可现在,在发达国家中有这一毛病的人已不在少数。甚至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这一心理疾病也日渐显示出来。
不少人--绝大多数是女性--表现出奇怪而且有害的饮食模式,主要归为三种、厌食症、嗜食症和嗜食厌食综合症。嗜食或过食本身并不是心理疾病,但却极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征兆。
厌食并非只是胃口出了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自我感觉、自我认同和自制同了问题。厌食者往往拼命控制体重,以战胜那潜在的无奈感。绝大多数厌食证患者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女性。女孩子忌食,开始往往只是想掉几磅肉。可是到了后来,情形就有所不同了。即使她已吃得够少,肉也掉得够多,但她自己仍觉得肥胖。就是家人或朋友为她的健康而忧心着急,她也拒绝增食,哪怕体重已减轻四分之一,也坚持要继续忌食。除开忌食以外,她还可能进行高强度运动,故意引起呕吐,大量服用泻药和利尿药。
厌食症主要是一种女性心理失调症,十二到十八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有百分之一的人患有此症。而这些厌食症患者中三分之一的人开始忌食时只是轻微肥胖,不少人还是被视为“楷模”的孩子,因而她们总是追求完美。厌食症对健康有着潜在的致命的影响,百分之五至十八厌食症受害者死于营养不良和饥饿。
厌食症患者总是觉得自己太肥胖,即使她们的体重得正常,甚至还没达到正常标准,根源在于她们对形体开像的审美观已经高度扭曲了。厌食症患者常具有以下征兆。
.拒绝保持正常体重
.非常害怕增加体重长成胖子
.形体审美观被扭曲了,明明自己消瘦憔悴却觉得自己太胖了。
.妇女三个月没有月经
等到大多数厌食症患者寻求心理治疗时,他们的体重已不到正常体重的四分之三了。许多患上厌食症的少男少女在性方面没法发育成熟,成人患者则对失去兴趣,不少患者养成了奇怪的饮食习惯。他们能为别人备上一顿丰盛的饭菜,自己却只尝了一丁点低热量的菜肴。许多患者贮藏食物,碾碎食物,或者将食物扔掉。
这一病症的患者的特点是,暴饮暴食之后又故意引发呕吐,或大量服用泻药。情况严重时,患者每天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暴饮暴食和进行呕吐。这种病症是饥饿症和肥胖恐惧症的综合。一方面,他们见了食物就像饿鬼一样,另一方面由于吃得太多,胃又受不了,睡又睡不好,更重要的是害怕长胖。于是,只好一边大量地吃,一边又大量地吐,既解了馋又减轻了不安感。
像厌食症一,这种毛病主要发生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女性身上,它可以间歇性地持续许多年。生活压力往往是引发这一毛病的原因。不少调查研究表明,十三至二十三岁的女学生有百分之五到二十的人患有饥饿--恐肥综合症。
大多数饥饿--恐肥综合症患者从外表到体重都很正常,当然也有少数患者有点瘦或有点胖。这一病症的主要症状是:
.暴饮暴食
.对自己的饮食行为失去控制
.常常依靠自我引发的呕吐以及泻药和利尿药,进行严格的已食或绝食,从事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以防增加体重。
.连续三个月每周至少两次暴饮暴食
.过分关注体形和体重
患有饥饿--恐肥综合症的女性,不少人还有其他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和酗酒。除了心理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原因。瘦子如今成了“力量、自立、成就和魅力的象征”辛辛那提医学院饮食心理失调门诊部的心理专家苏珊.马莉说道,“在我的记忆中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少女们希望自己长大后的模样像父亲,而不是像母亲。有了这样的期待,她们从孩子到成年女性的过渡期也就变得痛苦与恐慌了。这么一来,饥饿--恐肥综合症的那些行为模式便成了她们对付这种痛苦的一种方式……她们将母亲们的问题与母亲们的体形等同起来,在一个饥饿--恐肥综合症患者看来,拥有女性的曲线就是像母亲一样,没有力量没有本事。”
美国的马莉对一百多名饥饿--恐肥综合症患者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发现她们有着某些共同的背景和问题。她们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来自传统色彩较浓的家庭:母亲都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父亲都是典型的传统式男人--强健有力、事业有力、独立自主、感情冷漠。
马莉的许多病人往往压抑自己的感情要求,尽管自己内心里愤怒而痛苦,却表现得精神愉快,胜任工作。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那就是几乎半数患者是乱伦,性骚扰或强奸的牺牲品。
在一些大学校园里,饥饿--恐肥综合症成了一种时髦病,有人对密执根大学女生联会的46名女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知名度最高、最受欢迎的女生都偶尔有轻度的饥饿-恐肥综合症。她们的暴饮暴食往往是在聚餐会上进行的,暴饮暴食成了她们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因而那些从不参加聚餐暴饮暴食的就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了。
你对自己的饮食、忌食和体形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看看以下的陈述中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你便有了明确的答案:
1.我每天都操心自己吃多少。
2.让别人看到自己穿游泳裤,心理感到很难堪。
3.有很多食物,我吃了就会产生不安感。
4.我所见到的魅力的人大多比我瘦。
5.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发誓忌食。
6.我的大腿太肥了。
7.当着别人的面吃容易使人发胖的东西,我感到很不自在。
8.如果有人从背后看我,我会感到很紧张。
9.吃下许多东西之后,我总是千方百计想把热量消耗掉。
10.我害怕照镜子。
11.如果我不每天进行大量的运动,我便对自己感觉很差。
12.我觉得自己的裸体令人厌恶。
13.如果吃得太多,我有时会呕吐服用泻药。
14.我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我的形体外表。
奇数问题告诉你:你的饮食与运动模式是否出了问题;偶数问题告诉你:你是否对自己的形体过分挑剔。在与你的实际情况相符的问题前“*”,将打“*”的题数相加便可得出结:
2-4分:你很正常,没有饮食心理失调症。
5-8分:你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应注意调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9-14分:你很可能已有了饮食心理失调症,应考虑寻求心理治疗。
许多厌食症患者往往否认自己有问题,因而抵制治疗。而一旦他们承认自己的问题并接受治疗,情形就会好多了。对于厌食症患者来说,第一步目标就是改善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二会影响健康,一会影响接受力。
心理专家对厌食症的治疗通常采取行为疗法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行为疗法旨在保持适当的体重,心理治疗则旨在清理患者内心的混乱,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家庭疗法在对付某些潜在的问题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帮助父母给患者以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精神分析学家还发现抗抑郁剂也有相当作用。
对于饥饿--恐肥综合症患者,治疗措施主要是行为修正法和群体心理疗法与个体心理疗法。因为他们自然的肉体饥饿感已被他们的饥饿--暴食行为模式所扭曲,所以他们得重新学习正常的饮食模式。坚持有规律有节制的饮食,也许几个星期就会见效,但要使他们的身体完全调整过来,却要花上好几个月。
饥饿--恐肥综合症患者除开必须了解身体上的问题外,还必须了解脑子里产生的什么思想问题,因此治疗专家也将主要精力集中的心理冲突上。其它,加上两种病症表现为饮食问题,而其实质是心理问题。根源主要是两点,一是对体重标准或形体美树立了错误观念,二是过分关注体形。
许多患者都有一个自己的体重和形体标准,而他们的标准又甚为偏颇。本来属于正常范围的体重,他们却总是认为太肥胖,丢人现眼。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们的标准是病态的标准。病态的标准导致病态的视角,病态的视角又导致病态的行为。此外,他们对自己的体形过分挑剔、过于苛刻,这又加剧了他们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