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7 10:45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是中北大学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学院,在校内简称六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西省测控仪器与动态测试示范实验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建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微纳制造工艺线,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各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践和科技创新平台。
仪器与电子学院是中北大学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学院,秉承“学术活跃、教学严谨、科研出色、教育创新”的建院宗旨,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不断加强学科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国防武器等领域的行业优势和前沿技术储备,成为我国仪器科学和电子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仪器与电子学院党委以“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中心大局”为主线,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夯实党建“三基建设”。院党委持续推进党员发展“五早”、支部建设“五好”、党建工作“五化”工作,致力把学院党组织建设成“铸仪器之魂”和“育科创英才”的坚强战斗堡垒。
学院现有硕博研究生1000多人,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2016年入选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2017年被列为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突破性成绩,迈入国内高水平学科行列。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山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本科生1800多人,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均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智能感知工程为2021年新设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人、国防卓越青年基金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973计划首席技术科学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西省科技功勋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4人。
学院先后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工局创新团队和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军团队。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院拥有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微纳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新型工业总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省部科研教学平台。
仪器与电子学院未来发展正面临着学科内涵建设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传承历史、延续辉煌的“仪电人”,保持学科优势和拓展学科特色的责任重大。我们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百舸争流,千帆共进”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来担当重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深化学科交叉,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建成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核心。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生源来自于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人数7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0余人,留学归国人员10余人,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为在读博士。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山西省百人计划人才5人、三晋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以及90时代工作室。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广泛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等10部,年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年均公开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此外,学院是中国微米纳米学会、中国兵工学会的会员单位和理事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仪器与电子学院始终以建设“学术活跃、教学严谨、科研出色、教育创新”的特色学院为宗旨,把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基础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就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所培养学生在电子行业领域拥有过人的竞争实力,可胜任相关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综合办公室
职能简介:学院党政综合办事机构,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协助学院党政领导做好教学、科研及党政管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组织学院党政重要活动等;组织对全院教职工的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审、教师岗位设置等工作。
教务科
职能简介:协助教学副院长做好日常教学、专业建设等管理工作。搜集、整理有关教育改革的信息。组织进行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关的工作;负责学院学生的选课、考试、考查、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的实验、实习(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管理工作,以及各类证书管理与审核发放等工作。
科研与学科建设科
职能简介:协助科研及学科建设副院长做好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教学等日常管理工作。搜集、整理有关科技、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信息。组织制订学院科研规划和年度科研计划并实施与考核;负责各类纵、横向项目的组织申报及争取立项;负责科研文件、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分类、存档与发布;协助进行科研保密工作等。
学生科
职能简介: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负责对全院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进行全面领导、管理与考核,并与分团委、学生会、学生党支部配合工作。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校风校纪检查与处理,文体活动的开展“文明学风建设工程”的落实,毕业就业指导,班风、学风建设、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及助学金评定、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等工作。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管理部
主 任:张志杰
副主任:石云波、王文廉
职责简介:该学科部在学院领导下,负责本学科顶层设计和各项重大事项的开展,负责组织实施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负责组织本学科开展教研、科研工作,负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与管理,负责本学科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学院分配的其它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管理部
主 任:丑修建
副主任:甄国涌、梁庭
职责简介:负责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管理工作,包括学科顶层设计、组织学科学术和教研活动、组织学科队伍、制定教学方案等。负责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组织教研、科研及成果申报等工作。具体包括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核定、教材的选用、教学任务的安排,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专业学生学术活动及毕业设计等工作。
课群组
信号处理课群组:
负责人:张晓明
成员:张晓明、杨瑞峰、张志杰、王文廉、赵冬青、张鹏、杨湖、杨玉华、裴焕斗、崔丹凤
传感技术课群组:
负责人:孟立凡
成员:孟立凡、秦丽、郭涛、贾平岗、高文宏、段俊平、刘俊、谭秋林、王莉、张志东
单片机技术课群组:
负责人:武锦辉
成员:陈鸿、孟令军、李永红、李锦明、沈三民、侯卓、郭晨霞、王伟、王恩怀、郑伦贵、苏淑靖、单彦虎
程序设计课群组:
负责人:马游春
成员:马游春、甄国涌、李圣昆、张会新、梁俊芳、刘文怡、张彦军、王红亮、白国花
电子系统课群组:
负责人:文丰
成员:文丰、王巍、郝晓剑、王代华、任勇峰、戴萧嫣、焦新泉、崔永俊、袁华、闫晓燕、申冲
MEMS设计课群组:
负责人:唐军
成员:唐军、李孟委、张斌珍、李杰、马宗敏、杨卫、穆继亮
半导体器件课群组:
负责人:张国军
成员:张国军、薛晨阳、梁庭、丑修建、鲍爱达、石云波、马喜宏、熊继军、闫树斌、何常德、王任鑫、朱平、韩建强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况
中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科建设成绩突出。该学科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分别于2001和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于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于2006年分别获得“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于2010年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至此拥有完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国防科工局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中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站公布的全国高校同学科排名中名列第23位。
该学科面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以及近地空间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发展需要,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以及高过载冲击等特种恶劣环境下对微小型、高可靠性MEMS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需求,围绕微电子学、光电子学以及微纳米技术的内涵发展,重点开展基于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的微纳传感器件,光电子器件与仪器,电子线路的设计、加工、制造以及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凝炼形成了微纳结构与器件、微纳加工技术、电子线路设计及应用和光电子器件与仪器等四个稳定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为我国载人航天(神州系列)、深空探测(嫦娥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器件及核心支撑技术,成为我国动态测试和微纳传感器件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科研究方向一:微纳结构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针对功能结构、器件尺寸从微米尺度延伸到纳米尺度所凸显的纳米效应(尺度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效应),重点开展基于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的新型功能结构与器件研究,在实现高精度、高灵敏度传感结构与器件方面加强特色研究。
(a)微纳耦合效应在纳米尺度及微纳跨尺度下揭示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依赖关系,并研究微纳结构对基础效应的验证方法。开展低维度半导体材料的外延生长和异质集成研究,结合半导体超晶格的共振隧穿效应和微纳机电传感探测技术。通过新型功能材料薄膜工艺与MEMS技术相结合,实现基于功能材料的新型微纳器件研究与开发。
(b)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敏感结构及器件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载人航天遇到的超高温应用环境下的微器件生存的难题,利用GaN、SiC等宽禁带材料在温度稳定性方面所具有的传统半导体材料不可替代的优势,开展基于宽禁带纳米敏感结构和非接触无源信号传输的高温压力传感测试技术,开发实现GaN、SiC等典型宽禁带半导体的加工方法,为超过600℃的高温环境下压力、加速度、热流、温度等参数的获取提供有效手段。
(c)纳机电矢量水听器集成应用探索开展基于仿生矢量水听器的阵列化和水下成像技术研究,深入系统揭示基于纳机电矢量水听器的声目标探测和定位方法,实现了水下目标的远距离矢量探测和仪器设备。
学科研究方向二:微纳加工技术
本方向主要针对高温、高压、高速旋转以及高过载冲击等特种应用环境下对微小型、高可靠性MEMS器件加工技术的应用需求,开展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集成系统方面的基础理论、仿真设计、加工制造方法研究,重点解决MEMS器件在恶劣应用环境下的微小型化、高稳定以及高可靠性等关键科学问题。
(a)微纳电传感器件开发GaAs基纳米薄膜压阻结构制备工艺,进一步研究开发基于量子隧道效应、纳米膜隧穿效应等的高灵敏e指数器件;设计开发具有微分负阻效应的双空气桥共振隧穿结构,为纳机电传感器件研制提供了设计和工艺的理论基础。
(b)高灵敏传感器件针对高速旋转器件灵敏度的测量问题,在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利用e指数半导体器件多个工作区特点和表面浅结制造工艺,实现外界信息的高灵敏传感测试方法。
(c)微型加工系统针对未来数字化、微型化、集成化器件的发展需求,研究宽禁带半导体GaN/AlGaN异质界面的力电耦合机制和二维电子气(2DEG)电子浓度与应力水平的关系,开发GaN基HEMT的力电转换机理和基于SiC的多参数敏感结构,实现GaN、SiC等典型宽禁带半导体的加工方法。
学科研究方向三:光电子器件与仪器
本方向主要以光电子技术在微纳传感与精密测试领域的应用需求为背景,针对微电子技术向光电子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微型光谐振腔物理与器件、微集成光电传感器及精密光电仪器的研究:
(a)微惯性器件研究新颖的正交梁式微结构隧道陀螺、纳米薄膜隧穿效应陀螺概念和结构模型,研制基于微腔物理的微光机电陀螺和微加速度计惯性器件,实现多气体传感器和瓦斯报警器。
(b)微结构测试系统研究微结构器件测试系统体系结构、微弱信号检测、通道模型、隔离抗干扰和信息获取策略等方法和技术;研制基于激光拉曼光谱仪与调制技术相结合的应力测试仪器,解决MEMS微结构静、动态应力测试的难题。
学科研究方向四:电子线路设计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以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自动检测为背景,研究高温、高压、高过载条件下的复杂电子设备及系统的自动检测、故障诊断技术。
(a)电子数据记录器研究狭小空间内高过载、高温、高压、高转速与瞬态大量值动态数据记录的设计理论,实时数据压缩存储算法,抗高过载记录器的防护、缓冲、强化封装的硬回收技术;解决有限容量约束下的弹箭飞行中非平稳动态参数的可靠记录问题;研制系列基于大规模逻辑电路的小型化高集成度导弹黑匣子,为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国防武器研制等应用领域提供技术与产品服务。
(b)飞行体电子设备综合参数测试仪研究电子自动检测系统体系结构、微弱信号检测、通道模型、隔离抗干扰和信息获取策略等方法和技术;面向长征系列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的过程检测、弹箭电子设备的自动检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需求,开发飞行体电子设备综合参数测试仪,为航天飞行器及其电子设备的研究、生产、试验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检测手段。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概况
1、学科基础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建于1986年教育部批准的硕士点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和1988年机电部批准的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996年“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学科,199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点;1999年“仪器科学与技术”被山西省批准为基础研究重点学科,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山西省重点学科,2004年“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学科。拥有“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研究服务的对象为兵器、航空、航天、石油、船舶等行业,在武器瞬态高温、高压、高速、高冲击、高精度测试的动态校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在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师100名,教授20名、副教授3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973”专项获得者4人、国家“863”专项获得者4人、三晋学者2人、山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省级以上优秀中青年称号获得者10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工委创新团队和山西省创新团队称号。
2、学科水平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在于通过探索MEMS/NEMS的新原理、新效应,研制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灵敏的新型微纳器件与微纳集成系统,解决高温、高压、高冲击、高粉尘、湿热等特殊环境下的测试难题;针对武器系统在恶劣环境下对动态测试的需求,实现微小型化信息获取的模块化、系列化,以及数据存储的无线转发及群测群控技术;针对新型武器参数测试具有量值大、变化快、环境恶劣、不可重复、试验成本高、难以实现计量上的溯源等特点,建立温度、速度、激光信息综合探测平台,开展超高速多目标速度、形状、速度分布,超高温温度、温度场、窄脉冲激光综合参数信息等方面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全国重点学科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重庆大学。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12年全国排名为第七。
兼职院士:张锡祥
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张文栋、刘俊
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熊继军
三晋学者:熊继军
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张文栋
“973计划” 首席技术科学家:张文栋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张文栋、刘俊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文栋、刘俊
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张文栋
“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刘俊、杨瑞峰
山西省模范教师:刘俊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张文栋、刘俊、薛晨阳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刘俊、熊继军、薛晨阳、张斌珍
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秦丽
山西省学术带头人:刘俊、熊继军、薛晨阳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丑修建、张斌珍、梁庭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文栋、刘俊
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张文栋
山西省模范教师:刘俊
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薛晨阳
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秦丽
一、2013年工作概述
仪器与电子学院自2013年9月成立以来,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院务工作方面,学院成立了院务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第四届)等,完成了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管理部主任、副主任的选聘工作;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文件,如:《仪器与电子学院发展规划》、《仪器与电子学院成果与奖励条例》、《仪器与电子学院职称评审与量化考核办法》、《2.5+1.5本科特色教学创新培养方案》。
党建工作方面,完成院党总支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重新调整了学院教工支部、学生支部机构,充分兼顾学科、专业、基层学术组织的关联性,发挥研究生本科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系列相关活动和工作内容,成功申请基层组织工作立项工作1项、支部组织活动立项工作3项。
二、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
(一)强化了学科师资队伍:
1、引进2名“985”高校博士及1名国外博士;
2、新增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
3、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
(二)学科平台建设:
1、完成“仪器科学与技术”山西省优势重点学科的前期建设工作;
2、完成“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央支持地方前期建设工作;
3、完成“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工作;
4、新增山西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经费3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131万元,“131”人才经费720万元,山西省协同创新基地建设经费100万元(共1251万元);
创新工作:
1、新增“微米纳米技术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1个;
2、新增“新型仪器仪表技术山西省协同创新基地”1个。
(三)科研学术成果丰硕:
1、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23项,973前期专项2项,863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2项;
2、获国防科工局技术发明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项;
3、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3篇;
4、发明专利授权24项;
5、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参与了教育部第三轮(2010-2012)评估,分别名列第8和33名。
(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承办了国际测试技术年会(北京),参加了学术活动35人次;
2、应邀参加了“第五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并做了特邀报告;
3、邀请了国家基金委机械学科和信息学科相关负责人做学术报告;
4、派出国外访问学者2名;
5、分批次组织学科管理部、学科带头人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科与工作交流。
6、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中北大学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做出的贡献授匾。
三、教学工作
1、新增“山西省测试技术及仪器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
2、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3、新增“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4、新增校级教材立项3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立项3项;
5、我院教师获得第四届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创新工作:
1、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2.5+1.5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5年的时间完成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利用1.5年的时间完成实践环节的培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成立了3类本科生创新实验室(MEMS/传感器设计及应用实验室、信号采集与处理类实验室、测控系统类实验室)、4个基础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综合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半导体特性参数测试实验室)。
3、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重点确立了与国家航天飞控中心、航天一院第14研究所、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兵器201所和208所、中电集团第二研究所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四、学生工作
1、修订仪器与电子学院学生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2、编写了《仪器与电子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
3、针对2013级新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团体活动4场(共计36个班次);
4、针对不同年级集中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共计64场;
5、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共计6场;
6、承办了全校5.25心理剧汇演,组织了26次院级、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7、承办“生活季微视频”大赛等多项文化育人工作共计26场;
8、选树典型,开展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引导作用的活动共计32场;
创新工作:
1、2013年我院学生申请院基金60余项,校基金14项;
2、依托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各类活动,并获奖:
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4项,山西省一等奖7项,山西省二等奖2项;
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
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3项;
参加“大学生物联网”大赛,获得全国优秀奖2项,山西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3、创新就业工作:组织邀请到部分优质企业的HR进行了以面试礼仪等为主题的系列讲座;
4、继“青春季”后组织承办“生活季”微视频大赛等。
1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我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在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微机电系统的原理、设计、制造、封装与应用技术,接受相关实验技术的良好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法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具备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机电系统集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封装技术和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该专业涵盖了集成电路工艺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器件开发等领域,是融合多学科理论和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性先端科学,是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学科。
该专业教学软硬件环境优越,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在通讯、数字电视、手机、数字多媒体、信息家电、绿色能源,计算机外设和存储控制等领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在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和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该专业隶属于电子科学技术学科。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国防科工局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该专业依托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投资4000万余元建设的500m2的超净微纳加工工艺实验室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依托该平台可开展半导体器件、功能薄膜材料、新型纳米器件、MEMS器件的设计、加工、测试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指导思想,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按照3+1培养模式,出口目标模式,完成课程建设。取得了校级精品课程、校级品牌专业等多项成果。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及光电子技术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掌握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技术和光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及光信息处理系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光电子元器件、光电设备和光信息处理系统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普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毕业生中有的已担任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山西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山西省“测控仪器与动态测试”试验示范中心,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专业。
该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采用循序渐进型知识导入模式,坚持以非电量动态测试技术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素质高、有特色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代表国内测试技术最高水平的专家,现已形成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动态测试技术及智能仪器、光电仪器科学及测试技术、MEMS传感器及集成测量系统。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奖多项;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专用设备与系统百余种,填补了我国动态测试计量技术的空白,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服务的对象为兵器、航空、航天、石油、船舶等行业。学院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和国内的十几个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
仪器与电子学院创新精英研究院是为本科学生搭建的一个技术、设施等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我院是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院系,学院领导、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特意成立仪器与电子学院创新精英研研究院,研究院前身是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在成立以来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学校,学院赢得了荣誉。为了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力度,学院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创新精英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以创新实验室为实践平台,参与各类国际、国家级、省级等科技竞赛,各个创新实验室承担了各类创新项目立项以及相关的各类比赛的组织管理等所有任务。
创新精英研究院下设的创新实验室有五个,全部分布在德怀楼四层,它们分别是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智能车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精英培训中心基地,共占地面积有400多平方米。在学院领导以及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比赛中,都有我院学生的身影,而且我院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创新精英研究院隶属于仪器与电子学院,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院内将下设院长一名,副院长三名,各类创新部长若干,他们都是经过院里层层选拔通过,具有实力强厚、组织管理能力强特点。研究院还将由“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西省测控仪器与动态测试示范实验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的老师们指导,科技实力量雄厚。
研究院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宗旨,十分重视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本着“积极引导,强化训练,重点扶持”三步方针。
创新精英研究院不仅是仪器与电子学院的建设品牌,还将是中北大学的建设品牌。
院长:于长涛
副院长:武鹏飞 范海瑞 吕嘉玮
创新主席:武鹏飞 刘晓杰 符满华 赵黎明 郑杨柳
为了适应我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和引进,进一步拓宽博士后工作的渠道和领域,增进学术交流,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推进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根据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管理办法,现面向海内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将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信息公布如下(以下信息,我们将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更新):
一、张文栋: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张文栋: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IEEE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大学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兵工学会的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微米/纳米专家组专家,兵总测试专家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动态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微型机电系统(MEMS)。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成果奖有: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兵总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有57篇被SCI、EI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出版专著4部。课题主要来源:国防“973”、国防科工委、总装部等,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科研成就突出,曾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二、祖静: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祖静: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研究,提出“新概念动态测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我国“存储测试技术”的奠基人,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兵工学会会士、理事,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曾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兵器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科技功臣等称号。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光华科技一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为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防科工委与山西省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还负责开展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开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如国家靶场基地建设项目,总装备部重点仪器型号项目等,以及有关新概念动态测试理论和研究手段研究项目。可依托上述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手段进行研究。
三、刘俊: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刘俊: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IEEE,世界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会会员(WSEAS),国际频率传感器学会会员(IFSA),传感器与执行器(SENSORANDACTUTOR),传感器与变换器(SENSORTRANDUCER),IEEESENSOR的期刊评议专家,欧亚半导体(EUROASIASEMICONDUCTOR),微纳系统(MICRONANOSYSTEM),微机械制造(MEMS-MANUFACTURE)杂志的通讯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科技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评议专家,总装备部惯性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机电系统(MEMS/NMEMS)中的微纳惯性技术和武器系统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技术。
课题来源及主要成果: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总装备部跨行业基金项目,总装重点基金项目,总装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2篇,被SCI、EI检索20篇,出版《微惯性技术》与《微弱信号检测技术》著作2部,主译《微纳技术潜在应用前景》和参译《微机械传感器与执行器大全》两部,参编《微机原理》教材一部。
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均排名第二)、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三)、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等省部级奖励13项,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山西省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
四、秦丽: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秦丽教授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山西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西省青年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山西省科技工作一等功获得者,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2010年度“杰出知识女性”,山西省“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优秀导师团队成员,太原地区科技拔尖人才,中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惯性测量系统、动态测试及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负责完成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防973、总装重大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IEEESensors》等期刊和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SCI、EI等检索收录30多篇;参编完成专著1部、译著2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教学方面,承担《微波技术基础》、《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等多门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课程,同时作为主要负责人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8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五、刘文怡: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主持、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测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遥测系统无损压缩技术评估理论与实践》,在DSP、ARM、FPGA系统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六、任勇峰: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几十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到数十个航天型号中。在固态记录器和自动测控台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航天院所用户和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同。山西省“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教学成果获国级二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获发明专利十多项;编写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SCI、EI等收录十多篇。
2
七、薛晨阳: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5项;出版著作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4篇,被EI收录10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八、杨瑞峰: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主持国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讲授《计算机控制技术》、《仪器精度理论》等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先后被授予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九、张志杰: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张志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曾在美国依利诺依理工学院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测试理论与信号处理,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20多篇。完成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三项,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压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计量协会理事等。
十、马铁华: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人员信息
1、导师简介:
马铁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测试技术与传感技术;研究课题主要来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教育部、总装、兵总、航天部等;已取得主要成果情况: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40余篇(13篇EI收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总装重点预研、兵总预研项目、国防跨行业基金等项目。
2021年4月27日,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2021年6月,中共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委员会被授予山西省“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