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摄影学社

更新时间:2023-05-14 20:49

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由中国摄影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中国早期著名的摄影家郎静山等人于1928年初在上海成立,是中国20年代影响最大的摄影艺术团体之一。目标是研讨摄影艺术,以报界和商界为主要效劳对象。向社会公开举行摄影艺术展览,允许一切摄影喜好者的优秀作品参展,还向全国普遍征集。 社会反响很大,对扩展摄影队伍和促进摄影艺术的繁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华社”还编辑出版了《天鹏》和《中华摄影杂志》两个中国早期的摄影刊物。该社成员艺术作风多样化,但组织涣散,慢慢失去生机而在无形中解体。

华社简介

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是我国旱期较有影响的摄影团体。1926和1927年,光社的发起人陈万里和黄振玉,先后来到上海。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天马会”,在1927年举办第8届美术展览,特辟摄影部展出摄影作品。陈万里和上海摄影家郎静山等都送摄影作品参加展出,在展出期间他们交谈了北京和上海摄影活动的情况,开始酝酿在上海组织上海摄影团体,举办摄影展览。黄振玉是郎静山的同学,早年同在上海南洋中学向李靖兰老师学习摄影,也参与谋划此事。为了解决经费和展览场地等问题,他们找到了张珍候,胡伯翔和《时报》主人黄伯惠等人商议,由于他们都是热衷“此道”的人,一拍即合,1928年初,由郎静山、胡伯翔、张珍候、陈万里、黄振玉、黄伯惠等联络各报社和摄影同仁,协商决定成立摄影团体,由胡伯翔提议定名为“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

华社宗旨

《华社简章》开宗明义的规定:“本社以研究摄影艺术为宗旨。”并公开征求社员。建社不久,就有丁悚、王大佛、左庚生、朱寿仁、邵卧云、祁佛青、周剑桥、胡伯洲、钱景华、陈山山、蔡仁抱等参加华社为社友。社址以山东路静山广告社为通讯机关。在胡伯翔的主持下,华社选举了祁佛青、胡伯洲为书记,郎静山为会计,丁悚为交际,邵卧云为庶务,由他们处理日常会务活动。

华社活动

华社的社友,主要服务于报界和商界,不同于光社成员主要来自学界,所以虽也举办“学术研究会”,但为数不多,摄影创作也以分散活动为主。它的主要活动是以4次举办摄影展览而名震一时。与光社不同,华社的影展除第1届外,都广泛征集摄影作品,而不限于华社社友。参加第2届影展而非华社社友的作者就有北京光社的刘半农、吴辑熙、郑颖荪;广州景社的潘达微,常熟乐社的陆祯芝,香港的李崧,上海的黄秋农、林雪怀郭锡麟等几十人;松江华亭摄影会则以团体名义加入影展。从第2届起,每次影展,华社都在报刊上公开向全国征集摄影作品,只规定放大的尺寸,在评选时对社外的作品还略有照顾,“因为该社为绝对的公开,招纳之社外作品,容有一二平庸之作,掺杂其同,顾尚无伤大体。”这对扩大摄影队伍,鼓励和培养摄影新人,促进摄影艺术的繁荣,都是非常有益的,如后来的摄影名家陈传霖卢施福吴中行等,都在第3第4届影展中初露锋芒。华社影展不仅接受全国各地摄影组织送展的作品,而且接待各摄影团体的代表,其中包括外国摄影组织的代表(如日本光画社的代表武美田)共同切磋影艺。第4届影展时,美国名摄影家葛司登(Gaston)到会参观,“于华社作品,深为赞美,对于邵卧云、郎静山、朱寿仁、胡伯翔尤为佩服,葛氏观毕、立回寓所,出其精品九帧,送会陈列”。可见华社影展开放的程度,即使是外国人,只要作品精美,也可随时加入展览。另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社影展的作品质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华社总结

华社是一个松散的开放性的组织。但是,由于“该社诸君虽抱发扬东方艺术,提高生活兴趣之伟诣,但欲入会者,须将作品在展览会中陈列多次,对于摄影术有相当研究,而尤须有高尚品格,故持严格主义。”这种近乎关门主义的态度,使华社1929年只发展了郭锡麟、陆祯芝两位社友,1930年也只吸收张丽云、莫天祥两人入社。而多次参加华社影展的摄影新秀如陈传霖、卢施福、吴中行等,则迟迟未能入社,后来成为著名的黑白影社的发起人和中坚分子。而华社则因逐渐失去活力而在无形中慢慢消散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