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道教

更新时间:2023-01-24 20:48

中原道教,中原隆唐观,时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谥体元先生。

起源

中原隆唐观,时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谥体元先生。”唐圣历二年(696年),由司功王适撰写,司马承祯书丹和《唐默仙中岳体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刻立在嵩岳逍遥谷隆唐观中,此碣文石刻至今尚存。潘师正有弟子18人,司马承祯吴筠皆开元名道。与潘师正同时隐居嵩岳的还有著名道士刘道合。唐高宗闻其名,敕令于其隐所置太乙观以居之,并召入宫中,以礼尊之。

宋代时,中原道教持续发展,虽比唐代较为逊色,但也是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为中岳神制作衣、冠、剑、履,中岳神着衣戴冠的风俗一直相沿至今。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敕修中岳庙,还下诏让县令兼任庙丞,政教合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原道教的发展。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按时派遣官员致祭。经过唐宋两代的大加修整,中岳神规模宏大,曾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中岳庙和供奉真宗御容像的崇福宫遂成为宋代中原地区道教的两大重镇。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道教内部宗派纷起,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创立了以道教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金末元初,全真道传入中原地区。王重阳的弟子、嵩阳世族丘处机曾在中原地区传教,崇福宫有通碑刻记录了他在中原传教的史实。元代时,丘长春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顺应时势,派遣著名道士乔志嵩到中岳中原,以应蒙古利用宗教教化中原汉民之意。乔志嵩来到中原,入居邱祖曾修道过的崇福宫,他一边修道传教,一边重建崇福宫。于是全真道风大盛,有徒众数百,中原大崇福宫恢复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教丛林。

发展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国家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设道会司于崇福宫,管理中原道教事务。成化八年(1437年),道会司改设在中岳庙,这时仅中原南麓就有道徒近千人。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抑制政策。中原道教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冷落。

道教源于老子之说,是主张崇尚自然和清静无为的哲学。道教设定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修仙飞升。贵己重生,清心寡欲,服食金丹,性命双修,成仙证真,成了道教徒的日常生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