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4 13:01
《中国伦理学史》是蔡元培著伦理学著作,于1910年首次出版。
《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该书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此外,该书还收录了蔡元培所编《中学修身教科书》,如其例言所说“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
在绪论中,作者阐明了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以及中国的基本伦理思想、中国伦理学说的发展和伦理学史的研究情况。
在《中国伦理学史》的主体部分中,第一期是先秦创始时代。本期分十三章。介绍了唐虞三代伦理思想的萌芽和儒家、道家、农家、墨家、法家的伦理思想。在儒家中介绍了孔子、子思、孟子、荀子;在道家中介绍了老子、庄子;在农家中介绍了许行;在墨家中介绍了墨子;在法家中介绍了管子、商鞅、韩非子。
第三期为宋明理学时代。这一期分十二章,分别介绍了王荆公、邵康节、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谢上蔡、朱晦庵、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等人的伦理思想。
蔡元培认为每一学科的学术研究,不能不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史。然而“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外国人编写的伦理学史中,有对中国伦理学史的阐述,但说法不一,急需中国人加以系统化和更正。蔡元培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于学课之隙,在参考材料不足的情况下编写了这本《中国伦理学史》。
在《中国伦理学史》的主体部分中,第一期是先秦创始时代。作者根据诸家伦理思想的特点,认为儒家代表中国的北方文化,道家代表中国的南方文化,墨家毗于北,农家为南方思想之一支,法家折衷南北学派。
第二期为汉唐继承时代。作者认为汉唐时期,由于政治的冲击,学者偷生其间,无远志,循时势所趋,学风颓靡。在此期间,伦理学界能成一家之言者寥寥无几。这一时期对中国文化冲击较大的是佛教的输入,它和当时思想界的消极因素相融合,致使儒道两家都染上宗教色彩,出现了三教并存的局面。后因道、释二家的理论不具有社会实践性,它们的出家之法仅为少数人所信从,所以独尊儒术者占了上风,儒家之说成为普通社会之伦理学。
第三期为宋明理学时代。作者认为,自宋及明,名儒辈出。他们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对于普及儒教,巩固儒教的社会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虽然各派纷争,有的思想家也有所建树,但是终没有摆脱儒教的束缚。
该书中,作者指出了自汉以来,历二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预言中国的伦理思想必然向着追求人类自由的方向发展,显示出作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中国伦理学有数千年的历史,资料之丰富为世所罕见。但是,这些思想资料与其他各学科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区别开来。蔡元培认为,史书所载的各种儒林传、道学传,以及学术史的专著,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只能算哲学史而不是伦理学史。作者在该书中,不仅将主要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作为他们伦理思想的前提,细心剔抉出他们关于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理出伦理思想,而且将其系统化,努力找出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从发展变化上掌握他们。
该书体现了蔡元培反对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在学术上主张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特点。他在绪论中指出:“各家学说,与作者主义有违合之点,虽可参以评判,而不可以意取去湮没其真相。”在叙述各伦理学派时作者的态度是客观的,不仅实事求是地介绍了他们的具体内容,而且评判公允。例如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方面认为它足以代表吾民族根本理想,但又提出其哲学之闳深,不及道家;法理之精核,不及法家;人类平等之观念不及墨家。又其所谓折衷主义者,不以至精之名学为基本,时不免有依违背施之迹。对于儒家向贬斥的王充、王安石,作者称赞说:不阿所好之精神,有可取者,有卓识。对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作者既肯定他的研究之勤,著述之富,对综合儒家思想有功绩,也批评他独断、保守,尤便于有权势者之所利用。对中兴陆学的王阳明,作者赞扬他矫朱学末流之弊,促思想之自由,励实践之勇气,使思想界气象一新,其功固昭然不可掩也。
《中国伦理学史》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从传说中的唐虞时代写到清末,把几千年来三十多位重要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叙述得井井有条。全书内容简要,线索明晰,且在提纲挈领的论述中时有新见。
《中国伦理学史》自初版以来至1927年已出11版,是中国学者运用近代学术研究方法撰著的第一本中国伦理学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伦理学史》初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0年首次出版,初版署名蔡振。1937年商务印书馆重版,1984年收入中华书局版《蔡元培全集》第二卷。1941年日本东京大东出版社出版日译本,书名为《支那伦理学史》。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光复会、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参加同盟会。民国建立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曾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比较文明史,后又赴欧美考察教育。病逝于香港。其著作汇编成《蔡元培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