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07:13
《中国俗文学史》是郑振铎编著的民间文学史专著,于1938年首次出版。
《中国俗文学史》共14章,分别叙述古代歌谣、汉代的俗文学、六朝的民歌、唐代的民间歌赋、变文、宋金的杂剧词、鼓子词与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明代的民歌、宝卷、弹词、鼓词与子弟书、清代的民歌等的兴起、流传与演变情况。
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民歌、戏曲、话本、小说、杂剧、鼓词、唱本之类备受下层人民喜爱的通俗文艺,却受到封建士大夫的鄙夷和排斥,不能登入大雅之堂。郑振铎摒弃这个错误观念,为俗文学正名,与“正统文学”平起平坐。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编著了《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认为,俗文学“产生于大众之中,为大众而写作,表现着中国过去大多数人民的痛苦和呼吁、欢愉和烦闷,恋爱的享受和别离的愁叹,生活压迫的反响,以及对于政治黑暗的抗争。他们表现着另一个社会、另一种人生、另一方面的中国,和正统文学、贵族文学、为帝王养活着的许多文人学士们所写作的东西里所表现的不同”。
郑振铎对俗文学从文体上将其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诗歌;第二类小说;第三类戏曲,戏曲中可分三种:1、初期的戏文;2、杂剧; 3、地方戏;第四类讲唱文学,可分为变文、诸宫词、宝卷、弹词、鼓词;第五类游戏文章。
作者确立了民间文学即俗文学观点,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从文学史和文学现象上分析,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因为,“正统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许多本来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学,一旦被文人作为登入“大雅之堂”的敲门砖,加以制作,便坠入了难以发展的困况。如竹枝词之类,本具清新刚健的民间歌谣特色,后为文人填词入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所以,作者强调俗文学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这样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一、俗文学的特质是大众的。大众是民间的平民百姓,为大众所嗜好和喜悦的,正是大多数的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具有“民众之口味”;二、作者是无名氏,属于民间流传之后加工完成的,显然称为集体创作。许多民歌和民间传说,出现许多异文,正是这个明显的标志;三、具有流动性,多靠民间口头传唱,深入大众中去;四、富新鲜性,即使“粗鄙”,也不失“鲜妍的色彩”;五、想像力奔放,表现民间习惯和传统观念,但亦有互相摸拟的缺陷;六、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包括外来的事物和文体。
作者重视中国文学的行特点,划定了俗文学的范围。这不仅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符合口头文学传布逐步形成书面记录之后,较为定型的体例本貌。如《明代的民歌》述及“文人学士们的作风在向死路上走去,而民间的作品却仍是活人口上的东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气勃勃的东西。”这正是口头文学的人民性的标志,也是民间文学之所以是文学之源的实录。作者肯定了“活人口上的东西”,肯定了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不论近代,还是现代,贬斥口头文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歧视民间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论也非少见,而作者著述该部史书,阐明自己的见地,冲破传统轻蔑口头文学的习惯势力的羁绊,一扫长久贬低民间文学的偏见。
引用丰富的材料,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的俗文学。
一、诗歌,从民谣民歌到民间词曲,形式多样,品种不一,尤其叙述《诗·周南》及《召南》几篇民间的结婚乐曲,和后代的《撒帐词》等有些相同。指出《关睢》列为《诗》的首章,“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句,分明便是结婚的歌曲。
二、小说,侧重叙介宋元以降的白话小说,这一部分,作者拟与戏曲另立专著,故不介绍戏曲,包括民间的戏文(传奇)、杂剧和地方戏。
四、讲唱文学,详细叙述了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许多还是前所未见的。
五、游戏文章,作者从“书本上的”“定形的”文学现象入手,多引用书面文献中变了形的文学现象为例,进行必要的述介,而这一部分正是与众不同的,不仅材料属于仅见的,而且形成独辟史书体系,也是仅有的。如变文,作为敦煌发现的重要文书,回答了“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盛行于明清二代的宝卷、弹词及鼓词,到底是近代的产物呢,还是“古已有之”的?这些在文学史上长久未决的问题和“疑案”,从唐代出现的变文,作者进行细致的说明。因为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是崭新的,未之前有的”。
《中国俗文学史》于1954年7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根据商务印书馆的纸型重印,第一版印数一万册,很快售罄;1957年12月再版一万五千五百册,到了20世纪60年代,已难购到。20世纪80年代初,重印一次,早已脱销。
《中国俗文学史》的面世,确是具有开拓性的,它建立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体系,从而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空白。
《中国俗文学史》于民国27年(1938)8月,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1954年由作家出版社根据原纸型再版。4年后,遭到不公正的批判,从此被冷落30年,直至1984年才有上海书店的影印本;1996和1998年东方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相继重印。1998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将该书收入《郑振铎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至少再版过7次。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