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08:15
中国南极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
秦岭站位于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秦岭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的恩克斯堡岛,面向太平洋扇区,罗斯海西海岸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
秦岭站前期准备工程是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初“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340吨物资部署上岛;2018年1月中旬“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上岛,随即开始了新站临时建筑的建设。经过20多天连续施工,秦岭站于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本次考察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南极罗斯海的西海岸区域建设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12月6日深夜,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成功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开展卸货作业和人员登陆工作。12月7日,“雪龙2”号与“天惠”轮抵达罗斯海开始卸货作业,秦岭站的建设同步展开。截止12月16日,南极秦岭站物资卸运工作完成过半,剩余物资将在10天之内完成转运。12月16日,秦岭站完成了主楼首根最高钢柱的吊装,标志着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4年1月13日,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完成主楼最后一根钢梁吊装,标志着新站主楼主体结构实现封顶。1月17日,南极秦岭站主楼主体结构已实现封顶,84个功能模块全部安装完毕。目前新站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将于2月初完成建设。1月31日,秦岭站的停机坪正式开工建设。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北京时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此次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其中包括: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
极地考察站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的国际显示度。各国历来都非常重视考察站的命名,站名寄托了美好的寓意,能够体现和传播本国传统文化特色。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被命名为秦岭站,主要有两点考虑。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首先,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家喻户晓、知名度高,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其次,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药库”,还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展示了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的良好形象。
此前,中国在南极已建立4座考察站,即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龙威表示,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体现时代特点、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为体现南极地形特征、以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结合罗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在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后,新站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按计划,秦岭站2022年建成,届时将具备在本区域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满足度夏、越冬的管理、科考、后勤支撑人员的长期生活工作医疗的需求,具备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作业等功能,成为中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截止至2018年2月,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建设秦岭站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规划使之具备“一站多能”的综合观监测能力。罗斯海区域既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又是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中国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是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开启了新时代南极工作的新征程。
秦岭站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等调查、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此外,新站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将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撑;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将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为中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建设完成后,新站还将与周边其他国家科考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及保障相关的国际合作,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秦岭站的建成有以下几个意义:
拓展了考察范围。新站设计立足于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至500公里的范围。
能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
将实现长期观测。新站的海洋实验室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整体保持绿色环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2024年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活动2024年2月7日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秦岭站、北极黄河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设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