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7 13:23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正局级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1965年10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迁至河北省正定县。
2011年11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迁至石家庄市。
2018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注册地变更为福建省厦门市。
2022年5月1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与长城新媒体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石家庄冀云融媒体中心举行;7月29日,财政部河北监管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签署党建联学共建协议。
据2023年7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有职工总数539人,其中在职职工310人,离退休职工229人,并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2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1人、杰出地质人才1人、优秀地质人才5人、工程首席专家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卢耀如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专职):王贵玲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卢耀如、王贵玲、张光辉
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黄冠星、马峰
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获得者:王贵玲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获得者:李向全
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获得者:杨会峰、刘景涛、张薇、马峰、王婉丽
据2023年7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拥有12个技术业务机构、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5个挂靠学术团体,并在石家庄、正定、厦门设3个科研创新基地。
技术业务机构:水循环与动力学研究室、水资源研究室、水环境研究室、水土与生态修复研究室、地热研究室、生态水文研究室、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环境研究室、自然资源技术研发中心、信息化室、实验测试室
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循环与生态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地调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地调局第四纪年代学与水文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
挂靠学术团体: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
2021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被评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从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展环境地质研究工作,推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和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据2023年7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先后承担重大项目2000多项,获各类奖励200多项。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简称JGSE)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2013年。刊登的内容涉及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标识为统一使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标识。
2023年5月1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联合开展了“学习新思想,筑牢安全观”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