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4 19:19
中国天文学史是天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天文主要是为专制朝廷服务的,其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专制朝廷占卜吉凶,预报祸福;二是编订历法,历法有助于农业生产,但朝廷在编订历法时,也有宣扬皇权的意味,在中国,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订历法,以宣扬自己的朝廷是正统。
在中国,天文只有皇家才能研究。中国古代禁止普通民众学习天文,主要是因为害怕民众借天象之名造反。在中国古代,私习天文罪同谋反,将受死刑。
在历法方面,元朝以前朝廷并未禁止民众学习历法。忽必烈颁布禁止私习历法的律令。“至元二年七月,禁私习回回历“《通制条格。世祖纪》。元朝以后,民众学习历法被禁止,如学习者将问罪问斩。
中国古代历法异常发达,颁历授时是皇权象征。自秦汉以降,大约有一百多种历法。中国的古代天象记录是当时世界上最丰富,最有系统的。《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现哈雷彗星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到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多达31次。中国人认为彗星代表灾害,但是不知道这31次记录的是同一颗彗星。
中国人在天文占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当时的时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建立数学化的宇宙体系来理解宇宙。但是通过浑天仪等一系列精密的天文仪器,提出了浑天说。天球说。这比当时西方盛行的地心说要先进很多。
天人合一,正是建立在对天象的长期观察基础之上。这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由此而形成的崇天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中国人研究宇宙多是占卜、编历等实用目的,并未如西方人那样,纯粹从理解宇宙、探寻宇宙规律的科学角度来研究宇宙。
仲康日食:历史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该记录不被国际天文学界承认,研究表明该日食属于记录错误。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的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这事被认为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但没有考古证据,实际时间可能会晚于前2000年。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五·星变部》、《竹书纪年》)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日异部》)。此事科学性成疑,因为不可能有两个太阳的事发生。大约公元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公元前12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公元前11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记事。(世界上最早的确实的日食记录来自巴比伦)《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陨如雨。”《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80年)七月,有星李入于北斗。”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纪载。公元前613年,《春秋》中可能记载了哈雷彗星出现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可能是新星的记录。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天官书》详细记载了天象。汉惠帝二年(前193年)有“天开东北,广十余丈。”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八月,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资治通鉴》)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资治通鉴》)建元三年(前138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纪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后陈皇后废。?建元六年(前135年),荧惑守舆鬼。占曰:为火变,有丧。是岁高园有火灾,窦太后崩。??《汉书·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见于房。”房是28宿星的房宿,即天蝎星座的头部。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将这颗超新星列为第一星。《汉书˙五行志》记:“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有食之,不尽如沟,在亢二度,晡时(15—17点)从西北;日下晡时,复。”《资治通鉴》“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公元前28年(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公元103年,东汉永元十五年,贾逵创制出黄道铜仪,发现了月亮运动不均匀,称之为月行有迟疾。《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后汉书·天文志》载:“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这是超新星爆发最早的记载:RCW86。
《资治通鉴》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自正月至于是月,五星互经天,纵横无常。”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虞喜发现岁差。
公元五世纪,陈卓编《全天星图》共1464星。《隋书·天文志》记载:“太清二年五月(548年6月),两月现。”
公元687年,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新唐书·天文志》记载说:“贞观年,突厥有三月并现。”《新唐书˙天文志》记:“乾宁三年(896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今宝瓶座),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癸卯,匡胤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续通鉴》)公元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7月4日)有超新星的记录,现称为蟹状星云。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又有重日相荡摩,久之乃隐。(《续通鉴》)《夷坚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一次月食的记录)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六月,“客星见于华盖,凡百五十有六日灭”。(《金史·天文》)这是仙后座超新星爆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轸(乌鸦星座)。(《续通鉴》)这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连成一直线的记录。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声若雷,三日复还。(《续通鉴》)
《明史·天文二》载: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荧惑守心。”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明通鉴》)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昼见,连日阴雨,凡昼见者七日。(《明通鉴》)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客星见东北方,出阁道旁,壁宿度,历十九日。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客星见尾分,一更时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