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7:2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于2009年5月18日由原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和测绘与土地科学系组建而成。
其前身可追溯到1978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地质测量研究室”及后来的“地质专业委员会”,更早可上溯到1953年成立的北京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1951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工程系和1950年的地质工程学教研室。
2009年地测学院在校学生1163人,其中博士生230人、硕士生444人、本科生489人。在站博士后33人。学院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培养,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和严格的管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学生、班级、团支部等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学校的各种荣誉和奖励。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3个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质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4人、副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5名教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1人获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为我国煤田地质与矿山测绘教育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彭苏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已成为我国地质和测绘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地质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预期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具备优秀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或技术负责。
学生毕业5年后应达到如下目标:
1. 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2. 掌握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地质信息采集、处理、成果加工与分析等能力。
3. 具有应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成为本专业的工程师,并具有创新潜质。
4. 熟悉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
5. 具有团队协作、创新和科学探索精神,具备良好的的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6. 具有国际视野。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的学习,以及相关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1.2 掌握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
1.3 掌握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1.4 能够运用前述知识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地质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2.2 掌握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2.3 运用前述课程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复杂工程地质问题。
2.4 依据规范规程评价分析结果,获得明确结论。
3. 设计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设计可行的、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通过课程设计,掌握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原理、方法、思路和流程。
3.2 针对具体工程实例,提出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案。
3.3 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3.4 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针对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能够利用工程地质科学原理与方法设计(进行)实验,获取各种参数。
4.2 统计分析与解释所得数据和结果。
4.3 根据行业规范要求,通过信息综合得到符合工程实际、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针对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能够采用现代测试技术、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手段与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具有开发、选择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5.2 能够应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必要的数据。
5.3 在了解相关软件基本原理,理解其适应性与局限性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对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利用地质工程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与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法律与道德责任。
6.1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背景知识。
6.2 应用上述背景知识,合理分析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6.3 评价上述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地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及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针对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在理解上述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评价。
8. 职业规范: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8.2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8.3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的角色。
9.2 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承担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地质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就复杂工程地质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10.2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与不同行业、不同国籍(跨文化)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地质工程最新理论、技术及国际前沿动态。
12.1 了解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知识,具有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 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其它辅助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毕业基本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环节。
三、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岩土测试技术等。
四、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六、学制
四年
七、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教学院长:李军 副教授 专业负责人:孙红福 副教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1. 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系统的煤及煤层气等能源地质勘查方向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地质工程师发展潜力,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在煤及相关矿产勘查工程领域从事资源勘查评价、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 预期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资源勘查工程及相关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或技术负责,具备优秀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二、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资源勘查知识用于解决煤及相关矿产勘查中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资源勘查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煤及相关矿产勘查中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煤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问题设计可行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够考虑社会、环境、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4. 研究:能够开展煤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问题的研究,进行资源勘查工程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综合分析得出有效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煤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资源勘查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资源勘查工程相关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煤及相关矿产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煤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煤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查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并具有听、说、写、译和开展国际交流和沟通的基本能力。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专业核心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煤田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概论、钻探工程与测井基础、沉积学、盆地构造分析。
四、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制及学位授予: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教学院长:李军 副教授 专业负责人:李勇 副教授
测绘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能在国家基础测绘、工程建设、矿山与地下工程、自然资源监测、地理信息服务等领域从事测绘项目的设计、实施、开发、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精尖测绘科学与技术始终贯穿在专业教学的各环节中。
本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着力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立足信息化测绘,培育与发展资源环境监测与绿色生态修复、地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测绘、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等专业新方向。本专业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每位学生入学即安排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在三、四年级可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自主选择导师并由其指导创新项目。
本专业设置“4+N”本博贯通培养、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的“H+A”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已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签订“2+2”培养协议,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两所学校授予的学士学位;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技术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两校互派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交流活动。
就业深造
我校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该学科所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可以通过本博贯通计划、直博、保研、考研、出国等多种渠道选择进一步深造,本专业近3年的深造率分别为63.8%、52.1%和49.1%。毕业生可在航天航空、交通、城乡规划、智慧城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矿山、国防、测绘、公共安全、信息与通讯等部门从事设计、规划、测绘管理的相关工作。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能够掌握遥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测绘、遥感、国土、环保等领域,从事遥感、摄影测量、自然资源监测等方面项目的设计、实施、开发、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空间信息、测绘、航天应用等多学科新技术交叉融合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专业坚持“宽基础、强实践、大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交叉融合,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综合性。本专业突出两个重点培养方向:人工智能遥感应用和生态环境遥感。在培养过程中,本专业采用人工智能进行遥感专业升级,重点培养学生在资源遥感调查、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及人工智能遥感图像应用等领域的技能。
此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践动手能力,着手培养学生在无人机操作与航测、激光雷达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与美国辛辛那提等大学签订“2+2”培养协议,学生可申请短期的学术交流。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科学素养培育、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度指导,进行个性化培养。
就业深造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生深造具有便利条件。本专业60%以上毕业生继续深造,30%的毕业生可进入北大、中科院、北师大、武大、同济大学等学府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优秀学生将获得我校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资格,也可参加本博贯通式培养,八年可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其中在国外学习1-2年。毕业生具有扎实遥感、摄影测量专业技能,可在人工智能遥感、自动驾驶、自然资源监测、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