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更新时间:2023-12-12 11:37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实验室-依托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揭牌

2010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隆重举行。出席揭牌仪式的有:孙鸿烈院士、陆大道院士、黄荣辉院士、叶大年院士、郑度院士、刘昌明院士、孙九林院士、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中科院资环局原局长傅伯杰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地区部部长李善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凯、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梁进社教授、英国Sussex 大学Mick Dunford教授、以及李文彦研究员、胡序威研究员、毛汉英研究员等。中科院资源局黄铁青处长和地理资源所刘毅所长等所及部门领导、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职工与研究生等共10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刘毅所长宣读了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的决定、地理资源所任命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实验室正副主任的通知并致欢迎词。成升魁书记宣读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并颁发了聘书。孙鸿烈院士、胡存智研究员为实验室揭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黄铁青处长代表中科院资源局致辞并表示热烈祝贺。

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大道院士作了“加强学科交叉,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上一个新台阶”的主旨报告,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方向、研究内容和交叉研究手段。实验室主任樊杰研究员作了工作报告,从实验室定位、研究方向、目标、中心任务、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发展前景等十个方面作了全面阐述。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特邀嘉宾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

属性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新批准成立的33个院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对我所人文-经济地理学专业长期为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标志着我所学科发展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过程中新增了一个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特色的研究平台,也是我所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应发挥自身优势,坚持“面向需求、立足研究、重在应用、服务决策”的建设理念。加强实验室的组织协调功能,吸收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参与研究计划,参与国际研究网络,形成开放式的“小核心、大网络”研究格局。

总体定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区域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为特色,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模式-模拟为主线,重点揭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多尺度、多类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成因和地域特征,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指标体系和模拟平台系统,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诊断、过程预测预警和情景模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截至2018年底,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5人,其中研究员 23人、副研究员40人、助理研究员 12人。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流动人员205人,其中聘用外籍员工1名及海外客座教授10名,项目聘用人员4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5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大道院士;实验室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副主任:方创琳研究员、陈明星研究员、王姣娥研究员、席建超研究员。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李玉恒副研究员。

成立十周年

2019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傅伯杰、陈运泰,李善同研究员、王毅研究员、魏后凯研究员、毛汉英研究员、刘毅研究员、樊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点实验室处侯宏飞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熊巨华处长、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地理资源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高春东等出席会议,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副主任方创琳研究员、陈明星研究员、王姣娥研究员、席建超研究员,以及实验室离退休老专家、在职职工和研究生共280余人参加会议。

刘彦随主持会议开幕式。他代表实验室全体师生向与会的各位学术委员、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各级单位表示感谢。陆大道首先致辞,他简要回顾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各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实验室成立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强调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既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聚焦于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前沿问题,并希望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注重补短板、抓落实、谋发展。高春东、侯宏飞、熊巨华、顾朝林分别作会议致辞,对重点实验室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并祝愿重点实验室抢抓历史机遇、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扎实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模式和决策支撑创新研究,充分发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和国家科技智库的重要作用。

方创琳主持工作报告环节。樊杰作了“重点实验室‘十周年’发展与建设”的报告,从定位与实践总体情况、研究进展和成果、不足与前景展望等三个方面对重点实验室十年以来的发展和建设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展示了实验室师生在科学创新、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决策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突出贡献。刘彦随作了“重点实验室评估及2019年工作进展”的报告,详细汇报了2019年度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展、新增科研项目和奖项、代表性成果情况,对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沿和“十四五”规划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与服务决策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陆大道主持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座谈会。各位学术委员、与会嘉宾对重点实验室成立十周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和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希望、新建议。傅伯杰首先肯定了重点实验室成立十年来在服务支撑国家战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重点实验室要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加强和地球信息科学的结合,特别是要注重人文与自然要素的耦合及其互馈过程与机制研究。他强调,重点实验室要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系统,通过数理模型、情景分析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模拟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叶大年指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要在加强复杂问题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科理论水平,总结学科各个规律性理论,完善学科理论基本框架,逐渐形成连贯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升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陈运泰强调,重点实验室应多用和善用模拟方法,在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注重多开展地理科学方面的科普工作。李善同、王毅、魏后凯等分别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历程、理论与方法创新、“十四五”科研布局与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等方面作了发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