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8-01 16:34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研究机构。

历史沿革

2006年6月29日,中国科学院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宾馆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备忘录。7月4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10月19-22日,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进行了2006年秋季博士生招生考试工作。11月,城市环境研究所党组织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奠基典礼在厦门举行。

2007年3月9日,举行首届博士研究生入所教育活动。6月,应亚太经合组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司的邀请,城市环境研究所崔胜辉博士代表赵景柱所长参加了亚太地区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专家组会议。7月13日-14日,城市环境研究所在漳州角美龙佳山庄召开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8年4月7日,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在英国驻华大使欧威廉(William Ehrman)爵士和苏格兰教育大臣希斯罗普(Fiona Hyslop)阁下的见证下签署了双方共建“中英联合环境技术研究所”的谅解备忘录。11月20日,在城市环境研究所举行“中英联合环境技术研究所”揭牌仪式。

2009年1月,香港理工大学与城市环境研究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9月,通过人才队伍和科研活动与管理验收、通过科研装备、审计和财务管理专项验收、通过院基建项目竣工验收,与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11月16日,依托于研究所的厦门市水环境安全与水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0年3月,与香港浸会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10月,研究所获评中科院基建工作先进单位。11月,通过保密体系建设现场验收。

2011年4月,科研管理信息系统(ARP)通过中国科学院ARP项目验收专家组验收。7月4日,研究所举行了“城市环境长期研究站厦门站”成立仪式。10月,通过中科院干部人事档案检查验收、通过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评估。

2012年1月11日,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城市环境研究所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月17日,被中共厦门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2011年度厦门市直机关文明单位”。9月25日,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认监委专项检查。8月29日,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正式设立。

2013年2月,研究所获得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进步奖”荣誉称号。5月19日,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市科普基地”称号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2014年1月15日,经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城市环境研究所“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获批通过增列。3月25日,被列为“福建省城市环境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6年4月,与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与马来西亚丁加奴大学签署双方合作备忘录。

2020年,12月23日,河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科研条件

设施资源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仪器设备中心拥有价值5000万元的大中型分析仪器设备,其中100万以上的仪器8台,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50多台,面向环境、生物、化学、工程、材料等学科,在成分和结构分析、生化分析以及超微结构分析等方面具有优势。拥有拥有气相色谱、液质联机(LC/MS)、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OC/TN测定仪、紫外/可见光光谱仪以及离子色谱仪等仪器设备;拥有移动式大气环境监测车、激光雷达、差分吸收光谱仪、大气形态汞监测仪、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大气POPs主动采样网络以及相关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平台。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馆藏图书4000余册,中文期刊20余种,中文报刊、杂志15种,电子全文数据库26个,电子文摘数据库6个;拥有网络期刊5250种。

科研平台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创新中心1个、所级研究中心6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2个、厦门市研究中心1个。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所级研究中心: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研究中心、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中心

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室内空气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研究中心:厦门市水环境安全与水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人员编制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人员规模为760人,其中工作人员41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客座人员及访问学者50名。研究所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引进海外杰出人才1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博士生导师29人,在国际组织任职14人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永官姚槐应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董四君、贾宏鹏申河清于昌平于鑫俞慎张洪武赵峰郑煜铭朱永官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朱永官全燮

合作交流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保持着交流和合作关系,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2014年,研究所因公出访共81人次,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2人次,考察访问4人次,开展合作研究18人次;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和英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共185人次。共举办国际会议6次。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2013年,城市环境所共有在研项目294项(包括新增项目150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2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7项(新增2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子课题)5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新增0项)、面上项目37项(新增1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7项(新增16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课题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新增0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6项(新增0项),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项目88项(新增45项),横向项目65项(新增46项),其他项目27项(新增13项)。

2013年城市环境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篇,EI论文153篇,CSCD论文80篇,申请专利62件,其中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授权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导则》获得批准实施,受委托牵头编制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和《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2012年,城市环境所共有在研项目286项(包括新增项目135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项(新增30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8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院地合作项目(课题)19项(新增4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子课题2项(2012年新增);973前期专项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子课题)4项(2012年新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1项(新增9项);环保公益项目4项;教育部回国留学基金项目6项(新增3项);福建省科技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新增17项);厦门市(区)科技计划项目19项(新增5项);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2012年新增);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1项);横向项目83项(新增52项);其他项目7项(新增6项)。已申请发明专利45项,其中发明34项,实用新型11项;获得专利授权11项,其中发明3项,实用新型8项。全年发表科技论文248篇,其中SCI收录144篇,EI收录104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79篇。共有4个软件申请著作权登记,其中有1个软件已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编制并获批发布地方标准1项。

2014年,城市环境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335项(包括新增项目160项)。其中,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2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5项(新增0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1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30项(新增1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青年科学基金35项(新增16项);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3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新增1项)、中科院仪器装备研制项目3项(新增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新增0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2项(新增0项)。承担地方政府科研项目119项(新增48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等横向项目82项(新增57项),承担其他项目33项(新增18项)。

2014年,城市环境所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3篇,EI论文223篇,CSCD论文85篇,申请专利77件,其中发明50件,实用新型26件,外观设计1件,授权发明10件,实用新型12件,外观设计1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牵头调研和起草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通过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表决,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牵头编制的《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大纲》、《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学术期刊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该刊汇集优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主要有土壤、空气、水和食物在农村和城市景观等领域的栏目。传播基础科学、方法论、工具和技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治理是本该刊的重点。研究环境效益问题的有效的处理方法,包括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清洁技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教学建设

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四类所级奖学金及永清环保奖学金,并享有科研助理津贴,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院长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院优博论文、奥加诺奖学金、科研实践奖励计划项目、BHPB奖学金等十余项国家和院级奖励。此外,研究所设有多种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对在校期间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予以资助。

截至2016年7月,研究所共招收506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268人(含19名外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38人(含1名外籍硕士研究生),并有134名硕士生和130名博士生毕业并获得学位。

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文化传统

所徽

外环:上半环为研究所的中文名称: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下半环为研究所的英文名称: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AS。

环内:环内由上、下两个图案组成。上面图案由3个英文大写字母I、U、E组合而成(IUE为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英文缩写),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分别表现了中国古代城墙不同的外观设计。下面图案是由两只手相互叠加合拢形成的树叶。树叶寓意生命和可持续性。树叶本身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分别由英文字母L和E演绎而成。L和E分别是研究所所训忠诚(Loyalty)、尽责(Endeavour)的英文缩写。

构成所徽的所有图案均为翠绿色,其他过渡部分和文字均为白色。

所徽庄重、简朴、生态。象征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及每个成员以“忠诚、尽责”的研究所所训精神,与社会各界“携手”共济,用大家智慧的“双手”勤奋耕耘,为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不断做出创新性贡献。

所训

忠诚尽责(Loyalty & Endeavor)

忠诚: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研究所的忠诚;对合作者的真诚;对同事的真诚。

尽责:尽责是“忠诚”对研究所每个成员的具体要求;尽责是研究所每个成员“忠诚”的具体体现;尽责寓意研究所全体及每个成员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勤奋工作,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研究生会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生会以“团结一致,服务大众”为治会宗旨,设置主席团、办公室、学术部、文艺部、生活部、宣传部、体育部等部门,组织篮球赛、兵乓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E论坛等人文系列讲座、科普宣传活动、周年庆典等文化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