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

更新时间:2024-09-24 18:05

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于浙江桐乡,生态环境专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

人物经历

1967年8月,朱永官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1985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浙江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境土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3月—2002年1月,在英国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学习和工作。

1995年9月—1998年6月,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2年1月,回国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0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土壤环境联合实验室,并任首届主任;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2012年,应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博士邀请,朱永官作为该机构中国唯一的科学顾问。

2007年7月—2009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12月—2018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12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3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2023年9月,当选为中国侨联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3年12月19日,当选2023年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

2024年9月,当选北京市侨联副主席。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职务任免

2023年11月15日,拟任中国农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永官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和生物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根际过程、微生物分子生态和植物分子生理学等。研究小组系统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揭示了水稻根表铁膜与砷动态的关系,发现和表征了植物砷酸还原酶;系统分析和表征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发现砷污染可能导致水稻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积累;揭示了蓝藻砷甲基化的分子机制;阐述了植物菌根菌共生与污染物的根际过滤机制及菌根依赖性(生态专一性)与植物磷素高效的相互关系;探明了水稻根际氧化-还原梯度上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钾铯交互作用的机理。研究重点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机制与调控,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

朱永官现任国际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共同主编以及多个国内外学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包括多篇发表在Science, Nature及其子刊。2016-2020年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Web of Science系统引用36,000余次,H指数101(截止2021年11月)。

人才培养

朱永官认为:作为人才本身,一定要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取得的成功决不可能仅仅是靠他一人之力。团结协作绝对不是单向无回报的付出,而是一个互利双赢、共同进步的过程。

朱永官认为:科学的成绩,如果停留在实验室,可能没有太多的社会价值,虽然有科学意义,但是社会价值还是要通过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把科学带来的好处送到人类的每一天的生活中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朱永官在污染(特别是砷和抗生素等)环境效应和控制原理、微生物生态学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等领域为祖国环境土壤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无私奉献。(嘉兴市人民政府评)

朱永官作为教师,以在学术上敢于让学生大胆探索、在生活上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而闻名。(《海峡人才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