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4 15:45
《中国钱币大辞典》是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公博、吴铁城、管月晖等。
作者:《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会 编
中国的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实物货币从原始社会末期诞生,三千多年的货币历史中铸币、纸币、种类繁杂,浩如烟海,他们究竟有多少种?多少版别?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的答复。更何况,每一种钱的文字、设计、制作、风格、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反映,每一种钱又都承上启下,对当时,对后世都会产生各种影响。钱币的研究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为了宣传弘扬钱币文化、普及和提高钱币知识、搜集整理钱币研究成果,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中国钱币学会委托河南省钱币学会主持《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纂工作。
其中两宋、清亦可能分册编纂。现《先秦编》、《秦汉编》、《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宋辽西夏金编》、《革命根据地编》、《泉人著述编》、《考古资料编》、《清篇铜元篇》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余各编均在紧张进行之中。
《中国钱币大辞典》是按现代辞书的要求编写的一部大型辞书。它不同于货币史、钱币图录,也不同于旧式钱币辞典。它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独特要求。根据已经编成的和正在编纂的各编经验,可以把大辞典的基本特征和独特要求归纳为“五性两结合”。即广泛性、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独立性;史与币的结合,文与图的结合。
(一)广泛性,大辞典的第一特点是大。是指大辞典的钱币资料是尽量收集丰富,使广泛丰富的内容与大辞典的“大”字相适应。要求做到“纵不断线”;“横不缺项”,门类齐全,上下贯通。把各个历史时期所发货币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展示货币发展的连续性。
(二)系统性,是指把钱币实物和所掌握的钱币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由多级综合辞条和众多的具体辞条组成科学的框架结构,使每一钱都能纳入编列有序、各有其位的辞条体系之中。综合辞条多至四五级,上一级统辖下一级,最低的一级综合辞条统辖具体辞条。
(三)规范性,是指大辞典的写作遵循严格的规范要求。每一级综合辞条和每一个具体辞条的立目、定性、内容要素、顺序排定、术语统一、图录注明等等,都有明确规定。
(四)科学性,是指要反映钱币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学术水平。前人的研究成果凡是肯定的都要继承;今人新的研究成果更要积极吸收。重视选用传世品,尽可能更多的使用新资料。看法不同尚无科学定论的,不论今人与前人,以一说为主,诸说并存。把中国当代的钱币科研水平充分地反映出来。
(五)独立性,是指每一个辞条既与有关辞条相联系,又有其自身应有的内容,使其成为相对独立、完整的辞条。
(六)史与币的结合,史的含义,一是钱币产生、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背景,即外部环境,如政治、军事、经济的影响等;二是货币发行的来龙去脉;三是钱币自身的来龙去脉。币是指钱币实物本身。史是因,币是果。前者多反映在综合辞条中,后者主要体现在具体辞条内。
(七)文与图的结合,钱币大辞典的综合辞条一般不附图,具体辞条必须附图。图是具体辞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铸币或票券,正式文献有发行记载,但尚未发现实物的,可以只列辞条,不附图。在纸币中,除个别情况外,有一图就有一文,但一个年份同一面值而有不同版别的以一图统之。从总体来说,具体辞条文与图紧密结合,组成完整的辞条。
《中国钱币大辞典》序
中国是世界上铸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如果说,河南安阳殷墟和山西保德商墓出土的青铜贝化是早期的原始铸币,那么,中国的铸币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就青铜铸币而言,从贝化、刀化、布化、蚁鼻钱、圜钱到方孔圆钱、走过一条循序前进,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钱币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铸币的币材主要采用铜、铁等金属,币面的修饰主要是文字,铸币的制造主要采取型模浇铸生产工艺。这种文化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
中国又是世界上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十世纪末,民间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作“交子”的纸券。一O二四年,宋朝政府把民间的“交子”收归官办,这便是最早的政府发行的纸币。此后,历金、元、明、清各朝,中国的纸币,也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影响到东方钱币文化范畴的国家和地区,而且震惊西方世界。
中国的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实物货币从原始社会末期诞生,一直到铸币、纸币出现以后的长时期中,甚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仍然断断续续地使用。青铜曾经是中国早期的一种称量货币,而黄金、白银作为称量货币,乃至铸币,无论是器形、纹饰、大小、重量,还是内含的成色质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制作和规定。中国历史上的铸币、纸币,种类繁杂,浩如烟海,它们究竟有多少种?有多少版别?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答复。更何况,每一种钱的文字、设计、制作、风格,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反映,每一种钱又都是承上启下,对当今,对后世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纵横交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有丰富的研究课题。于是钱币的研究,不能不成为专门的学问。
钱币学,在中国即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言其古老,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了古钱图谱,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人在专门收集和研究古钱。而涉及钱币的文章和论著则更要早得多,先秦时的《国语》、汉代的《史记》,就是见证。言其新兴,钱币学作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学科,则是当代的事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古钱学一直是金石学的一支,后来,随着科学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人又把它归为考古学的一部分。一九八二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我国的钱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钱币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注进了新涵义,有了新的开拓。首先是研究的对象,钱币学自然不能局限于古钱一类,而是包涵了退出流通领域的所有货币,诸如实物货币、称量货币、铸币、纸币和信用货币,以及和钱币文化有关的各个方面,譬如钱范、钢模、钞板、纪念章等等。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武器,在继承发扬传统的钱币鉴定学问的同时,注意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诸如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文字学、经济学、历史学、货币史学、金属冶炼史学、印刷史学、民俗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甚至还吸收、应用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手段等等。与此相应,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也已经不再是拘泥于钱币本身的分析研究,譬如真伪、时代、铸行区域等的考证,文物价值的确认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到与钱币相关的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钱币的研究还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事情,对钱币发生兴趣的,也不只是少数专家、学者和收藏家。钱币爱好者的覆盖面涉及到社会各界,其中包括广大职工、农民、战士、教师、学生和机关干部。而且,随着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钱币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因此,钱币文化的宣传和弘扬,钱币知识的普及和提高,钱币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不仅是事业本身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便是我们决意要编纂这部辞书的起因。
五十年前,丁福保先生为我国的钱币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他主持编纂过一部《古钱大辞典》,搜集了三十年代我国古钱研究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是钱币工作者、研究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五十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蓬勃兴起的田野发掘,使地下文物大量出土,古钱币自然亦不例外,这些新出土的钱币,大多都有确切的地理位置,明确的地层关系,有的还和其它器物相伴而出,互为印证,为钱币研究提供了前人不可得到的科学资料。在这个时期里,其它兄弟学科,亦是硕果累累,它们的成果从不同角度,亦为钱币研究不断地提供了新的启迪。譬如古文字,包括少数民族古文字的释读和新解;现代化学分析手段的应用,对钱币金属成份的测试数据等等,使一百年不解的疑难问题找到了可以信服的答案。随着种族歧视的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开发,民族地区和边缘地区的钱币搜集整理工作亦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在中原地区,而是拓宽到了全国各地。再加上对近现代钱币资料,告别是人民政权发行的货币资料的抢救、搜集和整理,大大丰富了钱币研究的内容。如此等等,足已证明,我们现在对钱币的认识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它为我们编纂一部新辞典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中国钱币大辞典》根据钱币学的特色,采取图文并重的编纂方式。辞目的内容不仅包括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中国钱币,也包括曾经在中国流通过的部分外国钱币,以及和钱币文化有关的方方面面。《辞典》还着力于客观反映目前钱币研究的现状,对尚未统一的学术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办法,以供读者研究参考。
《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由河南省钱币学会主持进行,得到河南省人民银行的全力支持,并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在全书的编纂过程中,还得到全国考古、文博、银行等有关部门,以及中国钱币学会和各地钱币学会的大力支持。这部辞书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民国、考古、泉人著述、附录等编。各编均聘请有关专家担任主编、副主编。为了保证辞书质量和注释的规范准确,《辞典》编辑部,各位主编、副主编,以及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们,都以严肃负责的态度,积极从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辛苦。然而,遗漏之处,仍属难免,为此,我们恳切地希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再版时修订改进,使之更趋完善。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
《先秦编》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金属冶炼、铸造工艺等。该辞书以钱币学与考古学相结合,利用有明确纪年和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墓葬出土的钱币、钱范与文献和大量钱币、钱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相验证,设立并撰写出学术学术价值甚高的,可作为判别钱币分期断代标准的辞条。解决了千余年来困扰钱币学界的半两和五铢钱的断代问题。其所用钱币资料,85%以上都是新出土实物。先秦钱币上的一古文字非常难识,不仅异常草率,而且无上下文义可循,考释起来难度较大。旧谱的释读也往往不可依据。传世的先秦钱币有很多伪品,旧谱多有误收(包括《古钱大辞典》),鉴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先秦编》编纂者在考释古文字方面和剔除伪品方面都曾下过很大的工夫,收入辞条974条,拓本、图片1500余件。完稿后,我们又特请北京大学裘锡圭、李家浩先生帮助解决了一些古文字释读上的疑难问题,特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戴志强先生对钱币的真伪作了鉴定。固然有些钱币上的古文字至今尚无法识读,有的钱币的真伪尚待于钱币界的进一步研究,但本编在古文字释读方面和钱币辨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是半个世纪以来先秦钱币研究成果的结晶,已获得中国钱币学会评选全国第二届“金泉奖”第一名。
凡 例
一、本编收词目974条,拓本、图片1500余件。 二、词目以钱文为主目,以钱币种类、形制特征为副目。 三、不释字、异体字钱文摹写作目。书体不同之钱文,在词条后附字形图。 四、词目笔画索引,以词首字为准。 五、内容相关的条目,可互相补充参考的注明“参见某某条”。 六、内容相近的条目,一般只在一条下详加解释,他条从略。 七、词条排列,以钱币币形、种类、铸行区域为序(详见词条排列顺序说明)。 八、图版说明依次为币名、出土时间地点(或收藏单位)和重量。 九、为了方便查阅,各词条及附图,超过两面者,每面末均出图注。其两面为双页、单页连续者,仅于单页末出图注。 十、正文后附繁简字对照表、先秦历史纪年表、先秦衡制单位表、先秦铸币主要合金成份分析表。 十一、本编所引用文物出土发掘报告、著作、论文资料,截止于1989年12月31日。
《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秦汉钱币以半两钱和五铢钱为主。由于秦汉400年间主要流通这两种钱币,加之秦在统一中国前就已铸造半两钱,所以西汉半两钱、五铢钱的分期断代和秦战国半两钱和统一中国后半两钱的区分,一直是钱币界棘手的问题。以至有的钱币书对半两钱、五铢钱不予分斯断代,以回避这一难题。《秦汉编》根据出土钱币墓葬的年代,并结合大量钱范,用考古学上类型学的方法,对半两钱和五铢钱进行了分斯断代,准确地区分出了战国秦半两钱和秦统一中国后的半两钱,确定了西汉诸帝五铢钱和东汉五铢钱早中晚斯的分斯标准(东汉铸钱标准化程度较高,钱币特徵不因皇帝更迭而发生变化,所以只能分斯),基本上解决了秦汉钱币的分斯断代问题。这是本编的一大特色。由于秦汉钱币种类较少,如何确定辞条立目标准和名称,是《秦汉编》编纂时面临的第二个棘手问题。经过编辑部几年来的摸索研究,初步确定了一套以年代为主目,以特徵为副目的立目方法。这样,既标明了某一钱币的铸造时代,又标明了它的版别特点;既便于研究者参考,又便于收藏者应用。同时,这种方法的确立,也为秦汉以后各代方孔圆钱的立条命名提供了样板。这种立目方法,在钱币学辞典的编纂中,是一个创举,也是本编的又一大特色。
《中国钱币大辞典~三国魏晋南北朝隋编》、《中国钱币大辞典~唐五代十国编》
这两编依时序是《中国钱币大辞典》继《秦汉编》之后的两编。此两编所涉及的历史阶段,跨越中国历史上的6个朝代、30多个割据国,长达700余年。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相关的记载却很不完备。诸如魏、蜀、吴,两晋、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齐、北周,这些政权各铸行了哪些种类的钱币?铸行量各是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甚至有些政权是否铸行过自己的钱币,我们的史书上也找不到可靠的答案。因此,从纷乱又不完备的资料中,理出本阶段中国钱币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进面给本阶段现存各种钱币找到适当位置并作出合理说明,就成为摆在编纂者面前的课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援助,本书在上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钱币学研究者常常遇到的又一个困难问题是:从唐初到五代,“开元通宝”铸行了上百亿枚,这些钱不但钱文一样,而且大部分钱文的书法、重量、大小都相差不大,因此,“开元通宝”钱的分类和不同版别的时,就成为不能回避而又棘手的问题。本编的编纂者通过对纪年墓出土钱币和大量其他钱币实物的分析,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终于在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这可能也是本书有别于以往钱币书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在编纂过程中,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资料,曾派专人到全国14个省、40多个县市实地搜集实物图照及数据,曾组织过多次学术讨论。用编纂者的话讲,本书是“国家资助、社会支援、编纂者的努力的结晶”,愿本书的出版能给钱币学和相差学科的研究者以及文史、集币爱好者提供较大的便利。
《中国钱币大辞典~宋辽西夏金编》
本编分北宋货币、南宋货币、辽西夏金货币三卷出书。(宋金银币、宋金纸币、附录与辽西夏金钱币合为一册)全编辞条约5330,钱图约7550,(清样)190页。其中:北宋卷辞条约2450,钱图约4140,(清样)785页。南宋卷辞条约1770,钱图约2370,(清样)594页。辽西夏金卷 辞条约1010,钱图约1040,(清样)525页。全书含序言、正文、附录、后记 四部分。正文,以各级辞条组成。包括一至六级综述性和众多具体钱辞条。综述性辞条的辞目,以时期、朝代、年号、钱名命名;具体钱辞条的辞目,以钱名十折值十书体特征命名。一至三级综述性辞目称“货币”(因含货币史内容),四级以下和具体辞条的辞目称“钱币”(因基本属钱币学内容)。附录,其内容是正文辞条内容的重要补充,十项。包括待考品钱。辞目(条)排列一般按朝代、钱名、年号;币材按铜、铁、铅;钱文按元宝、通宝、重宝;折值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特征按钱币整体特征、钱名四字局部特征;读法按旋读、对读排列。各级综合辞条因是综述性,不附图;各种具体辞条都是以钱图为依据撰写的,都会图。本编所用钱币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新出土的,约有90%多。一般都有径、穿、厚、重数据。70%以上都有出土地址。本编辞条基本上反映了“五性两结合”(五性即:广泛性、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独立性;两结合即:币史结合、文图结合〈后二项主要是三级以上的综合辞条〉)的要求。在人民银行、钱币学会支持下,得到了有关省市区学会博物馆的协助,百多位专家、收藏者费神劳力操作成书。故此,本编实是集体力量众人劳动的结晶。
《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
本编主要收录自一九二六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各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革命根据地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建立和发展的,同样,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发行也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展开的。这就导致有相当数量的根据地货币发行数额小,制作较为粗糙,特别是一些纸币纸质低劣,以致较难留藏。再加上时局动荡,因而许多种根据地货币存留至今者非常稀少。本编编纂者克服了种种困难,下大力气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许多研究者和收藏者也慷慨奉献,使本编收录了若干新发现的纸币,成为迄今为止收录革命根据地货币资料最为丰富、赅备的书籍。这是本编最突出的特色。本编与《先秦编》《秦汉编》不同,收录的钱币实物多数是纸币,纸币不同于金属币,图案与颜色是其外部形态的重要特徵,为了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特徵,遵照《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会的要求,本编全部采用彩色印刷,这是本编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中国钱币大辞典》各编的编纂是分头进行的,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进度也参差不一。为了既保证质量又加快进度,我们决定打破时序,将本编提前出版,以飨读者。本编内容所限定的时间段,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人民民主革命、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历史阶段。本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从而更加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国钱币大辞典》是国家“八·五”社科重点项目。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钱币学会委托原河南省人民银行、河南省钱币学会牵头联系全国钱币专家学者、收藏家共同完成编纂工作。全书以时间为纵线,以各朝代为横纲,以辞书写法为基本书写方法。全书计划由《先秦编》、《秦汉编》《三国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宋辽西夏金编》、《元明编》、《清代钱币编》、《民国编》、《革命根据地货币编》、《泉人著述编》、《附录编》、《考古编》、十三编组成。
《中国钱币大辞典~泉人著述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考古资料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篇铜元篇》
本辞典编纂工作,前后历时5年。
正式全面展开编写工作是2007年1月至今。
主编:段洪刚 、 邹志谅
副主编:张瑞铮(已逝) 吴铁城
全书16开本精装,全彩色印刷。约420页,仅印1000册。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制钱卷》编纂工作会议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召开,河南省博物馆处处长陈伟、《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审白秦川、《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制钱卷》主编吴革胜、副主编汪洋及贾晖、佟昱、张伟、段洪刚、李维、赵后振、管月晖、李小俊等编纂人员参加了当天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