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骑兵

更新时间:2024-04-23 07:44

中国骑兵即指中国古代骑兵,是一种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兵种之一,该兵种的主要类型有:轻骑兵重骑兵

历史渊源

骑兵,顾名思义,因作战方式,分为轻重骑,按照兵书的记载,各又有详细的划分,且相互转化。

殷商废墟中就有一人一马和随身武器装备的骑士坑,还发掘了大量的殉葬马坑,可见,早在商代就有骑兵,还有专门管理相关的官职:多马卫等。

春秋时期,已有千骑的作战记录,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

地位

春秋时期,以有数千骑得作战记录,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

在春秋战国间,骑兵的使用次数慢慢增多,用于骑兵的战法兵书也层出,如六韬中对骑士作战和选拨骑士的要求。

后世历史中,骑兵的作用和战斗愈来愈显得重要。

阵型

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各种使用骑兵作战的兵书和实战阵型。

汉代已经相当注意阵型的使用,当时流行“八阵”,《文选》注里讲为:方阵、圆阵、牡阵、牝(pin,第三声)阵、冲阵、轮阵、浮沮阵和雁行阵。(121BC)李广的四千骑兵与匈奴的四万骑兵遭遇,就使圆阵用弓弩抵抗了两天,支持到救兵到来。李陵以步对骑的战斗中,所列阵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也是种防御阵型。而进攻阵型,则常是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便于包抄。

装备

汉代

汉代武备制造

汉代的武器生产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汉朝为保证军队有充足的武器供应,一方面设置管理武器制造业的专职官员,太仆属下的“考工令”,专门负责兵器生产。另一方面设立规模很大的“武库”。有考工令负责督造的各种武器,都送到武库来储藏,并从这里分配到有关单位。(武库每座库房长100~200米,墙厚达4~8米,兵器分类存放)武帝开始,冶铁业归政府经营,在全国各地设立四十几处铁官,不但推广了铁器的使用,也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西汉达到“百炼刚”水平。

汉代兵器

汉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装备部队的兵器,远射主要是弩和弓,格斗有戟、矛、刀、剑, 防具是铠甲和盾牌。还有种叫钩攘(为金属旁的)。弓箭,骑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汉军中普遍装备的是复合弓。另外,汉代的远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还要广泛,有手张弩(擘张)和脚踏弩(蹶张)之分,骑兵只能使用手张弩。和强弩被视为汉军最精良装备的还有长戟,汉代最主要的格斗长柄兵器,骑步都离不开它。而与长戟同样重要的,还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经是钢铁制品了。短柄兵器 是刀和剑,出土的钢剑中有的可长达124CM,刀是汉代开始兴起的,战国时期还未出现,汉初时铁剑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现后,就逐渐的把剑排挤出去了,成为广泛使用的兵器。

汉代防具

汉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铠甲和盾牌。盾牌有木制、皮制和铁制,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大约相当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攘,可攻可守。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 ,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宽4.4CM),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宽2.7~3.4CM,重10克),一般下缘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宽不到2.5CM,这种甲片的另一种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鱼鳞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汉代骑兵作战

汉军著名将领霍去病和卫青,这两位中国古代军事家将中国骑兵的作战威力发挥到了最大。在汉武帝刘彻的领导下,汉朝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精锐骑兵军团,由霍去病和卫青率领多次出击匈奴,先后进行三次骑兵大会战,均取得全胜!斩杀、俘虏、收降匈奴人超过30万。占匈奴人口的三之一,雄踞漠北百年的匈奴帝国全线崩溃,最后在东汉的持续打击下不得不得西迁。

漠北会战是汉军骑兵作战中规模最大的,卫青东路军遭遇匈奴单于,在劣势情况下反而取得大胜。而西路军霍去病一直追杀匈奴人到瀚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进军万里,无人可挡、匈奴畏之如天神。这也是中国军队向北进军的最北点。中华帝国的军威,此时进入全盛时代!

汉军骑兵作战的成功得益于文景之治积累的巨大财富和汉武帝马政的实施。而汉代的中国政府除了积累了大量钱粮足以支持骑兵作战的巨大消耗外,还储备了七十万匹战马。所以汉军可以轻而易举的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军团。汉代发达的冶炼业也为汉军提供了精良的兵器,据说汉军近战在与匈奴人近战的时候可以一敌五,在装备相等的情况下仍可以一敌三。

强大的国力支撑,天才的将领,气吞万里如虎的君主,加上强大的物质、装备支持,汉军骑兵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

魏晋南北朝

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时,正是以部曲私兵为军队核心的时代,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氏族门阀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结合在一起,豪强世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那些部曲既是依附农民,又是豪强世族的私人武装。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还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军队的组成、指挥和兵器装备的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甲骑具装的面貌出现。

唐代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重装骑兵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可分为四类:一是完整的马具,二是马甲--具装,三是骑兵铠甲,四是战斗兵器。当时的马具中,马鞍在东汉是制作就相当精致了,西晋时又有了马镫(不过西晋时马镫似乎只是用来踩蹬上马的,骑马时并不用),这样,控制马匹就相当容易了。而具装呢,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骑兵铠甲是西汉时那种无肩札甲发展过来的“两当甲”(腋下不连接,所谓“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扣联),到南北朝时,又常常加上护肩的“披膊”,与两当甲同时的还有另种较名贵的铠甲,那就是“明光甲”(这种甲的特点就是胸背处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最后是兵器,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使用的兵器,远射的还是弓和弩,格斗的是戟,矟(shuò)和大刀,骑兵们使用擘张弩,不过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斗武器,戟逐渐被矟所代替,再后来则是刀矟并用,注重劈砍了。尽管甲骑具装是当时军队的核心,但从数量上还是远少于一般步兵。

明代

明代骑兵所配火器,多为三眼铳或五眼铳,其战法近似欧洲龙骑兵,即乘马机动,静止射击,因为火枪无法在颠簸的马背上点放。当然,不排除经过长期训练后,骑兵能在跑动的马背上开火,但那样的话,训练成本就很高了。事实上根据记载,明朝的辽东铁骑已经具备了马上射击的能力,戚家军在北方的作战中也采取过类似的战法。

发展史

总述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

春秋时期,以有数千骑的作战记录,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

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我国古代夏商至秦汉的战车,特别是春秋之后,其用的鄂萦系驾法,西方社会直到公元8世纪才会使用,之前的西欧北非中东社会所用的系驾法压迫挽马呼吸,马匹速度和威力受到很大限制。故而,西欧社会在公元前的战车无论威力还是速度均不如东方战车。出自《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一书】。到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强力兵种在战争舞台作用越来越大。

战国时代(含秦代)

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胡人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赵国也因为有了多功能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长矛、铁戟、青铜或者炒钢剑,由于这时候都没有发明马镫,但作为严格训练的骑士,早在战国兵书六韬中就记载着骑士能跨越沟壑险阻二绝尘,可见这时候的骑兵并不是没有马镫就不能作战,从出土的墓葬和随身武器可知以及战国到汉代笔画可知,骑兵作战均有用到叉刺的长杆兵器。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两汉时代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汉匈作战胜负的重要力量。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佳话。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三国,晋,南北朝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

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以说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相对更容易,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甲骑具装防护力很好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的防护力很强,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部分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隋、唐、五代时代

这一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

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特别是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

这一时期,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以中型骑兵为主(马无甲人重甲)。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对抗帝国。

明清及以后时代

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很少有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存在,就不再多说了。

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名将戚继光设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轰击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

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只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人民解放军的骑兵部队最多的时候有十万人之多,只保留了两个营和几个连的兵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