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城遗址

更新时间:2023-11-08 15:36

中山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一带,是中国北方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中山国古都城灵寿城遗址所在地,占地面积46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周代(前8世纪—前3世纪),中山国三次立国,中山古城遗址两次为都。周昭王十三年(前1040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将一远房同宗以姬姓子爵封建于灵寿,建立中山国,灵寿故城(中山古城遗址)为都城。周安王骄二十二年(前380年),西周桓公(即中山桓公)驱逐魏国的统治,第三次建立中山国,故城(中山古城遗址)二次为都城。

周威烈王午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中山国子民由陕西向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中山古城遗址)迁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山古城遗址被村民耕作时发现,出土一块刻有文字的河光石。

1973年,三汲乡农民在中山古城遗址附近取土,挖出铁器、铜器和其他形状各样的文物。

1974年10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组成中山国考古队,正式对中山古城遗址开展调查和发掘工作。

1975年—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中山古城遗址一号墓、六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达19000余件。

1977年,中山古城遗址内出土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十五连盏铜灯。

2013年—2014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中山古城遗址张家庙台及其周边约300万平方米、军事驻防城190万平方米以及中山古城内手工业作坊区及其周边约400万平方米的遗址进行全面调查。

遗址特点

建筑布局

中山古城遗址呈矩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城东有连接松阳河与澽沱河的漕运河、白涧沟和漕运码头,城内旧存有八角井、养鱼池等遗迹,分布有北城东、南城东、东城南、西城南、城西五个村庄,主要由王陵区、都城区和军事驻防城三部分组成。

王陵区,位于中山古城遗址西边,内有中山王和王后(哀后)的墓,周围区域是贵族与平民墓地,都保存着原有的历史风貌,东堡城存西、北、东三面城垣和召王台,祭祀区位于平山县两河乡境内滹沱河与南甸河交汇处的一个土丘上。

都城区(主城区),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区大致分为北部宫殿区和南部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宫殿区的西侧有座“小黄山”,可以作为观望敌情、燃放烽火的制高点,也印证了“中山”的国名,中部和南部为手工业区。位于今访驾庄村的中山国都城城垛(俗名簸萁掌)是东、西城的分界线。

军事驻防城,城址城垣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存西、北两面城墙和东南、东北城角,北高南低,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从夯土城基看,西城墙最宽处40米,隔墙最窄处25米,夯土城墙是由土混合米汤,每6厘米一层打夯而成,城墙有10多米高。自城内赵王台至正定新城铺城直线上存五座烽火台。

文物遗存

综述

中山古城遗址出土有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十五连盏铜灯、错金银双翼神兽、银首男俑铜灯、铜制错金银猛虎食鹿的屏风插座、铜“山”字形器、兆域图铜板以及大量玉器、陶器。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中山古城遗址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简称方案,或方形几案,通高36.2厘米、边长47.5厘米,重18.65千克,由78个部件构成,整个案座需要24次铸接,48次焊接,138块泥模,13块泥芯完成;造型模拟动龙、凤、鹿三种动物的自然形态,与案座的实际功用有机结合。

十五连盏铜灯

中山古城遗址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高82.9厘米,由底座和七节灯架以榫卯组装而成,七节灯架从底部向上由粗变细,过渡均匀,七节榫卯各不相同,使得组装的时候能够快速准确。十五连盏铜灯的十五个灯盏分布均匀,无论是从侧面看,还是从顶部俯看,都没有重叠。在七个榫卯连接处,接缝均匀光滑,底座上刻有铭文两处24字。

研究价值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地方性国家,中山古城遗址对认知战国时代中国文明,研究古中山国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古城遗址基本保存了城防体系和建筑、手工业遗址、王陵等重要建置,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大型城址,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城市营建理念。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平山、灵寿及整个石家庄市的考古保护和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中山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中山古城遗址管理所建立,与中山古城遗址的王陵区相距数百米;设立“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区面积2142万平方米,范围包括主城区、灵寿东城区及祭祀区三个部分。建设控制区面积3709万平方米。

2000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平山县人民政府启动编制《中山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

2012年,平山县人民政府启动编制的《中山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

201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山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

2018年7月,中山古城遗址管理处向国家文物局呈报《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经专家评审会论证获批立项。同年,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规划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338万平方米,保护展示面积111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遗址博物馆建设、王陵区建设、城垣与护城河、西门阙与古道路、城内路遗址区、东堡城区、祭祀区、中山湖风景区、农业体验区等10个子项目。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古中山国

司马迁在《史记》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中山国文化与燕文化、赵文化,是河北省的三大古文化之一。周代(前8世纪—前3世纪),中山国三次立国,中山古城遗址两次为都。

周昭王十三年(前1040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将一远房同宗以子爵封建于灵寿,此即“姬姓子爵”中山国,初建灵寿故城作(中山古城遗址)为都城。

周敬王匄二十九年(前491年),中山国灭亡于晋国内乱,邻邦鲜虞同时灭亡。

周考王嵬元年(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为西周桓公。

周威烈王午十二年(前414年),周威烈王将原中山国与鲜虞的地盘分封与西周武公,是为中山武公,中山国二次立国,史称“武公初立”,都城顾(河北省定州市)。

周威烈王午二十年(前406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成为魏的属国。

周安王骄二十二年(前380年),西周桓公(后即中山桓公)驱逐了魏国的统治,三建中山国,再都故城(中山古城遗址),此即“天子建邦”。经过桓公、成公和礐的励精图治,中山国逐渐强大,多次击败赵国和燕国。

周显王扁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国参与赵、韩、魏、燕“五国相王

周赧王延元年(前314年),中山国与齐国共同平叛燕国子之之乱,趁机夺取燕国土地,达到鼎盛,拥有战车千辆,兵甲过万,成为七雄之外较为强盛的“千乘之国”,其疆域范围北至保定唐县一带,南至邢台北部,西至井陉盂县一带,东至衡水地区西部,石家庄市的大部地区都是古中山国的国土范围。

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归属赵国。

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共历时478年。中山古城遗址是中山国的最后一座都城,由中山国桓公所建,前后长达80多年。在三汲村的村北有一座土丘,是中山国的桓公墓,陵墓已经被开掘,出于保护的目的,已被回埋。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中山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一带。

交通

石家庄——中山东路——平安北大街——和平西路——西二环北路——S071西柏坡高速——平山连接线——柏坡西路——钢城路——066县道——中山古城遗址。

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24日,在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被纳入“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