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更新时间:2024-02-20 15:38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中山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27年8月,国立中山大学筹备成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1931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建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后又设社会学所;同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

1932年,岭南大学设立社会研究所。

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成立研究院,内设的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并招收研究生。

1937年,岭南大学社会研究所更名为西南社会调查所。

1939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划归法学院。

1948年,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更名为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同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建立人类学系。

1949年,国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被取消。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学校社会学系与广东高校其他社会学系合并成立新的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全国高校20个社会学系仅剩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

195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学校人类学系教师在历史学系开展人类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56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考古教研室。

1972年,学校正式招收考古专业学生。

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人类学硕士研究生。

1981年,学校复办人类学系与社会学系,考古专业并入人类学系;同年,学校人类学系获博士授予权,社会学系获硕士授予权。

1982年,学校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学校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

1985年,学校成立人口研究所;同年,学校获人口学硕士授予权,人类学系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

1986年,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与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人口学会共同主办《南方人口》学术期刊。

1987年,学校建立人类学博物馆。

1998年,学校人类学系在广东英德建立人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学校社会学系建立中法合作工业与技术社会学中心;同年,社会学系获批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并招收本科生。

2001年,学校社会学专业具有博士授予权并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学校人口研究所并入社会学系。

2002年,学校人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学校获批建立民俗学博士点,社会工作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6年,学校社会学系与人类学系合作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同年,学校获批民族学博士点授予权。

2007年,学校获批建立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学校社会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8年12月,学校人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联合组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009年,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获首批全国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同年,学院人类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嘉奖。

2017年,学院社会工作、民族学本科专业被撤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2个教学系,有3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类学系

本科专业: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

学科建设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民族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与认知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民族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

国家重点学科:人类学(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社会学(二级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社会学(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民族学(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0人,高级讲师1人;有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后)15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祖云李若建蔡禾周大鸣

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周大鸣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张和清郑君雷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蔡禾

北京青年英才:侯佳伟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周大鸣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刘文锁(校级)、梁玉成(校级)、杨小柳(校级)等

教学建设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考古学实验室、体质人类学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中大-林护社会工作实验室、灵长类与人类进化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

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人类学、社会工作

学院曾组织开展人工社会与计算社会科学讲习班、水下考古潜水训练班、“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两岸人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田野调查与海岛民族志”研究生暑期学校、“海与中国及周边社会”研究生暑期高级研讨班等培训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3个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注:以上内容来源)

研究成果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若干,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术资源

学院办有学术刊物《南方人口》,该期刊创办于1986年,属CSSCI来源期刊。

截至2019年3月,学院拥有建于1987年的人类学博物馆。

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共同筹备有城市社会研究前沿论坛,定期主办或承办全国灵长类学与人类学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饮食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南岭走廊论坛、“文化-认知与社会治理”国际学术会议会。

合作交流

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人类学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有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建有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县建立水书研究基地,还建有四川平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贵州荔波、三都水族文化研究基地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与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和中大-香港理大映秀社工站等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1个社会工作机构签约成为专业实习与科研基地;学院与广西龙州县共建有民族考古学教学科研基地,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建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建有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实习教学基地,与中山医学院共建有医学人文教研室,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建有医学人文科研教学基地;学院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合作开展暑期游学项目,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单位签有合作协议。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外圈由学院中英文名组成,内圈由蓝色与绿色的图案组成。

社团文化

学院有飞天创意工作小组等学生组织。

学院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月、“聚英学堂”系列讲座、“班师学堂”系列讲座、麦芒行动——蜀粤桂地区服务学习项目、博雅教育——蜀粤桂考察实践项目、口才与逻辑训练营、成长动力营、岭南文化行学术夏令营、“社人聚焦”社会调研大赛、“人文纵览”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师生午餐会、趣味运动会、迎新体育节、新生啦啦操比赛、篮球联谊赛、宿舍嘉年华等活动。

学院设有研究生刊物人类学系学刊以及人学系学生工作简报《马丁堂》。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