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小学

更新时间:2023-12-25 11:20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于1911年建校,原名为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后更名为中大附小,期间又几易校名,1979年,重新恢复校名中大附小。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良好的育人环境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为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建成与中山大学相匹配的个校而一如既往地奋发努力。

校训

校训:爱国 进取 勤奋 守纪

校风

校风:团结 开拓 尊师 爱友

校歌

红棉似火,绿草如茵,迎着晨风走进校园。

水珠飞溅,池水荡漾,伴着书声朗朗。

中山学府里我学步,老师教我打开知识宝库。

继承先辈的革命宏愿,挺胸昂首,中大附小迈大步。

简介

中大附小坐落在钟灵毓秀的中大校园内,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办学规模

学校环境优雅,教学设施、设备良好,校园占地面积为1023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8615平方米,分为教学区、图书馆、运动区及教师办公区。校园文化建设

师资力量

学校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办学兴校的根本,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全校有32个教学班、学生1480余人、教职员工75人,其中研究生及本科学历教师占教师人数的45%。高级教师占教师人数的68%,教师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年轻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办学宗旨

学习习惯学会合作

依托中大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教育渠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家进校帮教育。学校多次邀请中大以及社会名界的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专场报告,使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现代化技术素养等各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

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良好的育人环境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为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建成与中山大学相匹配的个校而一如既往地奋发努力。

发展沿革

◆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原名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而岭南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是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会员于1909年创办的蒙养学塾。蒙养学塾办理完善,学生有一百多人,教员十多人。

◆ 1914年,小学由原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转交岭南大学接办,至此,岭南大学拥有大、中、小学三部。

◆ 岭南大学仿照欧美一些学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在中小学生的管理中,小学和相当于高等小学的中学低年级编入童子军。童子军意在训练儿童之品性,培养其对户外游戏及户外生活的兴趣,养成严守纪律的作风。

◆ 岭南大学在创办至二十世纪初,经费除学费收入外,皆出自外国教会和海外华侨捐款。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小学收回岭南大学办理后,按《壬戍学制》改为六年,办学成绩显著,定为模范小学,供各校参观,并作为大学教育科学生实习之地。小学在行政管理上自成一个行政单位。幼稚园附属小学管理。

◆ 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至岭南大学校址(即现中山大学校址)—新港路135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与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原岭南附小由岭南小学、青年会小学、儿童工艺所三间小学在解放后合并而成)合并成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中大附小人事关系隶属中山大学人事处管辖。

◆ 1961年后参加海珠区教育部门所组织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文革期间,中大附小由海珠区教育局接管,并改名为七一小学(1968年9月—1969年底),后又该名为海珠区新港路小学(1970年8月—1979年8月),期间包揽了整个新港地段的适龄儿童,学生人数达1300多人,每个教学班人数达60多人。

◆ 1979年8月复办为中山大学附属小学,恢复了只招收中山大学教职工本校子女的原则。1988年以后,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根据中山大学有关规定,开始有条件地招收一些校外生。

◆ 2002年9月,学校根据中山大学布局调整,自筹经费,搬迁新校。

◆ 2003年中山大学根据《教育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和《广东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规范分离性意见》的精神,对中大附小的办学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形成了国有民办的办学管理机制。

2022年5月9日,中山大学附属小学转制为中山大学主办的公办小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