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4:48
下关江面建设码头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晋时期,老虎山一带建立的军用码头白石步。时至南宋,建在此处的龙湾渡是当时长江六渡之一。明朝,宝船公园至挹江门一带,就是当时的造船基地。
1910年,下关码头开始进行现代化轮渡运输,当时的清政府自民间筹资开设了连接南京下关与浦口的“关浦线”客运轮渡。
1913年,津浦铁路局成立轮埠事务所,接管轮渡,轮渡事业转入国营。
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根据他生前葬于南京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
1928年8月8日,码头竣工,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由于码头为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定名为“中山码头”。
1933年,南京铁路局改建中山码头,建造了百米长的趸船一艘、钢制栈桥3座,以及候船室;接着,又拓宽码头至挹江门的马路,修建大型停车场。
1936年3月15日,改建后的中山码头投入营运,附属候船室及公交车站启用。
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沦陷,中山码头成为日本海军码头,并改日本名“安宅栈桥”。
抗战胜利后,码头恢复原名。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在中山码头一带登陆,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解放南京。
南京解放后,中山码头历经多次扩建。
1958年,中山码头的火车轮渡运力达到每日100渡。
1967年1月3日,“文化大革命”武斗引发南京交通中断,中山码头轮渡停开。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轮渡的过江需求减少,中山码头的客流量迅速下降。
1992年,中山码头候船大厅重建。同年5月9日,中山码头新候船室启用。
中山码头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长江南岸),毗邻南京西站、南京港。
中山码头主体建筑呈现中间高,两端偏低的结构形态,两侧为二层,中间主楼为三层,外部总体的风格为民国风格,渡口位于外立面内侧。右侧的二层楼为轮渡售票处以及夜游售票口等,中间部分闲置。
截至2021年7月,开放时间为6:00-21:00(遇到恶劣天气会关闭)。
据2020年9月南京市轮渡公司官网信息显示,中山码头开行至浦口码头的宁浦航线,航线长度2.8千米。
截至2012年6月,宁浦航线轮渡航程约15分钟,单程票价2元,使用南京“金陵通”公交卡可享受1元票价优惠。
中山码头由南京市轮渡公司客运一分公司运营。
中山码头在历史上高峰期的日轮渡航班约150班次,能运十几万人过江。
截至2015年6月,中山码头一天的轮渡运客量不到万人。
截至2013年7月,途经中山码头公交线路包括南京公交10路、南京公交31路、南京公交34路、南京公交54路、南京公交150路、南京公交172路、南京公交302路、南京公交307路等线路。
中山码头候船大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江边路21号,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江边路21号建筑),为鼓楼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北上求学的朱自清正是和父亲一起从下关码头坐轮渡前往浦口火车站,才有了后来的散文名篇——《背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南京便是乘海军长江舰在此上岸。
百年驿站之繁华逝去的“外滩”——中山码头。(新华日报文体部 龚倩 评)
3公里外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前,中山码头是两岸客货运输的必经之地,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山码头就已经与浦口为终点的津浦铁路线、下关为终点的沪宁线,连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新华日报文体部 龚倩 评)
中山码头已成了慢生活的标签,除了单程10分钟的摆渡,它还运营着多条文化旅游线路,加上新筑的复古主楼,俨然成为新长江风景带的点睛之笔。(中国军网 朱子墨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