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更新时间:2024-10-15 08:55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5公里。主要由东、西绣岭组成,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

名称由来

骊山的名称,在古时曾称其阳为蓝田山,其阴为骊山,乃是一山之异称。在古代,骊山还有浮肺山、昭应山、会昌山(因唐时临潼昭应、会昌)、临潼山、丽山……等名称。又因此山美如锦绣,故又称“绣岭”。不过以骊山为最著。至于骊山之得名和骊字怎么写,众说纷纭,有谓女娲继兴于丽,商有丽国,因名“丽山”:有谓骊山苍翠葱郁,形如青色骊马,周之骊戎国在此山下,因名“骊山”:或为秦时设置郦邑,又称“郦山”;还有近年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文中有书为“郦”者。以后的史书名称多有互见。这或者古时各代有所专称,或者以后因同音而通用,不过到后世各代都相沿称为“骊山”。

位置境域

骊山为秦岭支脉,位于临潼区城区以南、蓝田县以北。东西绵延25公里(一说10公里,一说宽约13.7公里,一说东西绵亘四十余里),南北约7公里。由于山形似黑马,故名骊山(古时名丽山)。海拔1000~1302米,其最高峰仁宗庙,海拔1302米。因兀然突起于渭河平原,与渭河平原相对高差800米以上,仍显得高峻挺拔。

主要山峰

山峰

骊山主要山峰,以石瓮谷为界,东为东绣岭。在唐代,东绣岭主要有石瓮寺、红楼绿阁等建筑,旁临骊山瀑布,包纳了芝兰谷、玉蕊峰等观赏区。

西为西绣岭,西绣岭有三峰:第一峰上有周代遗址烽火台;第二峰上有王母殿,唐华清宫缭墙罗城南门即在该处;第三峰上有朝元阁,上有羯鼓楼,下有长生殿。华清宫的山上建筑,多在西绣岭上。

仁宗庙(人祖庙)(峰),即汉露台祠,在临潼城东20里仁宗乡土桥村西南6公里,为骊山最高峰,海拔1302米。。“汉文帝欲作露台,惜百金中人十家产而止。民感之,为立祠。”古称人祖庙,后传为仁宗庙。

支脉

金斧山,为骊山东麓支脉,距临潼区城12.5公里。相传其地石罅中有金斧,故名。

庆山,为骊山支脉,位于临潼区县的东南部。《新唐书·五行志》载:“垂拱二年十月已已,雍州新丰县露台乡,大风、雨、震、电后有山涌出,高20丈。”“武后以为休应,命曰庆山。”

新开山,位于骊山西南麓,距临潼区城7公里,上有灵泉、太白庙。因近代人新开种者,故谓之新开山。

石骆驼峰,位于骊山西绣岭西侧,山峰形如骆驼,故名。

走马岭,位于骊山东南13.5公里,地势平坦可乘马,故名。

地理环境

地质情况

在白垩时期,骊山与秦岭曾一脉相连,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所组成,又由于长期遭受强烈的剥蚀和夷平作用,使盆地内堆积了深厚的碎屑物。到燕山运动末期,本区因受强烈的断块升降影响,秦岭北侧断层与骊山北侧断层发生了承袭性运动,同时又产生了骊山东南和东北侧以及西北侧两组新的断层,使渭河地堑大幅度下陷,骊山凸起而形成地垒,从而骊山、秦岭开始分离,两山之间形成凹陷地带,且分化日益明显。

新生代时期,由于潼关至朝邑断块的隆升,渭河地堑形成了封闭性的山间盆地,加之当时气候湿热,山洪频繁,南北两山的洪流携带大量物质,堆积于盆地中,形成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代碎屑堆,促使骊山继续拗斜隆升,西北端翘起,东南面倾伏,剥蚀冲刷作用也相应加剧,故第三系断层在骊山周围向东、南、西方向呈扇状分布。

第四纪时期,由于秦岭山脉强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岭;骊山也相应继续隆起,使横岭遭受掀斜而倾伏;南北山区的水流汇集于盆地形成三门湖。到早更新世晚期,本区西至哑柏(周至县境内)的断层,与宝鸡深陷区断层相连,东至潼关—朝邑隆升的断层,与黄河盆地相邻,南边的断层直至秦岭,北面的断层延伸到北山山麓,造成三门湖面扩大,致使骊山大部被湖水淹没,只有翘起的西北端突出湖面,成为三门湖中的一个孤岛,使骊山周围地层含薄层湖相沉积,骊山丘陵区也堆积了同期异相的黄土(相当午城黄土),其底部为砂卵石层。这时黄土台塬由于被山谷中冲出的洪水所占据形成大面积洪积相地层。在中更新世早期,由于东部太华山脉再次继承性掀升,赤水河、湭河由东向西迁移、切割、堆积形成二级洪积扇裙。当时,一级洪积扇裙已脱离洪积水域,开始有黄土堆积(相当离石黄土下部),形成一级黄土台塬;同时,由于三门湖内继续产生湖相沉积,到中更新世中期,使三门湖湖水东移;此时,赤水河、湭河已完成了由面流到线流的发育过程,有了固定河道,这样二级洪积扇裙也脱离洪积水域,接受黄土堆积(相当离石黄土上部),形成二级黄土台塬。到了中更新世晚期,由于太华山脉的继续上升活动,零河、戏河中下游地区相对降低,但未摆脱暂时性洪流的控制,由于地面洪流继续向西迁移、切割和堆积,形成了三级洪积扇裙,上部有离石黄土堆积。到上更新世早期,三门湖水向东退缩,侵蚀基准向东移到赤水河湭河三级阶地的台面上,这样零河戏河也有了固定河道,一、二、三级黄土台塬基本形成,渭河河段也发展到西安以东地区,并堆积了三级阶地,阶地下部普遍沉积萨拉乌苏河湖相沉积,上部接受马兰黄土覆盖,到上更新世晚期,三门湖东部缺口全部打开,半封闭性的三门湖逐渐消失,渭河东流汇入黄河,侵蚀基准面移至黄河水面,渭河在赤水河以东开始切割、堆积一级阶地,赤水河以西开始发育二级阶地。在全新世时期,渭河及其支流全部形成,一些早期河流日益向中年期发展,河道两岸形成连续的一级阶地和高低河漫滩,山前沟口普遍发育洪积堆。总之,由于第四纪以来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在本区以强烈的间歇性断块上升为特征,使秦岭北部主脊相对上升,净增高度在2500米左右,使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累计最大深度已达7290米左右。

骊山断块低山区岩石骊山断块低山区,山势较陡,断层发育,基岩裸露,风化强烈,故岩层破碎,遇山洪暴发,泥石俱下,造成灾害;另外由于地壳中先形成的火成岩或沉积岩,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岩石矿物成份和结构也随之改变,形成变质岩,从而使原来岩石的化学成份也发生了变化,这与很多金属矿藏(如铁、金等)和非金属矿藏(如石棉、滑石等)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骊山脚下的华清池温泉水中,就含有钙、钠、锰、铝等多种矿物元素和有机物质。

骊山浅山丘陵区地层该区地层由太古代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及第三纪砾石组成基底、其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层。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该区与秦岭属同一褶皱带,由于秦岭山脉强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岭,骊山也连续拗斜隆起,横岭遭受掀斜而倾伏,使秦岭、骊山与渭河地堑进一步分化,故使该地层中堆积了深厚的碎屑物。

黄土台塬区地层该区地层下卧中更新统洪积风积物,主要为古土壤层、亚类粘土及中、粗砂层,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层,其厚度为160~200米,地层层次较紊乱。

根据岩性产状、地层交接关系和构造地貌的结构特征,临潼区地层结构可分六部分:

骊山断块低山区地层结构该区山体由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基底,震旦系组成盖层、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周围被新生代地层覆盖,断层发育,岩层破碎。

黄土塬梁区地层结构该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下伏洪积相砾石层,厚约100余米,不整合于老第三系白色砂岩之上。

多级黄土台塬区地层结构多级黄土台塬,在临潼区境内有三级,从下往上呈阶梯式分布。

一级黄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统上部的洪积层,岩性为砂层、亚沙土、亚粒土互层,厚约数米至10余米,上部覆盖黄土堆积。

二级黄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统洪积相地层,岩性为棕黄色含砾亚沙土,类中粗砂、中细砂和粘土互层,厚约数米至10余米,假整合于下更新统三门组地层之上,塬面大致呈东向西分布的侵蚀构造凹地。

三级黄土台塬,下伏下更新统洪积层,岩性为砂、砾石、砂层和粘土互层,粒径从南而北由粗变细,厚约150余米,不整合于新第三纪白色砂岩之上,现仅在沟口谷坡下部见有露头。

地貌特征

骊山地貌因地质构造运动不均衡上升呈北仰南俯。北侧断层发育明显,存在深大断裂,山地与平原界限分明;南侧缓慢降低,逐步过渡到骊东南丘陵地貌。在流水剥蚀作用下,由分水岭向周围放射状延伸,形成若干狭长的半浑圆状梁地,并呈波状倾斜。山间河流河谷深度切割,谷深往往达200~300米以上。河谷横剖面呈V形,谷坡陡峻,多在35°以上,河床纵剖面比降达3%~12%,多急流、瀑布、跌水。

骊山断块低山区地貌骊山是由南北两个背斜和中间一个向斜所构成的复背斜,先系太华山西端的一个山岭,后变成渭河地堑中次一级的地垒。山体海拔高度1千米左右,最高峰仁宗庙1302米。山坡遗存有三级古老剥蚀面(海拔分别为7百米、1千米和1.3千米),老君殿处于最低一级。

渭河南北黄土台塬区渭河南部黄土台塬区辖铁炉、纸李、斜口、韩峪、零口5个乡和马额镇;渭河北部黄土台塬(即红荆塬)区辖关山、康桥、新兴、振兴四个乡,全区土地面积128.61平方公里,占临潼区总面积的11.36%,主要土壤为垆土和黄土性土。由于该塬面长期遭受不同程度的流水侵蚀和切割,其中南部台塬被南山的8条河流切割为9块,北部台塬(红荆塬)被北山的石川河切割为东西两块,所以,南北两部台塬区的水土流失现象都比较严重。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骊山以东以南的蓝田县、临潼区境内,面积约7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41%。因受骊山新构造运动持续上升牵连,在骊山与秦岭山脉间出现大幅度隆起,复经流水切割侵蚀形成丘陵地貌。呈弧状伸展的灞河与戏河分水岭是骊东南丘陵的脊梁,海拔800~1100米。地层下部为始新统—上新统砂岩、砂砾岩、泥岩,上部被60~120米厚度第四纪黄土覆盖。

骊东南丘陵沟谷极为发育,沟谷密度4.6~5.3公里/平方公里,地形破碎,沟壑纵横,被沟谷切割成许多起伏的黄土梁。黄土梁一般宽100~300米,长3~7公里,梁间沟谷切割深度100~150米。上部黄土沟谷呈U型,坡度25°~30°;下部沟谷呈V型切入第三系地层,坡度30°~40°,局部地域甚至形成陡崖壁立地貌。

骊东南丘陵地形破碎,地表组成物质疏松,坡度较为和缓的梁面、梁坡多已辟为农田。但无论梁面或沟谷侵蚀均较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达2500~9400吨/平方公里,平均侵蚀模数5000吨/平方公里·年。

凤凰塬,即今斜口——韩峪南塬,位于临潼区城西南7.5公里。《唐书·地理志》载:“昭应县有清虚塬,即凤凰塬”。《雍胜略》载:“凤凰塬,骊山别麓也。”

铜人塬,位于斜口乡西南七里的窑村。因三国魏明帝将秦时所铸金人两个置于此地,故名。

铜人原,位于灞桥区洪庆以东,临潼区斜口以南,地当东去大道要冲,曹魏明帝欲将秦时所铸铜人中的两座运往洛阳,至此重不可致,只得弃留原下,故得名。系骊山山前高于灞河、渭河四级阶地的台塬。塬面海拔550~700米,以阶梯状向西北倾斜,坡度4°~10°,高出四级阶地50~200米。因受发源于骊山西侧诸多沟谷切割,塬面较为破碎,沟谷深切处起伏可达60~70米。塬面上沟状侵蚀、坡面侵蚀、沟谷边坡重力侵蚀均较显著,引水灌溉困难,在西安市境内各台塬中,属水土流失较严重而又干旱缺水的地区。

种金塬,位于骊山东33公里,即大、小金山。

新丰塬,一名青塬、一名光明塬。西自阴盘坡东至湭河,蜿蜒30余里。又以戏水西塬为新丰塬,东为零塬。

荆塬,又名北塬。位于临潼城区北45公里,即荆山尽处。自三原县逶迤而东,经富平、临潼二县之交,至阎良为石川河冲断,故一名断塬。

普陀塬,位于临潼城区北10公里,又名奉政塬,乃咸阳塬之尾。

山间有13条沟谷,长1公里以上者有牡丹沟、老虎沟、风王沟、大水沟等。芷阳沟,亦名芷张沟,在临潼区西南5里。

艾叶沟,在骊山南。

牡丹沟,亦名牡丹坡,位于骊山西绣岭西侧。

鹦鹉谷,位于临潼城区西南10公里,亦名韩峪沟。《唐书·地理志》载:“昭应县有幽栖谷,即鹦鹉谷。”即韦嗣立别庐处。

风王谷,位于临潼城区东南2.5公里处,石瓮寺右侧。

碨子谷,位于临潼城区西南3.5公里处。

坑儒谷,位于临潼城区西南10公里处,今洪庆堡有坑儒谷,为秦始皇坑儒处。唐明皇改为旌儒乡,建旌儒庙。贾至立旌儒碑并撰碑文,由颜真卿书。

鸿门坂,位于临潼城区东北7.5公里的新丰南原。西楚霸王项羽曾军宴汉高祖刘邦于此。《水经注》载:“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渭之鸿门。”

水文特征

骊山丘陵是临潼区主要的降水高产流区,位于临潼城区南部,高程在550米以上,面积201.9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62.07毫米,降水总量为13368.52万立方米。

地表水水质。由于骊山丘陵区无污染源,所以,地表水水质优良,各种指标符合地面水的标准或饮用水的标准。根据1983年3月在戏河水库、韩峪水库、芷阳水库、龙河水库及渭河、石川河、清水河、三里河等河取样化验的数据,也证明戏河、龙河、韩峪河、三里河、石川河水质达到生活饮水标准,渭河、清水河水质达到地面水标准。

水系分布

骊山地处渭河干流与灞河之间,北麓发源的河流皆入渭河干流,南麓发源的河流(蓝田县境),入灞河。

戏河,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仁宗村,流经仁宗、东岳、穆寨、土桥、代王、纸李、零口、新丰、何寨等9个乡镇,在新丰镇胡家窑村入渭河,主河道长32.2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含蓝田县0.62平方公里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797万立方米,常流量0.1秒立方米,流域形状系数0.28,河床比降为山区43.38‰,垣区13.64‰,平原区5.93‰。因外区流域面积很小,故属境内河流。

沙河,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北陈村,流经仁宗、晏寨、新丰等3个乡镇,在新丰镇三育村入渭河,主河道长12.7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71万立方米,常流量0.008秒立方米,流域形状系数0.37,河床比降为山区156.86‰,塬区24.47‰,平原区10.37‰,属境内河流。

五里河,发源于仁宗乡张坪村,流经骊山镇,在行者乡蔺家村入渭河。主河道长9.0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3.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3万立方米,是季节性河流。流域形状系数0.68,河床比降为塬区23.28%,平原区12.72‰,属境内河流。

临河,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仁宗庙西侧,流经仁宗乡,过临潼区城北行者乡船王村入渭河,县城西有潼河,为临河支流,发源于骊山镇峰王沟,在临潼区城北汇入临河。临河主河道长15.51公里,控制河流面积19.1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93万立方米,常流量0.015秒立方米。流域形状系数0.81,河床比降为山区147.37‰,塬区22.83‰,平原区7‰,属境内河流。

三里河,发源于骊山仁宗乡张河沟,流经仁宗、斜口、行者、西泉等四个乡,在西泉乡王庄村入渭河。主河道长17.08公里,控制河流面积29.9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8万立方米,常流量0.037秒立方米,流域形状系数0.57,河床比降为山区76.67‰,塬区27.17‰,平原区9.93‰,属境内河流。

红河,旧志称横河,有南北两源。南源水浊,源于骊山南麓的羊茂山,流经红土坡,水色变红,故名红河。红河西南流10公里至鹿家嘴村西南,与北源相汇。北源出骊山南麓,灞桥区的崇家沟村旁,西北流5公里汇十旗河,至上韩家入蓝田界,再南流5公里至鹿家嘴与南源相汇。南流约5公里注入灞河。

骊山温泉,位于临潼区城南门外华清池内,从骊山北麓东西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天然流出。水质无色透明,稍具硫化氢味,水温41.7~44.1℃,库尔洛夫水化学表示式为:属SO4—HCO3—Na—Ca型水,总硬度44德国度。共有9处泉眼,总流量31.57升/秒。

气候特征

骊山位于东亚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气候的特点,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暖和,多风,干燥,回暖早,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多雨兼伏旱;秋季温暖,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雨雪少。

土壤分布

骊山断块低山丘陵区本区辖仁宗、土桥、穆寨、东岳、小金、韩峪6个乡和骊山镇,土地面积170.2平方公里,占临潼区总面积的15.02%,主要土壤为褐土性土、红土和石灰性紫色土。

垂直地带性上,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成土母质除黄土外,包括古红土、紫砂岩、页岩、花岗片麻岩风化碎屑等,分布褐土、红粘土、紫色土、黄绵土等多种土壤。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的半干的旱季风气候条件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伴生草灌植被形成的一种土壤,也是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自然褐土,面积137426.13亩,占临潼区总土地面积8.09%,主要分布在骊山山区,有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2个亚类。

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小金乡偏南,地势较高,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山坡土,面积7243.49亩,占褐土总面积的5.3%,水分条件好,淋溶强烈,土层深厚,全剖面呈褐色,无石灰反应,质地重,孔隙小,粘化现象明显,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口紧,比阻大,土凉性硬,适耕期短,通透性差,临潼区只有耕种黄土质淋溶褐土1个土属和胶泥土1个土种。

褐土性土,主要分布在小金、穆寨、东岳、土桥、仁宗、韩峪等山区乡境内,面积130182.64亩,占褐土总面积94.7%,临潼区有黄土质褐土性土45066.03亩,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23909.08亩,石灰岩砾质褐土性土14099.9亩;非石灰岩砾质褐土性土47107.63亩4个土属。

植被状况

分布于骊山及秦岭山地海拔780~2800米之间,主要包括栓皮栎群系、锐齿栎群系、辽东栎群系、红桦群系和牛皮栎群系。

栓皮栎群系,分布于海拔780~1300米之间,郁闭度0.6~0.8。林地土壤多为褐土,土层深厚。常为栓皮栎纯林,间有伴生树种侧柏、刺柏、山杏、槲树等。林下常见灌木有黄栌、孩儿拳头、短柄胡枝子、卫矛、胡颓子、绣球绣线菊、野蔷薇。林内草本植物有披针苔、野青茅、牛尾蒿、牡蒿、梓木草、唐松草、北苍术、委陵菜等。

锐齿栎群系,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1200~1900米之间,郁闭度0.7~0.85。林地土壤多属褐土。常为锐齿栎纯林,间有伴生树种青柞槭、四照花、千金榆。林下常见灌木有白檀、富氏绣线菊、卫矛、钓樟、桦叶荚蒾、米面翁、青荚叶、黄栌、胡枝子、绣线菊等。林下草本植物有苔草、野青茅、铃兰、兔儿伞、土三七、蒲公英、华北楼斗菜、毛莨、短柄淫羊藿、鸡腿堇菜、唐松草等。

辽东栎群系,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1900~2300米之间,郁闭度0.8~0.9。林地土壤多属棕壤,土层较薄。优势树种辽东栎,伴生树种多为山杨、千金榆、刺榛。林下常见灌木有照山白、桦桔竹、大叶华北绣线菊、箭竹、米面翁、蜀五加蒾、紫花卫矛。林内草本植物有短柄淫羊藿、索骨丹、落新妇、马蹄香、藜芦、重楼、兔儿伞、水杨梅、苔草、早熟禾、大油芒等。

红桦群系,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2300~2600米之间,郁闭度0.6~0.7。林地土壤为暗棕壤,土层较薄。常为红桦纯林,间有伴生树种牛皮栎和巴山冷杉。林下常见灌木有箭竹、峨眉蔷薇、桦桔竹、桦叶荚蒾、陕甘花椒、太白杜鹃、扫帚菊、秦岭蔷薇、榛、绣线菊。林内草本植物有大花糙苏、大叶碎米荠、索骨丹、黄水枝、阿尔泰银莲花、苔草、川赤芍、藜芦及各种蕨类植物。

牛皮栎群系,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2500~2800米之间。植被郁闭度0.5~0.75,林地土壤暗棕壤,土层较薄,间有地表基岩裸露。多为牛皮栎纯林,在过渡地带与红桦、巴山冷杉混生。林下常见灌木有金背杜鹃、川滇绣线菊、扫帚菊、峨眉蔷薇、太白杜鹃、凹叶瑞香、华西银蜡梅、刚毛忍冬、陇塞忍冬、冰川茶藨子、六道木。林内草本植物有林下大戟、二色堇菜、山酢酱草、大叶碎米荠、裸茎碎米荠、独叶草、鸡腿堇菜、苔草、升麻等。

侧柏群系分布于骊山与秦岭山地海拔780~1100米地带,多在地势陡峻,土质瘠薄,甚至基岩裸露的坡面沟壑。植被郁闭度0.35~0.6,除优势树种侧柏外,伴生树种有栓皮栎。林间常见灌木有胡枝子、孩儿拳头、悬钩子、吉氏迎春、陕西荚蒾、酸枣。林内草本植物有披叶苔、青蒿、牡蒿、画眉草、龙芽草、大油芒、野燕麦、牛尾蒿等。

除高山灌丛植被外,在秦岭低山区与骊东南丘陵局部地区还有低山丘陵灌丛植被分布,多属落叶阔叶林植被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植被内常见的灌木优势种有胡枝子、野蔷薇、绣线菊、毛黄栌、连翘、茅莓、芫花、盐肤木、酸枣。草本植物有披针苔、狗牙根、野青茅、委陵菜、龙牙草、紫花地丁及蒿类。

资源状况

矿藏资源

锰铁矿矿点,主要位于骊山西麓韩峪乡龚吕村,矿化带西自山赵村,东至老虎沟峁,分布在长4百米,宽1千米的地区,以褐铁矿、硬锰矿、针铁矿、锰铁方解石为主,方解石软锰矿次之,还有少量的石英石、石髓、小水晶石等矿。

长石矿矿点,主要位于骊山西麓韩峪乡碾子沟及骊山东、北麓仁宗乡马湾村辖区,

石英脉矿,是制造玻璃的原料之一。主要分布在新开山“代顶庙”一带,除个别矿段有少量锰质污染以外,多数矿段的石英脉比较纯净,但产状不一,矿段厚度一般较大,以1米以上的矿段居多,最厚者达3~5米,可以露天开采。

冰洲石矿,主要分布在新开山冷水沟下游一带,经过勘探,发现已形成宽4~20厘米、长100厘米以上的矿脉,成晶形完好,但透明度较差,故称之为乳白色方解石,只有少量矿脉中心部分无色透明,是对光具有双折射特点的冰洲石。白云母矿和高岭土矿,主要分布在新开山后山之中,贮量都很少。

石墨,产地3处,包括大型矿床1个,矿点2个。骊山石墨矿位于临潼、蓝田县与灞桥区交界处,属区域变质型鳞片状石墨矿床,矿石分石墨片麻岩、石墨片岩两种类型,固定碳平均含量5.11%~6.95%,矿床规模大且品位稳定,适于露天开采,地质储量6927.3万吨。但因石墨呈细鳞片状,磨选回收工艺尚未解决。暂时还未开采。户县涝峪河石赭沟与长安县大峪口五里庙矿点规模较小,属晶质石墨,品位较高,固定碳含量66.5%~80%,储量约8万吨。

地热资源

骊山北麓东西长达20公里、南北宽为1公里的山前地带(西起韩峪,东经芷阳湖、华清池至新丰镇),是一片比较理想的地热田。这一地热田蕴藏有富水性好、埋藏浅、医疗价值较高的中温(40~60℃)热矿水,地热梯度4~5℃/100米。经过化验,按照贮水特征和水质性质,该地区的热矿水可分为两种:一是贮存于结晶岩类构造裂隙中的热矿水;二是贮存于沉积岩孔隙中的热矿水。他们的贮存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如下:

该类型热矿水分布于西自铁道部临潼疗养院,东至陈家窑的紧靠山前地带,长约12公里,含水岩石为太古界片麻岩和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热矿水集中分布在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的两组断裂带中。该组断裂带裂隙发育,裂隙张开性和延伸性好,也是结晶岩类裂隙热水贮存的主要空间,其热矿水呈脉状分布。华清池温泉就是该类型热矿水的典型代表。根据动态观测资料,华清池温泉出露温泉水温42.5℃,水温年变幅小于0.6℃,水化学类型为中性氯化物硫酸钠型水,具有医疗价值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如二氧化硅为44毫克/升,氟离子为7.0毫克/升,氡气为63.5埃曼,均达到医疗用水标准,故又称为硅水,氟水和放射性氡水。417医院热矿水开采井,单井涌水量达50吨/小时。

该类型热矿水主要分布于铁道部临潼疗养院以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黄土丘陵前缘洪积扇地带,含水岩石为第三纪砂石、砂砾岩,其结构疏松、孔隙较发育。砂砾岩颗粒间的孔隙是热矿水贮存的空间,热矿水分布比较均匀且呈面状分布。空军疗养院、陆军疗养院热水井的热水是该类型热矿水的代表。空军疗养院热水井位于华清池热矿泉北西60°方向约1.3公里处,成井深度350~732米,井口地面高程455米,成井段海拔高程为105米至黄海面以下277米。陆军疗养院热水井位于华清池热矿泉北西70°方向约1.5公里处,成井深度578~870米;井口地面高程约460米,成井段海拔高程为黄海面以下118~410米。又据长庆油田指挥部施工成井资料,该类地下热矿水水位埋深9.8米(地下热矿水水面海拔高程约362米),水位降深9米,单井出水量为41吨/小时,井口热水温度43~44℃,具有医疗价值的矿物质含量明显较华清池热矿泉低:二氧化硅为24~26毫克/升,氟为3.4~3.9毫克/升,氡含量为6.6~8.4埃曼。按照医疗用水标准,仍可称为硅水、氟水和弱放射性氡水。水化学类型属弱碱性、重碳酸、氯化物、硫酸钠型水。

林木资源

林种资源,据1982年农业区划办公室普查,临潼区林业宜林用地97895亩,森林覆盖率3.6%。四旁植树8105043株,覆盖面积64217亩,覆盖率3.8%,临潼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4%,低于全国水平。按用途分,有5个林种。其中用材林40403亩,占65.3%;防护林3810亩,占6.2%;经济林16653亩,占26.9%;竹林79亩,占0.1%;风景林950亩,占1.5%。用材林、风景林、竹林主要分布在骊山丘陵地区,防护林主要分布在渭河沿岸,南塬西部和石川河北部以经济林为主。按起源分,天然林15093亩,占24.4%;人工林46802亩,占75.6%。按龄组分,几乎全是幼龄、中龄,成龄林仅占1%。按林权分,风景林和铁路沿线林木属国有;大干渠和省、地公路旁林木属国、社合有;其余为集体和个人所有。

树种资源,临潼区的树种共有42个科,55个属,88个种,168个品种。其中用材、防护、风景及四旁用材林有36个科,44个属,71个种。如侧柏、刺槐、油松、华山松、杨树、柳树、泡桐、中槐、榆树、苦楝、椿树、楸树、法桐、青竹、紫穗槐、白蜡、桦木、银杏、合欢、女贞、桂花等。经济林有16个科,29个属,46个种。如核桃、柿子、君迁子、毛栗、板栗、红枣、酸枣、黄连木、杜仲、漆树、桑树、拐枣、椋子木、柽柳、沙果、苹果、石榴、杏、梨、桃、樱桃、葡萄等。树种资源中,落叶乔木占8%以上,大部分分布在骊山丘陵和风景区一带。平原地区种树比较单纯,基本上是杨、柳、桐、椿等。

野生植物资源,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仅山区就有80余种,其中牧草、野草类主要有蒿类、黄背菅、狗尾草、野棉花、浆水罐、金银花、野葡萄、地丁等。中草药主要有黄芪、苍术,首乌、柴胡、十字花、苦参、丹参、百合、地榆、党参、细辛等20多种。这些众多的草本植物资源在水土保持、提供饲草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方面,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49年临潼区整片林只有19100亩,其中分布于骊山丘陵地区的侧柏、栎类天然林8200亩,南塬和石川河滩地的石榴、柿子、沙果及红枣林等10900亩。四旁零星树木约有290万株。林木覆盖率临潼区仅2.6%。解放30多年来,林业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2年同1949年相比,整片林净增42800亩,平均年增长7%,“四旁”树净增5215万株,平均年增长5.6%。林木覆盖率净增48%。尤其是骊山丘陵地区的刺槐、油松用材林,渭河沿岸的杨柳、刺槐防护林,完全是人工营造,从无到有,在保持水土、固堤防浪、调节气候以及提供用材方面等均起了明显的作用。平原地区逐步从零星栽树发展到农田林网、农桐间作阶段。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引进了大冠杨、15号杨、兰考桐、水杉、雪松、猕猴桃等外来品种,这些树种都不同程度地在防护、美化方面表现出了优势。从1949年~1980年,林业总产值从88.9万元增加到173.8万元,净增了95%。其中,1990年代末,临潼区骊山风景林有0.09万亩。

草地资源

山地草丛类草地·分布在骊东南丘陵及秦岭山地海拔1000米以下,坡度15°~30°的丘陵和低山区。因森林植被连遭破坏和反复农垦,形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兼有少数乔灌木的群落结构。所在位置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草丛由一年生或多年生禾草和杂草组成,主要种类有芒草、白茅、苔草和蒿等。可利用面积7.83万亩,占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4.13%,载畜量13447羊单位。

旅游资源

骊山下有温泉,风景秀美,是我国自古有名的游览胜地,远在古代就已享有盛名。正所谓“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

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但它并未与秦岭相连,而是在它的南面灞河河谷处断裂,与秦岭隔河相望,形成一个突出的孤山,它位居于临潼城南,距西安市25公里。地形南翘北俯,略为矩形。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面积约70平方公里,海拔1256米,最高峰人祖庙达1302米,它好象被切开了的四方形豆腐块一样摆在了灞河与渭河之间,耸立在渭河平原上。骊山的形成,有其特异之处,当古老的地壳在几次造山运动中,整个渭河地堑(包括灞河)都在下降,唯独骊山在渭河与灞河之间升起,形成地垒。这就使骊山四周出现断层构造,而且断层面倾角较大,约50至80度(尤其是北麓)。所以断层岩壁立如削,成为山地与平原和黄土丘陵的分界线。断层岩面上,往往保存着断层错动的构造特征,形成奇丽的景观。这种升降断裂运动,还使骊山景区出现了骊山低山区、渭河四级阶地、冲积扇、山前洪积扇、渭河三级阶地等多种地貌。各种地貌,各自具有着不同的风景特色。

骊山的断层,错综复杂,在北麓,由华清池向上攀登,经过陡峻的断层岩,便是老君殿和老母殿的几个平台,举目南望烽火台,又是一级断层陡岩。其西部阶梯状地形,也是由几个断层组成。在这一带断层形成了几个组合。一组是骊山北麓向西断层,一组是通过烽火台至石瓮谷东北向断层。由于断层错落,因而沟壑遍布,发育形成一道道大小河流。景区内就有韩峪河、芷阳沟、三里河、潼河、临河、风王沟、牡丹沟、老虎沟、石瓮谷、坡底沟、黑嘴沟、龙水沟、沙河、玉川河、新丰河、戏河……等等。这些河谷,虽然平时流量不大,但雨季流量却相当可观,它滋润着骊山的山石、草木,使景区更为秀美,有的还在岩谷形成瀑布,更显出一番迷人景色。在骊山西翼北麓纵横交错的断裂带构造裂隙深处,孕育着一脉地下热水。这地下热水沿着断层交叉的裂隙,上涌流出地面,这就是驰名的骊山温泉。“一脉温汤流日夜”,自古至今,吸引着四方无数的游客。

除了自然山水的灵秀优美之外,葱郁多姿的树木花草更使骊山生气盎然。骊山植物资源丰富,集中林地有2600多亩,疏林地、灌木林地2000亩,而且品类众多,加上人工培植的花木,更是丰富多彩。众多的树木花草品种,依山势而分布。西绣岭天然侧柏成林,四季长青。老君殿以下生长着槐、榆、皂角、华山松等,各展风姿。刺槐在东西绣岭分布较广,初春时节在嫩绿丛中,一片一片雪白的槐花掩映其中。香气扑鼻,煞是好看。老母殿以下混生着圆柏、刺柏、杜松、雪松、椿树、椋子木、五角枫、核桃等二十多种树种,高低参差,郁郁葱葱。在接近农田处,又生长着石榴、柿子桃、杏等果树,既有观赏之美,亦有经济实惠。木槿、黄杨、忍冬、迎春、柽柳、连翘、竹子等灌木花卉树种,各分布在风景点及路旁,给游人增添雅趣。除此之外,人工培育的奇花异木如金银木、合欢、紫荆以及牡丹、桂花、紫微、海棠、樱桃、丁香、杜仲、珍珠梅、黄刺梅、鸳鸯藤等,更是争奇斗艳,点缀着各个景点。正是这参差错落变幻多端的自然风貌,组成了万千秀美的景色,而人们又根据各个景色特点赋予以种种雅称,更为引人入胜。

骊山下的温泉,远在周、秦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它来除污治病。北齐刘逖在《浴温汤泉》诗中有“骊岫犹怀土,新丰尚有家。神井堪消疹,温泉足荡邪”的诗句。北魏元苌的《温泉颂》中说:“盖温泉者,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千域万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而来宾,疗苦于斯水”。可见自古以来,用骊山温泉除污疗疾已远近闻名(经考古已发现周、秦“骊山汤”遗迹)。唐时的温泉宫(华清宫)已是人人皆知。华清池依温泉而建,更是久负盛名。解放后对华清池大加扩建,广大人民群众来此沐浴游览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个个疗养院相继建立,又扩大了温泉资源的利用。

骊山晚照,“骊山晚照光明显”,这是流传已久的关中八景诗中的一句。它说明在关中诸景中,“骊山晚照”是特有的一景。骊山西翼至第三峰(老君殿)的断层北麓处,为一转折,然后向西南成阶梯状延伸渐成缓坡。每当夕阳西下,太阳光正照在这一面向西北的山坡上形成鲜明的反照。一时之间,楼殿亭台,崖壁幽谷,苍松翠柏,折射着太阳的金光,各呈异彩,景色万千,使人陶醉,使人迷恋,清人杨鼎明曾写诗赞道:“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然而骊山晚照的景色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刻和太阳光照的不同强度与不同角度、天空云彩的不同条件以及游览者所处的不同位置,都会出现不同的景象。甚至欣赏这一景色时人们的不同情趣,也会使此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正因此,人们对骊山晚照究竟是怎么一种情景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持其一说以为定论。夏日午后,骤雨初霁,山上石润木荣,清翠欲滴,空中浮云欲收,水气空蒙,夕阳突现,彩虹经天。其斜射之阳光经山上景物的反射,顿时异彩纷呈。若你站在山北偏西稍远向骊山望去,会有一种极为明丽清新、沁人心脾的美感。秋日,山上红叶黄叶与松柏掩映。当夕阳西下之时,一派红霞返照,把山照得通红。此时你如置身于老君殿、老母殿一带的悬崖上,西望火红的晚霞,近观崖壁、层树、楼阁、殿宇,无不染上橘红的异彩,甚至连你本身也为红霞所渲染,真是美不胜收。元代诗人刁白《渭水》诗“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明代诗人刘储秀《骊山晚照》诗:“由来骊山多奇峰,一望岚光翠且重,复此斜阳相掩映,红云万朵照芙蓉。”他们大概写的就是这种情景,如果你有幸能碰上这种情景时,在骊山半腰的“晚照亭”上,当能深深领略此景之美。清人朱集义《骊山晚照》诗:“幽王遗恨没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峰火自西来。”由于这诗是专写关中八景组诗中的一首,同时还配上了画,且刻之于石,影响颇广。因此一些人以此为准,认为骊山晚照,就必须是夕阳红霞返照的景色,其实这首诗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怀古抒情诗。作为他在此特定情景条件下的感受,不失为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