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9 16:30
乔允升(1553—1631),字吉甫,号鹤皋,孟津人,明代大臣。
乔允升,孟津人,原籍洛阳,明嘉靖年间生于一个耕读之家,其天资聪颖,经名师点拨,又加自己的勤奋苦读,于万历十年(1582年)考中举人,又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高中进士。初为山西闻喜县令,“长才雅量,有政声,因钱粮合户催征,奸民借端舞弊,乃设门簿,至今便之,祀畏垒祠”(清乾隆《闻喜县志》)。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有循迹调任政务纷纭的太谷县,“以除强暴,翼良善为务”。任内“修学宫,均赋役,实仓储,严保甲,禁淫汰,惩奸蠹,抑豪强”。“清风惠政,不愧循良,民立祠祀之”(清乾隆《太谷县志》)。乔允升担任太谷县令五年,深得民众爱戴,太谷人民为其立祠祭祀。时任户部尚书的褚鈇曾为其撰写德政碑。后以治行高等被征召授官为江西道御史,先后奉命“巡按宣、大,兼理学政”,“巡按山西,带管盐法”,“题差三辅,管理京畿”。”砥躬益严,执法甚峻,人谓其袖满清风,门无苞苴也“(嘉庆《孟津县志》)。时,郑妃有宠,光庙(明光宗)储位动摇,允升侃侃大言,有皇太子讲学皇长孙出阁(拜师读书)等,廷议迁顺天府丞,后又升为府尹。为东林党人。万历晚期,齐、楚、浙三党利用京察尽斥东林,乔允升被迫称病辞官,还归原籍孟津。
回乡赋闲期间,乔在西烟寺办学。家庭贫困的“神笔”王铎于此时拜师于他,受到他的教导和资助,王铎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官至礼部尚书,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画家。期间,还率众出资修筑了黄河永赖堤,保了河岸百姓及原陵(东汉光武帝刘秀陵墓)的安全,为民所称颂。
天启初,起用,以太常卿擢刑部侍郎。天启三年(1623年)晋刑部尚书。东林党人利用京察向齐、楚、浙三党反攻。天启四年(1624年)齐、楚、浙三党与把握朝权的大宦官魏忠贤联手,罢免了吏部尚书赵南星。朝臣推举乔允升接替赵的职务,魏忠贤把乔当做赵南星的同党,一并把举荐乔的人逐出朝阁,乔欲称病还乡。不久,给事中薛国观参劾乔允升是邪党主谋,诏其落职闲住。二次回乡,年已七旬。(值客魏窃权,端方气短,疏奏留中不出,以病乞骸骨,凡疏七,上始赐驰驿归)
崇祯初,再度起用,被委任为刑部尚书资政大夫,并诰赠其祖、父为刑部尚书,皇封三代女眷皆为诰命夫人。皇恩浩荡,乔推辞不过,以75岁高龄和多病之躯,于年关时节赴京上任。时讼狱益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挠,多所平反。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倒台,但其余党,所谓“五虎”、“五彪”仍身居要职,朝廷大员畏惧推辞,乔说:“此国事也,何避”。崇祯皇帝即命其审理魏党案。乔允升据实审理,按七等定罪,毫无假借,人心为之大快。
崇祯二年(1629)冬十月,后金皇太极率十几万精兵从喜峰口攻入关内,逼近京城,以在押囚犯刘仲金为首的狱囚一百七十人乘机打坏刑具,越狱逃跑,最后被抓获。皇帝震怒,五虎五彪之徒排挤下,诏令逮捕刑部尚书乔允升,准备问死罪,后经都御史易应昌等朝臣力救又因年老多病被免除死刑,遣戍边卫,出都门,病发,卒于途,享年78岁。其后人把他葬在距孟津城西南五里的邙山上,原有碑(上书“刑部尚书鹤皋乔公墓“)、石桌等,现只有大冢一座。每年拜扫于二月初一、七月十五两期。
同样,出于“心系人民”的为官理念,他也曾利用其影响力,为家乡百姓办了两件好事:
一、奏报朝廷,为河南的乡举贡士扩大五个名额。批准以后。“道口沸腾,喜溢八豫。
二,呈文道、院,要求免除孟津每年的三千夫差。为邑人所德,令专祠西郊春秋俎豆云。
乔允升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山西闻喜县令。他兴利除弊,减负轻刑,储才恤孤。“长才雅量,有政声,因钱粮合户催征,奸民借端舞弊,乃设门簿,至今便之,祀畏垒祠。”他上任两年,就因政绩卓著,被调往“政务纷纭”的太谷任县令。任上,他以“除强暴、翼良善”为务,“修学宫,均赋役,实仓储,严保甲,禁淫汰,惩奸蠹,抑豪强”,“清风惠政,不愧循良,民立祠祀之”。他治理太谷5年,深受民众爱戴,百姓捐资为其建生祠。
这是为乔允升一建生祠,在山西太谷。
接着,乔允升擢升山西道御史,先后奉命“巡按宣、大,兼理学政”“巡按山西,带管盐法”“题差三辅,管理京畿”。其间,他“砥躬益严,执法甚峻,人谓其袖满清风,门无苞苴也”,贪官污吏、偷税漏赋的藩府都受到惩处。在任顺天府丞、府尹期间,他每年都拿出俸银千余两资助贫困学生,三冬施粥于饥民。他还亲自为在校学生撰写《拟学小记孝悌旁训》的训导文章。
在天启、崇祯两朝,乔允升任刑部尚书,执法不挠,秉公断案,深受朝野好评。
乔允升青少年时拜师苦读,孟津白鹤于春雷先生是乔允升的恩师之一。于先生功名止于岁贡,欲报国而无门。乔允升上奏朝廷,朝廷授予于春雷通判之位,于先生政绩突出,后被提拔为山西平阳知府。
乔允升在顺天府尹任上,把教育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万历末年,“齐、楚、浙三党用事”,他借病离任回到孟津老家,教育又成了他操劳的首要大事。经费不够,他把乔家最赚钱的西当店变卖,在西烟寺创办了西烟书院,命名“鹤亭庵”,在此义务讲学。乡里学子纷纷受益,涌现出王铎、郭景昌、乔昌、乔启铉、乔启佑等一批优秀人才。
王铎师从乔允升时,家境贫困。乔允升免其学费,供其吃住,并为其保媒主婚。后王铎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官至礼部尚书,还成为著名书画家。
乔允升20多岁时,中原曾发生“斗米九千钱,父子兄弟夫妻互割,死者二十,一人存活”的大灾荒。入朝为官后,他撰《拟救荒策》上书朝廷,建议建备荒义仓,“散利薄征”,冬春散发一斗,新谷登场时收息一升,以抵制遏制奸商的高利贷和高粮价;加大对贪官、奸商的惩治力度,罚其银两以救民众;主张富仁贫良,共度灾荒……
乔允升无论为官还是下野,不忘的是百姓,难舍的是乡里。他以中原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为由,奏报朝廷,促使皇帝恩准河南增录乡举贡士名额,“河洛为一画肇始之区,贤者辈出,请增乡试五名,蒙准俞允”,“道路沸腾,喜溢八豫”。他还以黄河水灾为由,促使皇帝恩准减持孟津徭役3000名额,“为邑人所德,今专祠西郊”。他辞去顺天府尹返乡之后,还亲率乡亲构筑黄河永赖堤。万历末年,孟津民众捐资,在老城西关西门外为乔允升又建生祠——德里祠。
这是为乔允升二建生祠,在河南孟津。
德里祠建成后,乔允升又继续利用祠堂办学培养人才,也为修编乔氏族谱提供了最佳场所。
乔允升宦游五十载,毕生有“三荣、三升、三难”。
乔允升40多岁时,太谷百姓为其一建生祠;60多岁时,孟津百姓为其二建生祠;70多岁时,皇帝赠封其一家三代为刑部尚书,三代女眷赠封为诰命夫人。此“三荣”也。
乔允升任职太谷县令时,被越级提拔为山西道御史;任顺天府丞时,被就地提拔为顺天府尹;任刑部侍郎时,被就地直接提拔为刑部尚书。此“三升”也。
乔允升任顺天府尹时,因遭齐、楚、浙三党刁难,辞职返乡;任天启刑部尚书时,因遭魏忠贤迫害,二次辞官还乡;任崇祯刑部尚书时,因囚犯越狱暴动被进谗言,崇祯皇帝判其戍边。此“三难”也。
但乔允升宠辱不惊,自谓:“居乡恂恂,居官荦荦,唯忠与孝终身于兹。不艳心于富贵,不欺辱于贫穷。好营净室植花卉,时与二三知己谈道理,说古今。斯其所以为鹤皋乎!”
乔允升为人处世始终谦让低调。建德里祠时,树碑刻像,一稿画像乔允升着朝服戴官帽,被他严词拒绝,二稿改为身着民服。该像和《赞像碑》(亦称《镌石小像》,由王铎等12人撰写的颂词),一直流传到今。
明末清初,孟津县城为本乡在朝为官者建牌坊,十字街是最显赫地段,但只能安排4座。乔允升把位置让给其他官员,而自己的牌坊屈居较为偏僻的地段。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冬,昌平监狱发生暴动,但170名罪犯全部捉拿归案。身为刑部尚书的乔允升本被判死罪,又改判戍边。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一代明臣乔允升病死于流放之地(今属黑龙江省),享年78岁。次年,灵柩回乡安葬,孟津城数万人洒泪送别。乔允升遗嘱:自己是戴罪之身,死后不入御赐神道的祖坟(其父乔桐亦是刑部尚书,墓地筑有御赐石刻神道),墓碑不撰碑文(只有王铎亲笔所书“刑部尚书鹤皋乔公墓”九字)。
数十年后,大清名相张廷玉在编修《明史》时,为乔允升说了公道话:“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天下惜之。”《河南通志卷五十九·人物三》中说:“以道事君,在廷大臣惟乔允升为无愧。”
明清许多高官都留有深宅大院,乔允升没有,但他清正廉明、爱民育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和事迹,被后人长久传颂。
见《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太谷知县。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历按宣、大、山西、畿辅,并著风采。
三十九年,大计京官。允升协理河南道,力锄匪类。而主事秦聚奎、给事中朱一桂咸为被察者讼冤。察疏犹未下,允升虑帝意动摇,三疏别白其故,且劾吏部侍郎萧云举佐察行私,事乃获竣,云举亦引去。寻迁顺天府丞,进府尹。齐、楚、浙三党用事,移疾归。
天启初,起历刑部左、右侍郎。三年,进尚书。魏忠贤逐吏部尚书赵南星,廷推允升代。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
崇祯初,召拜故官。时讼狱益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挠,多所平反。先是,钱谦益典试浙江。有奸人金保元、徐时敏伪作关节,授举子钱千秋,千秋故有文,获荐,觉保元、时敏诈,与之哄。事传京师,为部、科磨勘者所发。谦益大骇,诘知二奸所为,疏劾之,并千秋俱下吏。罪当戍,二奸瘐死,千秋更赦释还。事已七年矣,温体仁以枚卜不与,疑谦益主之,复发其事。诏逮千秋再讯。帝深疑廷臣结党,蓄怒以待,而体仁又密伺于旁,廷臣相顾惕息。允升乃会都御史曹于汴、大理卿康新民等谳鞫者再,千秋受拷无异词,允升等具以闻。帝不悦,命覆勘。体仁虑谦益事白,己且获谴,再疏劾法官六欺,且言狱词尽出谦益手。允升愤,求去。帝虽慰留,卒如体仁言,夺谦益官闲住。千秋荷校死。
二年冬,我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提牢主事敖继荣狱,欲置之死。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副都御史掌院事易应昌以允升等无死罪,执奏再三,帝益怒,并下应昌狱,镌佥都御史高弘图、大理寺卿金世俊级,夺少卿周邦基以下俸,令再谳。弘图等乃坐允升绞,而微言其年老可念。帝谓允升法当死,特高年笃疾减死,与继荣俱戍边,世赏赎杖为民。尚书胡应台等上应昌罪,帝以为轻。杖郎中徐元嘏于廷,镌应台秩视事,应昌论死。四年四月,久旱求言,多请缓刑,乃免应昌及工部尚书张凤翔、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都督李如桢死,遣戍边卫。允升赴戍所,未几死。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具下惜之。
县志记载
清嘉庆《孟津县志》
乔允升字吉甫号鹤皋举万历壬辰由洛籍成进士授山西闻喜县有循迹调太谷以锄强暴翼良善为务擢御史历巡宣大山西及畿辅砥躬益严执法甚峻人谓其袖满清风门无苞苴也时郑妃有宠光庙储位动摇允升侃侃大言有皇太子讲学皇长孙出阁等议迁顺天府丞晋尹天启初以太常卿擢刑部侍郎晋尚书值客魏窃权端方气短疏奏留中不出以病乞骸骨凡疏七上始赐驰驿归仍有病痊起用谕旨怀宗御极起补前职勘定魏客一案爰书具奏闻略曰就事谕事恭书一之刑书以人治人肖本来之面目惟期无挂无漏自可示戒示惩以寒乱臣贼子之心用抒忠魂正气之郁一时争传诵之先是附魏逆者有五虎五彪等飞而螫人时元恶虽已就戮而余党犹居要途在廷诸臣屡奉谕旨不曰外臣不知内事则曰臣部不理刑名互相推诿允升独曰此国事也何避焉分七等按名拟罪毫无假借人心为之大快寻以狴犴失火囚溃于夜五虎五彪之徒排挤下石诏逮允升狱都御史易应昌力救得释令致仕出都门病发卒于途年七十有八其巡京畿时有三差疏稿尹顺天时有拟小学记孝弟旁训任太常时有中州广额疏俱镌行士林珍之更以津滨黄流派夫累繁具揭道院历请豁免为邑人所德今专祠西郊春秋俎豆云
清乾隆《闻喜县志》
乔允升孟津进士万历二十二年任邑令长才雅量有政声因钱粮合户催征奸民借端舞弊乃设门簿至今便之擢本省巡按御史累官尚书祀畏垒祠
清乾隆《太谷县志》
乔允升孟津人由进士任闻喜县令后调繁太谷清风惠政不愧循良民立祠祀之
民国《太谷县志》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以进士任闻喜知县二十二年调繁太谷情操惠政为一时冠县南酎泉渠岁久雍涸允升督民夫开浚溉侯城诸村田十余倾修学宫均赋役实仓储严保甲禁淫汰惩奸蠹抑豪强在县五年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天启中历官顺天府尹刑部侍郎尚书崇祯初坐法戍边未几卒民立祠祀之
雍正《屯留县志》
乔于龄河南孟津人恩贡裁革力役官牧吏解不累民间升兵马司指挥
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秉公断案,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
与其他东林党人士一道,力图革新朝政、重振大明王朝。
赋闲期间,率众出资修筑了黄河永赖堤,保护了河岸乡民。
崇祯年间,审判魏阉余党,平反众多冤案。
其巡京畿时有《三差疏稿》,尹顺天时有《拟小学记孝弟旁训》,任太常时有《中州广额》。
有《广教化以省刑罚疏》、《拟救荒策》。《奏勘逆珰疏》曾传阅一时。
万历24年(1596年),太谷知县乔允升主持遍纂了《太谷县志》。
《明史》有云:“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明清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王铎赞其师曰:“不屈不挠矫矫千秋君子 不比不同亭亭一代正人”。
其后人的对联:司寇恩光百代远 东林世泽万年长 东林家风 /忠良世第(横批)
《河南通志卷五十九·人物三》中说:“以道事君,在廷大臣惟乔允升为无愧。”
乔尚书不忘恩师于春雷
从万历皇帝到泰昌、天启帝至崇祯帝四代更迭,三朝重臣,二朝为相,重振朝纲,历经磨难,三起三落,不改初衷,素以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秉公断案,刚正不阿,清正廉明而名垂青史,烁古耀今。世人皆知其一代名相于庙堂之上叱咤风云的伟岸雄姿,去很少有人提起他当年心系桑梓,柔情似水的儿女情怀。万历年间,他身为顺天府尹,曾经上疏皇帝“河洛为一画肇始之区,贤者辈出,请增乡试五名”,蒙准俞允,道路沸腾,喜溢中原;亦曾为孟津免去“每岁滥派河工三千人”,津人感其德,建祠西郊。然而更是很少有人知晓他尊师重教、义薄云天的高尚情操。
孟津县白鹤镇蜂王村至今还赫然矗立着三座当年为“平阳知府”(今山西临汾市,古称平阳)的明清三进古建院落,院落当年(1966年)还是上房、过厅、临街、对厦齐全。过厅正上方那精致的“鸡鸣遗风”、走马门楼上那硕大的“诗礼养性情”匾额等向世人宣示着房主昔日曾为官宦,诗书传家的辉煌。上世纪70年代晚清遗老,教书先生于崇信老人过春节时总是在于家大院于春雷故居的大门两侧书写张贴上“平阳知府家声旧,古邑名门人心古”的对联,以向世人彰显其过往的荣耀和今日的自豪……
明嘉靖—隆庆年间,蜂王于氏高祖于春雷,少喜读诗书,作八股,县试中秀才,由于其勤学好问,刻苦攻读很快得到乡学教师好评,由生员转为廪生,吃上了皇粮国税,后入府学屡试不举,被推荐为岁贡,终未考取进士。虽未考取功名,但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孟津也颇有名气,在家当起了教书先生。乔允升家境贫寒,世代耕读,于是投奔于春雷名下读书,其天资聪颖,闻鸡起舞,夙夜苦读,后于万历壬戌十年中举,又十年殿试中进士,任山西闻喜县令,紧接着他迁太谷县令,政绩卓著,帝称其“治行高卓”。继受江西道御史奉命巡按宣化、大同,兼理京畿,除暴安良,民风向好,声名远播。帝再命巡按山西,代理盐法,兴利除害,惩治贪官污吏,声名鹊起,升顺天府丞,迁顺天府尹,拨乱反正,广施恩德,声震朝野。天启年间迁刑部左右侍郎、尚书,运筹举国大事,每天日理万机。这时,于春雷先生也年高多病,赋闲在家,贫困潦倒,有人劝他前去京城寻找昔日的学生乔允升,谋求一条生路。碍于脸面于老先生终不肯去,后终于抵不住周围人劝说,上京城投奔学生乔允升,住在了故宫附近一家旅馆。因乔允升贵为刑部尚书,二品大员,“副总理”级别,不好接近。转眼就是半月时光,随身携带银两也快用尽,囊中羞涩使他整天唉声叹气。这时店家听说他要见学生乔尚书,于是给他出主意讲,乔尚书每周早朝正好从楼下经过,让他拦轿面陈,可得一见。正好,第二天早朝,乔允升从店前经过,店家认得乔允升的轿子,就提醒于春雷赶紧下楼拦轿,于春雷站在楼上走廊急忙大喊乔允升小名:“吉甫!吉甫!……”喊声惊动了随行护卫,见楼上一布衣老者大喊,护卫大怒,“大胆村夫,岂敢呼喊大老爷乳名”正要捉拿于春雷,“慢,切勿鲁莽。敢喊我小名的定有来头”,说罢乔允升急忙停轿请来人相见。这时于春雷被带到乔允升轿前,乔允升撩开轿门仔细端详:“哎呀,恩师于公”,说罢赶紧下轿将老师扶上轿子,自己脚踏地将老师送回乔府。寒暄问安之后将老师安置家中好生招待,赶紧上朝。下朝后到了家中师生共叙当年师生情谊,了解家乡近情,不由悲喜交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乔允升又是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高生,当乔允升得知这个有名的正直实诚“二别子”恩师这些年身体欠佳且生活拮据,就暗下决心帮助他一下。于春雷在京城小住数日执意要回,乔允升虽贵为尚书,但他是个清官拿不出很多银两送给恩师,送他也不会要,只是给老师一句话“恩师的事就是学生的事,学生一定会在不违朝纲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给老师谋个差事”,半月后乔允升得知山西汾州少个通判,就奏明皇上望皇上开恩给恩师安排个职位。于春雷尽管非进士、非举人,没什么大的功名,但他也是个岁贡,州县任职也不为过,皇上传旨至孟津邑命于春雷走马上任山西汾州(直隶州,今汾阳市)通判。于春雷上任后协助知府,主管粮运、督捕、水利等事,兢兢业业,上应对官府,下体恤民情,秉公断案,上下口碑甚好。后来圣旨下再迁平阳知府,知府任上将当地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尤其是知府老太太勤俭持家,粗茶淡饭,平易近人,灾害之年,带头纺花织布,鸡鸣即起,子夜方寝,对贫民百姓多有施舍,平阳内外,口传碑颂,道唱途歌。
于春雷身为五品知府,为官政绩卓然,朝野称颂。临卸任,平阳百姓联名送他一挂匾额,上书“鸡鸣遗风”四个大字,敲锣打鼓挂上了他家厅堂正中。而于春雷乐为家乡办事的义举也世代赞美,薪火相传。蜂王于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敬奉“至圣先师孔子、文昌帝君、北斗魁星”牌位和于春雷先祖,以示耕读传家,代有饱读诗书人之人才。明清以来蜂王于氏家族先后出了知府、修职郎、岁贡、增广生、廪生等多名。蜂王于氏家族同古邑(孟津)乔窑乔氏家族每每结为秦晋之好,儿女亲家,友谊亲情,不绝如缕,“乔尚书不忘恩师于春雷”的故事,成为了孟津人民世代相传的尊师佳话。
摘自 孟津河 文 有删减
乔允升与王铎
乔允升与王铎相距约五里,乡情甚笃。在乔第一次告归故里时,王铎23岁。二年后孟津大饥,铎辍学投乔门下续读。乔器重其才,曾对弟子们讲,“孟津邑中富家子弟,以为富有而堕学业傲乡里,惟王家长子王铎,勤奋好学”。并筵以上坐,令王铎授业于其他弟子,同时多以经济资助。在政治思想上对王铎影响很深。王铎曾于天启元年为乔尚书的镌石小像(后存乔氏祠堂德里祠、乔窑,现不知所踪)撰写赞词。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累擢礼部尚书。1644年,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曾联名上疏,将乔允升作为中州死难者,予以表彰。
《河洛乔氏族谱》显示,其始祖乔敏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府洛阳铜陀巷,后人又迁孟津老城,传六世至乔允升。
儿子:乔于龄,号海屋,天启恩贡,授山西屯留知县,“裁革力役,官牧吏解,不累民间”(雍正《屯留县志》),升南京北城兵马司指挥。
其后人今居孟津县乔窑、老城等地
后世辈字:“仁义伦厚祥,诗书麟鹤光,德茂兰瑞玉,忠馨丹桂香”。
因“八百诸侯会盟”而得名的“中州名镇”会盟镇原为孟津旧县城,连续建城史超过800年。此处自古经济繁荣,崇文之风历代不衰。明清时期曾走出114位举人、56位进士,县州道官员近百人,当时今老城高中东街一连四个跨路大牌坊,分别为明清之际“礼部尚书”王铎,“兵部尚书”李际期,“刑部尚书”乔允升和浙江巡抚李天宠所立,更甚者,清初朝中竟有“孟半朝”之佳话!
我国封建时代,朝廷只有礼、吏、兵、刑、户、工六个部。明末清初期间,孟津县在以县城为中心、半径不到四公里的方圆之地曾有三个人当过三个部的尚书。占据了半个朝廷。因此,就有了“孟半朝”之誉。这三个部的尚书分别是:刑部尚书乔允升、工部尚书李际期、礼部尚书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