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河

更新时间:2022-11-27 21:35

于东河,男,大众日报高级编辑,曾任大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并兼任“两会”秘书长,《青年记者》主编

个人简介

于东河、梁国典主编《中外记者笔下的山东》(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该书荟集了近年来国内外记者描绘齐鲁大地山川风物,抒写山东人民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丰功伟业的新闻佳作。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山东带来的巨变。作品风格各异,读者既可领略齐鲁风貌,又可帮助提高新闻写作技巧。

个人作品

1991年12月12日,于东河在泉城为王克煜的报告文学集《泰山之光》作序。原文如下:读罢老友的信,看着坐在我面前的这位陌生的年轻人,我终于点头了。因为朋友的委托,作者的殷切期望,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推辞了。

举荐新秀,对每个老新闻工作者老说,都是责无旁贷的。可是,我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嫉贤妒能的冷言疯语,搅得我早已心烦。然而,一想到责任,我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送走了这位年轻的作者,我忽然觉得似乎相识。我苦苦地回忆着,啊,想起来了,他就是王克煜!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他有过一面之识。那是在一次会议上,听人介绍他是泰安最年轻的记者,只有二十岁,已小有名气。那时,他在全国各大报刊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曾经在一篇新闻中提出“酒好也怕巷子深”论断而闻名新闻界。印象里,他有一种执著的追求,就像他作品里描写的“泰山人”那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这次他放在我案头上的那一摞厚厚的报告文学书稿,不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么?

读过克煜的作品,觉得似不拘一格,语言质朴无华,且多用白描手法,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历史的变革,讴歌了光辉成就的创造者们。那一篇篇饱醮作者激情的文章,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作者已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点从《跋涉者之路》中可以看出。癌症给人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全国每年约有上百万人死于癌症,难怪人们谈癌色变!西方医学界早就把眼睛盯在中国的中医上,中国中医能治愈癌症吗?1988年中华中医学会及时召开“中医中药可以治愈癌症”的中外新闻发布会。李健三的病例成了大会的主要例证。作者及时抓住这个典型,率先在全国报道了李健三用中医治愈骨癌的消息,结果数十万患者纷纭而来,找到李健三。之后,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活泼的手笔,写出长达两万言的报告文学,对这个人物又作了连续、细致、全面、深入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国内的几家报刊争相发表,还被美国一家杂志转载。

《从囚徒到劳模》中的张宪宽,曾是一个被诬为“图谋叛逃的反革命”,在长达十年的监狱里,他没有沉沦,继续搞科研。他恢复自由后,居住在美国的母亲,多次来信让他去那里生活。他却说,他爱母亲更爱祖国,坚持在国内研究出几十项科研成果。1989年,他又经受了那场血与火的考验,他的品质和风范……和那伙妄图推翻共和国的暴徒,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在纪念国庆40周年的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作者及时抓住这个典型,采用拍摄生活彩照的文学笔调,描写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读之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立体美感,一颗赤子之心呼之欲出,从而增强了感染力,有着看后泪沾襟的感觉,这足以说明作者把握了时代脉搏,真实的记录了时代的风采。

初学写作报告文学的同志,其作品往往是,事件是一个梗概,人物是一个轮廓。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调查研究不深入,采访不扎实,掌握材料不足造成的。有一位作者说过:“报告文学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起码应具备的条件。作者在写作《架起奇妙的桥梁》前,已经同主人翁王炳义结识两年之久,应该说对其人其事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还是到他的工作单位里生活,进一步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先后采访了50余人,记下近10万字的笔记,所以动笔时能够运用自如,人物写得丰满生动、真实动人。

不难看出,作者所讴歌的是民族的优秀代表,有全国劳动模范,有发明大王,有改革家……他们未必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然而他们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令人欣喜的是,作者接触对象及涉猎的时间包罗万象,写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可都能把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色,真实生动地再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感,也有私欲,作者把这些都巧妙地融合起来,这就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如历尽坎坷的王心钗,百折不挠的李田祚,公而忘私的赵广河,辛勤耕耘的王绪泉,壮烈牺牲的王振忠等读了催人泪下,激人奋进。《企业脑》中,先写企业亏损,再写人们劝阻赵绪森切莫越雷池一步,然后写他力排众议,坚持改革,大刀阔斧,终于使企业起死回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者在这里大胆运用了对比、衬托、形象语言,写出企业如何差!又如何变了样!以及赵绪森那“二十头牛也来不回来”的倔脾气!

作品另一个特点是,格调高亢,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作者讴歌美好善良,同时鞭挞邪恶丑陋,挖掘出人物的思想蕴涵,处处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也是作品的主旋律,具有一种博大的爱和深沉的美。因此,一些作品荣获全国系统或省市好新闻作品奖,是很自然。

“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有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居里夫人的这句名言既适合于“泰山人”,有适合于作者。怪不得作者在向我国著名作家谢冰心陈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后,年逾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欣然挥毫为本书题写书名;怪不得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宋遂良在看到作者的书稿时,也提笔撰写了序言。我为新闻界出现这样的年轻人感到由衷地高兴。愿这株很有希望的幼苗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茁壮成长!

个人成就

于东河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1965年曲阜师院毕业,曾任教师、讲师、副教授等职。1988年当选为省哲学学会理事。曾发表论文13篇,其中获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参编著作4部,有2部获院二等奖。编写教材多部,其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院二、三等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