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好也怕巷子深

更新时间:2024-09-09 13:24

酒好也怕巷子深为七字俗语,为“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反相使用。引申为东西或产品再好,不去做营销推广、广告宣传,寻找起来十分困难。

释音释义

“酒好也怕巷子深”意思就是酒酿得再好,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难免有人不知道,即使香味扑鼻,也难免有人不愿意拐弯抹角,去寻找品尝。从意义上来说,是对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反相使用。陈窖一开香千里,酒客也会因为巷子深而怯步,不愿费尽千辛万苦,四处寻觅,和流传千年“酒好不怕巷子深”形成反比,也是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民间俗语反用

今天把酒喻作人才,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潜意识里自我包装、自我推销,才能赢得伯乐的赏识。借古喻今,《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姜太公钓鱼”还有“毛遂自荐”等,不禁让人豁然顿悟:酒香真得怕巷子深?

它引申为东西或产品再好,不去做营销推广、广告宣传,寻找起来十分困难,人们(消费者)也不会知道它,就不可能自觉发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力尽艰辛地去寻找找到它。现已成为一句没有争议的营销术语,与之相对立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换句话就是:深巷中的酒,谁能闻得到?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

1915年,中国茅台酒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获得金奖,但是一开始茅台酒根本不被人注意。当时中国展销商为了引起参观者对茅台酒的注意,故意打碎酒瓶芳香四溢的茅台酒立刻引得人们纷纷品尝,由此在世博会上一举成名。酒香本身会说话,而“打碎酒瓶”这一动作恰恰是最关键的自我推销方式。如今中国茅台已经闻名世界,依靠的不仅仅是酒香,还有各种品牌营销手段。

好酒也需要处心积虑的包装。这不是巷子的深浅问题,而是巷子在哪的问题。试想一下,中国的某个巷子里面酿着最好的酒,飘着醉人的酒香,可是这酒香也不可能飘到太平洋的另一岸吧? “好酒需要酒香,更需要发现酒香的鼻子,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好酒推到鼻子的有效嗅程之内。”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新传媒时代,无章序可言的品牌营销信息很快就会被淹没。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随时会出现各种危机,明明是很香醇的美酒也有可能被说成是酸的,并且有被恶性放大的可能。因此,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要“懂酒香的鼻子”面前。

相关文章

酒好也怕巷子深

———沿黄九省区商品交流会侧记

七月盛夏,秀丽的泰山,浓妆淡抹,彩带飘逸。宛如一亭亭玉立的少女,伸出友谊的手,招徕远方的客人。  炎黄子孙约期相会。7月10日,沿黄九省区商品交流会在泰城举行,万名代表纷纭而至,给欢快的泰山,又增添了几分热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把沿途九省区联结起来。这块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3万万炎黄子孙。可怕的市场疲软,没有吓倒他们。人要生存,就要穿衣吃饭;企业要生存,就要推销商品,装点生活,丰富生活。也许寄予这个原因,英雄的黄河儿女才走出家门,穿过大街小巷,千里迢迢,争相挤进这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名城。什么大酒店、外贸大厦、云海饭店,高级的、低级的,家家爆满,有的宾馆不得不增床架铺,要说有一万人,还真不止,恐怕自愿到会者,远远超过好几倍呢!

山东省代表团团长康祖玉说,这次盛会样品展馆1.2万平方米,面积之大,在山东是首次;样品大11万个,品种之多在山东还是首次;人么,自不待言。

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呢!

记者漫步大街,穿越小巷。只见满街的彩幅,长的短的横的竖的,红的绿的,什么沈阳电冰箱厂,什么青岛电视机厂,应有尽有。一副“新泰铝制品厂”,常50米,宽2米,从天而降,如宋真宗的天书,一举夺魁。山风吹来,万幅飘动,大有欲满山城之势。

打扮妖艳、穿戴时髦的模特,身披彩带,夺路而行,蹬车的,徒步的,乘车的,一起起,一队队,满街穿梭,各领风骚。阳谷酒厂彩车上的店小二,一手持酒瓶,一手托盘,将满杯的美酒递向人群,围观者众星捧月,盅盅美酒倒入肚里,数人欢呼,真乃技高一筹!那现代高科技的昂贵的电视广告厅,才更夺人眼目,风流一时,还真有令人还看今朝之感!据说,用于广告宣传车辆达120辆,各种模特队30多个1000余人,仅一次性宣传花销就达三四百万元。

顺着热衷于逛展馆的人流,走进齐鲁大厦。展厅内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什么国优部优,紧俏货、滞销货同样布展,不像以往的交流会,只摆平销、滞销货,不摆俏货。浏览一遍,细心观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烟台钟表厂的石英钟,金壳的,银壳的,闪闪发光;挂的,座的,指针准时走动,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布局合理,恰如其分,各式各样足足有120多种。

在东岳商业大厦,记者看到摆着青岛啤酒,随上前问道:“有货吗?”“我们厂拿出1000多吨,将会上的成交合同全部落实。”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看眼我的担心也是不必要的。记者边走边看,发现还有个特点,就是工商协作姿态高,基本上做到了工厂、商业同布展、同接洽、同价格,与过去大不一样了,他们并不再计较小利,目的是打出产品。

逛完展馆,余兴未尽,不禁自问: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何以这样强?

或许是可怕的市场疲软逼出来的,或许是商家竞争意识的提高,或许是人们墨守成规的僵化思想开始松动……但是,无论怎样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事件!它标志着炎黄子孙有了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酒好也怕巷子深!”历史永远会记住这一天——1990年7月10日。

王克煜 写于1990年7月10日

俗语来由

大家都知道“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民间的通俗语句由来。而“酒好也怕巷子深”来历很短,可是说是个媒体俗语,来源于报纸报道的一篇文章标题,但是很快就融入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俗语文化之中,传遍了大江南北。

1990年7月13日,《泰安日报》发表一篇新闻报道《酒好也怕巷子深——沿黄九省区商品交流会侧记》。当时全国处于严重的市场疲软时期,抢购风过后一片萧条,就在这时——1990年7月10日,沿黄九省商品交流会在泰安举行。数万名代表纷纭而至,给欢快的泰山增添了几分热闹。

王克煜应邀前去采访。漫步大街,穿越小巷,走进大厦,逛遍展馆。他感觉人们没有被席卷全国的市场疲软吓倒,争相打出各式各样的广告条幅,创造商机。山风吹来,万幅飘动,大有欲满山城之势。他忽然想起“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古谚,于是反其意而用之,在全国率先提出“酒好也怕巷子深”的论断,引起与会人员强烈共鸣,并以此为题发表了通讯,全国多家报纸、通讯社、电台发表并引用。

当时的一位资深高级编辑给这篇文章下了评语:“妙!《酒好也怕巷子深》实为一篇佳作。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只是篇语言流畅、文笔潇洒的访问记,实则提示了一个大主题——酒好也怕巷子深!这种提法实属罕见。

作者把国内市场疲软的现实,高度凝练成一句话,况且敢于把传统俗语‘好酒也怕巷子深’反其意而用之,并大胆用作标题。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足见作者的新闻思维如此敏锐而强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