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8 18:07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将“五仄体”作为诗律正体之外的一种变体提出:“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四曰隔句体,五曰偷春体,六曰首尾吟体,七曰盘中体,八曰回文体,九曰仄句体,十曰叠字体,十一曰句用字体,十二曰藁砧体,十三曰两头纤纤体,十四曰三妇艳体,十五曰五杂俎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
平仄相间可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连用仄声,未免过涩(其实,有人将末三字连用仄声都作为“三连仄”之忌),故五仄体除非刻意游戏文字,一般不为。
倒是出句皆为平声对句皆为仄声的“五平五仄体”多见,毕竟句语句之间平仄相对,读来相对舒畅。
舟中夜与家人饮 梅尧臣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瞑色亦稍退。
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戏联仄字体 白玉蟾
一雨倏复霁,早魃已退垒,
远水白浩荡,列岫翠迤逦,
北宋蔡绦《西清诗话》载:“晏元献守汝阴,梅圣俞往见之;将行,公置酒颍河上,因言古人章句中,全用平声,制字稳帖,如‘枯桑知天风’是也,恨未见侧字诗。圣俞既引舟,遂作五侧体寄公云:‘月出断岸口……’。”可见这首五仄体当然也是游戏文字刻意为之。
五仄体即便连仄,也必然是上声去声入声相间,如果同一声调相缀,是读不下去的。
如《舟中夜与家人饮》的声调为:
入入去去上,上去入上去。
上入上去上,上去入去去。
入去去上入,去去去平去。
上去去上入,上上上上去。
(中古音“颇”读上声,“瞑”读去声。末句四连上,因为“此”“已”变读,才不至于过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