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48
产业园区是指以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根据玩转园区(cnyuanqu)里的分法,最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产业园区(cnyuanqu)是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领跑全国,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打造出若干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园区经济效应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成功案例表明,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产业集群最终方向,形成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的指导下,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当前发展产业集群的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如:中金产业为XXX园区发展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利用发达国家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推动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经济特区、产业园区是技术引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够降低技术进步的成本,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此外,园区也是局部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的有效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经济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逐渐增多,分布日益广泛,影响逐步扩大。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之间进一步的经贸往来需要更高层次的承载平台。我国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7家,边境经济合作区15个。
(一) 特色产业园区是专门为从事某种产业的企业而设计的园区,园区的产业定位明确。这种园区一般是在区域特色工业也就是地方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二)产业开发区式的产业发展方式往往是政府或企业在没有切实产业基础的地区征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 然后再运营相关成熟模式来形成园区,加上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吸引企业进驻, 所谓的“筑巢引凤”, 可以称之为先建园区后引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按其类型可分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向高增值的价值链环节攀登。促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一)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园区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建立了非常有益于创新的环境。
(二)产业园区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
(五)产业园区可以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六)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七)产业园区作为宏观政策贯彻实施服务基本对象。
发展创新性产业园区,走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进入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需要互动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理性化,开始寻找集群的发展机制,以保证园区的永续经营和竞争力。
一、政府促进产业联系,提高企业交易效率。政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培育本地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
二、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将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作为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载体。
三、 强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有意识引导园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建立起本地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在本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共识的基础上,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要求园区内成员在技术上共同关心和参与到优化本地环境系统的工作中去。产业园区的目标不仅是提供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培养本地下一代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准备。根据地方产业集群要求而建设和经营产业园区,在企业间建构产业联系以获得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
1.产业园区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优越条件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地的进程中,都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当作政府推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产业集群通过怎样的载体才能得以快速有效地实施呢?
当前,国内理论界已形成普遍的认识,认为园区是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产业园区是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
其次,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除了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产业空气”浓厚;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产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如政府对与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等。
2.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产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波特认为,当共享行为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驱动因素产生影响时,共享能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产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形式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产业园区来说,产业集群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改善现有的招商环境和创新环境,还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都要从加强产业联系出发,并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指导思想。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及时地实行产业联系推动战略,并转化为实际的对策措施,将会推动园区进一步发展。
中国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一些产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使区域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清
近年来,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许多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所以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产业园区,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即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许多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化工业产业集群比例太低。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水平仍较低,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园区主要是靠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园区对自身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原创性较差。
4.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大多数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也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
园区管理研究:专家治园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产业园区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回顾我国园区发展历程,从1984年国内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先后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发展到以粗放型产业为主体的园区: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园区。到九十年代末开始以行业主体集聚的软件园、设计园、文化园的专业化园区的出现和以个体专业经营为主体园区:如家纺城、油画村、古玩城、礼品城等精细化园区的形成。由此可见,我国园区建设和规划正在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园区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是产业信息更具针对性和及时性,行业供应链、需求链、人才链等更具完善性。也就是说专业化园区更容易形成健康的产业链。
作为园区运营管理的政府、企业和机构,如何在专业化园区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服务园区产业发展。笔者认为:专家治园是园区管理的关键。
所谓专家治园的“专家”,并不一定是该行业的专家,但一定是对该专业园区的产业链有十分专业的认识。对专业园区的价值链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专家治园的“专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笔者认为,园区主要管理者(“专家”)应该在MAQK结构,即管理(manage)结构、能力(ability)结构、素质(quality)结构、知识(knowledge)结构中具备相应的素质。
一是园区主要管理者应具有园区管理的常识。这是园区管理者的管理基础。缺乏园区管理经验的“专家”是不能管理好园区的。园区管理所包含的:园区政策、增值服务、物业管理、安全管理、保洁管理、社会管理等等。这些方面,作为一个优秀的园区管理者都应必须具备的常识。
二是园区主要管理者应具有产业服务的意识。这是园区管理者的产业素养。任何一个专业园区都存在其专有的产业特征。如以集聚通信软件企业为主体的园区主要管理者对通信企业的服务外包、政府的信息化、企业的“两化融合”等所带来的产业服务信息、项目等都应具备十分强烈的敏感意识。
三是园区主要管理者应具有行业主体的通识。这是园区管理者的行业素养。从逻辑角度看,产业园区是种概念,行业园区是属概念。园区主要管理者在产业主体的战略性、普遍性、概念性和一般性的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等应具有相应的信息、理论的支撑。
四是园区主要管理者应具有主体行业的知识。这是园区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一个专业化、精细化的园区,集聚的是产业链的关连企业,“专家治园”体现园区主要管理者在园区主体行业管理、服务过程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园区主要管理者不是技术研究型,而是技术服务型。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1.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
利用产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逐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园区内落户。关键性企业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只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以园区关键性企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建立筛选机制,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哪个企业想进入园区就能进入,而是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2.强化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建设
加强园区的行业协会建设可以为产业园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活跃的行业协会不仅维护园内企业的利益,还打通同类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规则,制定重要的行业标准与信息,沟通园区企业与区外伙伴的联系,将园区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同时将园区与外部产业链、创新链相联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内源性增长。此外,在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中,行业协会还必须发挥市场规范的效能,建立一定的行业标准或园区技术质量标准,以技术监督、质量评定和价格协调等手段,驱逐以低质量维持低价格、并以低价格抢夺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维护产业园区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营造产业园区集群创新环境
集群创新环境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既有硬件层面的,也有软件层面的。硬件层面上,产业园区应当为集群发展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软件方面,需要园区管理机构搭建园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园区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促使园区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协同,提高园区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
从另一角度而言,产业园区的集群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力量,而园区创新、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正是创新企业家诞生的摇篮。在我国工业园区集群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宣扬鼓励创新、互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通过文化力手段引导园区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播,形成园区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推动集群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促使企业自下而上地创建产业园区的创新环境。
4.深化产业园区集群的外部联动
集群发展本身就十分重视产业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区域内的,也可涵盖区域外部。加强我国产业园区集群的外部产业关联,是高层次的集群发展需要。这种外部产业关联可以是基于资本、市场的,也可以是基于人才、技术的。例如,我国部分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集群就可通过向外辐射的方式或是通过接受外来辐射的方式,以高、低技术,或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赢得与区域外部或是国外的产业集群和集群企业的对接与联动;或者通过与外部企业和高校等的联络,引进外部人才、取得外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和技术合作,获取本地集群发展的外部智囊。同时,通过与区域外集群,特别是国外高新技术集群的联系,我国的工业园区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而非眼光局限于集群内部,以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产业园区建设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具有部分替代性。而当前国家对传统房地产项目不断的进行调控,这也客观上为产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更大的经营空间,减少了产业地产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园区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吸引了更多传统住宅房地产开发商的目光。金融危机之后,大约有12%的传统房地产开发商转投产业园建设项目,从2005年第一次房地产调控开始,则有约30%的传统房地产商转向产业园建设开发,二线城市比例稍低。
除了联东U谷以外,亦有不少企业进军产业园建设。例如远洋地产近期也在大连高调挺进产业园开发,珠江地产、富力地产等国内知名地产商之前都纷纷试水产业地产,不仅如此,连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尔集团等国内家电巨子也不约而同地打着产业扩军的旗号大举圈地,建造自己的产业园区,甚至是像浙江的民间资本也开始将资金投向产业园。
“十二五”期间各地千亿级产业园规划有10余个,在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高峰期。
事实上,产业园建设正如理论分析一样已经驶入了快车道。截至2011年,我国国家高新区一共88家,上报统计的企业总计5.96万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16亿元,工业总产值10.49亿元,工业增加值2.74亿元,净利润7672亿元,出口总额3000亿美元,上缴税额661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4%。2014年国家计划再升级16家省级高新区,届时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将破百。产业园区数量以及园区产业发展均呈飙升之态。
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看,产业园区确实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着区域整体实力提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产业地产开发及运营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企业和运营商的经验不足,加之在开发过程中会面临地方政府的干预,容易出现过度追求税收、缺乏对园区系统科学的专业规划、吸引追求低成本和低税收的产业进驻等问题,容易引发区域集聚效应差、土地利用效率偏低、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忽视构建产业环境、配套不平衡、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基于产业园开发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报告提出了相关改善方案,主要从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开发及经营模式、传统房地产商在产业园建设领域及园区投资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形势等进行分析;由于产业园区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区域体,具有复杂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是相关企业的区域聚集体,表现出一定的宏观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运营方式多为政府投资或规划,开发企业管理运营,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微观性;将重新定义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梳理各细分领域竞争现状,针对全国重点经济区域环境特点分析产业园区域形态。
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我们对重点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企业及园区本身经营情况、竞争力进行重点分析;最后从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关注焦点;招商引资进行全面的剖析。报告中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产业园区建设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摈弃固有的赚快钱方式,当然也有资金周转的压力,过去都是一卖了之,但是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开发必定是从规划开发建设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这条产业链上面提供全面的服务,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如果是赚快钱将来的机会是不多的。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转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向前端的一级开发延伸,参与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在地方政府债务总量限制的新背景下,我们希望产业地产商能够帮助地方政府通过PPP等模式实现开发,地方政府碰到困难的时候正是我们的机会,假设地方政府没有碰到困难我们产业地产商的机会可能不多,原来可能是亲生儿子开发,亲生儿子要分家了,将来要由干儿子来开发,就是我们的产业地产商,原来可以不找你,必须来找你,但是你要帮助他的是什么?开发和投融资的瓶颈必须突破,确确实实地帮助把这块区域的产业做起来,这个是地方政府非常欢迎的。
二是向后端运营管理延伸。原来是卖得比较多,将来更多的是在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予以突破。更多的可能是与这块区域共同成长,增强持续的产业发展和运营能力,在座的产业地产商必须做到,从原来的开发到运营全产业链必须突破。
三是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融资模式,产业地产的发展要一手牵两头。一手是产业,一手是金融,产业是核心,是基础,金融是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三级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的各个阶段,产业地产商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携手合作,设计投融资架构和产品,实现园区开发的资金闭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