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婆蟾

更新时间:2023-07-13 14:09

产婆蟾(学名:Alytes obstetricans):盘舌蟾科、产婆蟾属两栖动物。体形较小,体肥,长约5厘米。体色为深灰色,皮肤有疣。上颌具齿,舌呈盘状,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不能自由伸出。椎骨后凹型,第2-4躯干椎上具有自由肋骨。荐突膨大,荐椎与具有两个踩的尾骨作关节。体长约5厘米,体肥,体色深灰,皮肤有疣。

动物学史

产婆蟾属于盘舌蟾科,是无尾目中最古老的家族之一,自侏罗纪晚期即1.5亿年前就存在于化石记录中。这些原始蟾蜍的特征是没有可伸长的舌头,即可伸展的舌头,与其他无尾目动物不同,它们直接用下颏捕捉猎物。盘舌蟾科是地中海地区特有的物种,地中海是可追溯到恐龙时代的最后一个世系避难所。做个比较,产婆蟾与其他无尾目动物科的关系,例如产婆蟾和蟾蜍科(Bufonidae)或蛙科(Ranidae),与人类与哺乳动物(如狗或马)的近缘关系相同,尽管这些无尾蟾蜍的形态相似。无尾目的各科是由于适应跳跃的无尾形态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效率,因此自这些动物出现以来,无尾形态一直保持不变。

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产婆蟾在生存史上发生了分化,不同伊比利亚产婆蟾物种之间的分化始于4百万年前。在10到8百万年之间,加泰罗尼亚产婆蟾(Alytes almogavari),传统上被认为是产婆蟾(Alytes Obstricians)的亚种,栖息在加泰罗尼亚北部和阿拉贡,南部以埃布罗河为界。随着5.3百万年前直布罗陀海峡的开放,东非大裂谷的一个种群被隔离,产生了摩洛哥产婆蟾(Alytes Maurus)。3百万年前,生活在贝蒂卡山脉和马略卡岛的另外的种群被隔离,这两个种群分别是博提克产婆蟾(Alytes Dickhilleni)和马略卡产婆蟾(Alytes muletensis)。

形态特征

产婆蟾体长3-5.5厘米,是一种小型而健壮的小青蛙。雌性比雄性稍大。头部相对于其短小的身体尺寸而言相对较大较宽,虹膜金色,眼睛有垂直开缝的瞳孔。鼓膜可见,腮腺很小。四肢短而粗壮。不像其他种类的无尾目,没有明显的两性异形,即雄性和雌性在大小和颜色上几乎相同。然而,两性的生殖生态学不同。

上颌具齿,舌呈盘状,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不能自由伸出。椎骨后凹型,第2-4躯干椎上具有自由肋骨。荐突膨大,荐椎与具有两个踩的尾骨作关节。

四肢短而强壮,能够跳跃并在几乎垂直的表面上移动。该物种的颜色非常多变,从棕色或深灰色到更浅的白色,许多个体的皮肤上点缀着绿色、红色或黑色的小斑点。喉部和胸部区域呈现淡灰色调。背部皮肤呈棕色,略带疣状,点缀着黑色、棕色或橄榄绿色;腹部呈白色。

栖息环境

存在于陆地生境,如树林或森林、墙壁、堤岸和有小石头和稀疏植被的斜坡上。在繁殖季节,成体出没于水流很少或没有水流的河流或永久性湖泊及沼泽,也在农田甚至城市地区等经过改造的栖息地中存在。

该物种占据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山区、峡谷、森林和灌木丛,包括旱地和灌溉作物区,甚至在城镇和公园内,从海平面到高山。对于幼体的长期发育,它们会利用各种水源,偏爱永久性水域,没有水流或水流很小,例如喷泉和池塘。多采用牛槽、蓄水池、池塘、沟渠等人造构筑物。能够在城市环境中的取水点和其他物种将被困住的水体(例如带有垂直壁的筏或蓄水池)中定居,因为产婆蟾具有很强的几乎在垂直表面攀爬的能力。

生活习性

产婆蟾是行动迟缓的两栖动物,但陆栖生活较多。像绝大多数巴伦西亚两栖动物一样,产婆蟾的活动开始于夜幕降临,白天则隐藏在石头下、裂缝内或底土中。

产婆蟾的叫声是一种由持续时间非常短的单个音符组成的叫声,让人联想到哨子。它也经常与角鸮的叫声相混淆,但这种夜间活动的猛禽的叫声稍长一些。产婆蟾从它的庇护所或隐藏在植被中发出这些叫声。

成年产婆蟾以小型陆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是昆虫和蛛形纲动物。出于这个原因,与其他种类的青蛙和蟾蜍一样,它是农民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助于控制可能侵扰农作物的昆虫种群。

分布范围

分布于整个西欧,从德国到伊比利亚半岛。在巴伦西亚也有分布,分布在东部半岛,沿着地中海沿岸从塔拉戈纳到穆尔西亚,以及伊比利亚系统内陆到马德里和塞哥维亚。

繁殖方式

产婆蟾在春夏季节繁殖,交配因天气而异。在山区或冬季霜冻的种群中,繁殖开始于冬季结束并持续到夏末甚至秋季。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可以全年繁殖。像大多数无尾目物种一样,雄性会通过呼叫来吸引雌性,雌性响应雄性的呼唤前来迎接他,在陆地上交配。

生殖期间,雌蟾产卵两串,大约50-60枚。卵受精后由雄蟾将念珠状卵带缠绕于后肢上,然后返回地洞。带卵雄蟾夜出寻食,约20天入水一次,将卵浸湿。3个月后幼体破卵壳而出时,雄蟾又将其带入水中,随即离去。蝌蚪于水中生长发育,经变态而为成体。

该物种的交配发生在干燥的土地上,通常远离水源。雄性将雌性抱在它的后腿(腹股沟与腹股沟肌)后面,雌性产下大约40个卵,然后雄性继续进行受精。完成交配并且雌性离开了自己的卵,雌性离开了,只留下雄性带着大量的卵。雄性小心翼翼地将卵串放在后腿之间,排列成念珠状,使它们牢牢相连。然后,雄性将孵化大约一个月,甚至可能同时抱走不同雌性的窝。当幼体已经形成时,雄性产婆蟾会去取水点存放卵子,卵子会在此时孵化。从这种行为中得出它的通用名称“产婆蟾”或“Gripau paridor”(产卵蟾蜍)。

产婆蟾的幼体或蝌蚪发育缓慢。在某些种群中,幼体期会持续数年。这些蝌蚪的体型很大,有6-7厘米,甚至超过10厘米。因此,它们可能比成年体型更大。它们与大多数瓦伦西亚无尾目幼体的区别在于它们气孔的位置,气孔是一种将鳃与身体外部相通的结构。在这个物种中,与其近伊比利亚盘舌蟾(Discoglossus galganoi)一样,幼体的气孔位于腹侧区域,而不是像其他伊比利亚物种那样位于身体的侧面。它的颜色通常是灰褐色,带有不同强度的小黑点,尤其是在尾巴周围。蝌蚪从它们栖息的池塘或池塘底部消耗各种有机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产婆蟾种群与其他两栖动物物种一样,对许多威胁都很敏感,其中包括由于栖息地和适宜繁殖地的丧失而导致种群分散(主要是由于放弃传统农业和使用其他灌溉系统),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如捕食成蟾和幼体的鱼类、小龙虾或陆龟,病毒和病原真菌的传播,导致壶菌病(产婆蟾特别敏感)等疾病,并包括在交通道路上活动被碾压。尽管如此,在瓦伦西亚的许多地区,它仍然是一种丰富且被人们熟悉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