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3-11 19:53

2015年0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

通过纲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2015年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有很多2014年来都难以突破的行政壁垒和重大项目,在高层协调下,将会超过很多人意料,加大推进和落地。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汇报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完成顶层设计,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也已清晰明确。

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

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炉,规划将北京地铁6号线通至河北燕郊、大兴线通至河北固安、房山线通至河北涿州。受地铁即将开通的影响,有不少北京上班族趁周末前去看房,部分楼盘每天签约三四十套,有楼盘开盘一天房子便卖出了8成。此外,燕郊有的楼盘已涨价约10000元/平米。

业内人士分析称,离北京近、离地铁近的楼盘,未来确实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不过短期来看,周边楼盘仍面临区域产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因此购房者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决定要不要出手。

改革蓝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细化清单和路径设计后,还得三地踏石留痕的执行力,并重视改革驱动的作用,用改革为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势能动能。

有了规划纲要,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这有利于在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市场,将首都“健体”做减法和区域联动算加法结合。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北京有“大城市病”,津冀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而协同发展、协调迈进,则是化解的不二良方。至于怎么协调,有了极具针对性的细化清单和路径设计后,还得三地的主动作为、踏石留痕的执行力,并重视改革驱动的作用。

这种改革,是囊括多方面的,它旨在形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向反哺。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政策松绑及由此带来的巨量资金流均不成问题。前不久,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自贸区已经挂牌,河北优势产能也正在“走出去”。而据财政部此前估算,三地协同发展仅在未来6年内,就可能撬动42万亿元的投资。京津冀成为资本青睐的热土,已成定局。

但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放眼长远,不能只是成为资本的盛宴,还得重视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它要在“新常态”语境下形成新增长极,就得在行政规划先导的环节,以改革提升并改善政府治理,通过建设法治、责任、阳光政府来避免走弯路。

一方面,三地应在协同发展框架下谋划各自发展,完善落实京津冀协议责任机制,清理和废除妨碍区域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切实做到平等互补、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政府职能转变上,三地都摒弃高成本与低效率的治理模式。以环境为例,作为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均面临着严峻的治理形势,所以区域联动治污当在制度、布局、技术等层面更好地破题。

协同发展,还应秉持“民众福祉改善”的导向。要保障京津冀全体公民能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在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之间实现均等化,其中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的目标尤为迫切。比如,消除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障碍,探索共享优质公用服务资源的新路径等等。

《纲要》落地,大幕开启。协同发展需要在改革助力下,形成更强大的势能与动能,唯有深化改革的铺路,才能消除落实中的诸多难题,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2015年7月,在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的意见》。其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会披露: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这将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是政府和社会达成的共识。但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变化敏感而复杂。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意味着,北京真正在功能疏解方面实现历史性破局。

何为先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何为先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复杂的要素资源整合、消除行政壁垒、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既包括产业、项目等“硬件”性质的通关一体化,也包括区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务等“软件”性质的通关一体化。这两个一体化,决定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度。

北京需要将低效益的经济部门和低辐射的公共事业部门转移出去,但这个转移过程不是简化的“甩包袱”和“接包袱”,而是旨在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空间,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生极。如果不能清晰划分区域内三地的经济职能,而是争抢相对高效益、高附加值、能获得高投入的项目,那么产业的转移对接就可能出现梗阻甚至无序现象,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就无法形成平衡的、有利于内涵集约发展的新经济格局。因此,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求区域内各经济重心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补型财政机制,建立利于整体利益增长的决策沟通和配合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率先突破的交通、生态环保命题同样如此。交通一体化,包含了若干重大投资项目,这些投资对提振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但其目标不能仅仅定在这一层面,还需要结合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加以考量,投资需要配合区域内的人口、产业分布特征,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过度投资,延长投资的边际效应期。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有共识,但在落后地区仍面临先要经济增长还是先要环境保护的选择,既要让落后地区获得与发达地区合拍的经济发展节奏,又要让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获得长期稳定的行政、经济、民心资源支持,需要更高水平的协调。

这种协调光靠行政力量无法实现。行政力量能够协调的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方向、总体资源分配比例,而具体到每一个子项目,哪一个企业的搬迁、哪一类群体的转移能实现要素配置优化,还需要尊重市场的配置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

统筹行政指令、市场意愿和法律意志,是协调京津冀区域要素资源整合、跨区划治理的先决条件。行政意愿和市场意愿的协调,提供的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的方法,法律意志提供的是基本保证。就此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命题,不光是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题,更是关于治理机制改进的命题。治理机制的改进,起着远比项目落实更关键的先导作用。

相关解读

疏解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应发挥市场作用

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什么是北京的核心功能,2014年2月,习近平考察北京时曾对北京的核心功能明确定位: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什么是非首都功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认为,非首都功能主要有两大类,首先,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其次,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而疏解去向,除了河北、天津等周边区域,还包括从市区疏解至郊区。

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应当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调整政府机构自身或政府举办之公共事业的区位。为此,他建议,应考虑在北京市区外围规划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国家行政新城。

除了公共部门,杨开忠说,经济功能疏解的重点包括,区域流通网络枢纽功能,培育天津、石家庄、唐山区域性枢纽机场,疏解首都航空运输压力;将大红门、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等区域性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迁往市中心50公里以外地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各地有过不同意见,地方各自都想争取更高的地位,而最终中央拍板决定,还是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而从此次会议的表态看,的确如此。

按照程序,规划在中央政治局通过后,可能还会有些修改,最终将由国务院公布,按照程序可能半个月左右后会公布。

调控人口

北京多次表态严控人口规模

会议指出,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北京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至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最好不要超过2300万。具体如何测算,主要依据水资源量、单位GDP耗水和当时的生活水平。

在水资源和生活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可承载的人口就越多。由于三个因素是变化的,所以可承载的人口也是动态的。2020年以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加大,可能可承载的人口就少了。

2015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2014年全市人口发展形势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

此前,北京市官方曾多次表态,将以最大决心和更大力度控制人口规模,提出明确人口调控目标,落实各区县人口调控的责任等。要通过严格控制中心城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中心城新建和扩建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等措施,促进人口疏解。

北京强调的以业控人和以房管人,是影响和调控人口规模的方式方法,人口和就业联系在一起,就业又和产业相关。

北京2015年将全面实施人口规模调控方案,落实区县调控责任。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及16区县均将承担人口规模调控任务。

协同发展

环保和交通成协同发展突破口

环保、交通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因此要单出三个一体化细则。

需要“先行”的是两个领域,即环保和交通。常纪文称,“先行”的意思就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没有交通一体化,没有环保一体化,就没有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转移则是重点领域。常纪文说,“转移”并非是污染产业的转移,而是绿色转移,要根据绿色化的要求升级转移或就地升级,“企业不想转的,可以按照新的环保标准就地升级。

京津冀部署协同发展,并非一下子实现一体化,而是首先进行部署的协同和一体化,然后是行动的协同和一体化,最后实现标准的协同乃至一体化,“有部署,有行动,有标准,是相互支持、配合的一体化。”

这个规划有不少特点,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寻求发展来解决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也通过环境的约束性为发展打下基础。如通过产业转移、加大投入、生态补偿等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令京津冀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层级。

要素市场

中关村企业、高校先行对接津冀

会议指出,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一批高新企业、高校已在“中关村”这个平台上辐射京津冀三地;而北京环卫集团向张家口、固安输出“首都标准”的环卫管理经验,则成为了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亮点。

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中关村多家企业、高校积极与天津、河北各地开展合作,用友软件等476家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029家;神州数码等393家企业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503家。

除了企业层面的合作,北大、清华等高校与天津、河北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仅北大就与天津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70余个;与河北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60余个。

环卫保洁则是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亮点。2014年,北京环卫集团与河北省固安县张家口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输出北京先进的环卫管理经验,推广首都环卫标准。此前,张家口市的环境卫生工作采用国家标准,而“首都标准”的要求更高。比如,对于执行“环境卫生一级标准”的重点保障区域,国家标准规定垃圾停留在地面上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而“首都标准”将其缩短至5分钟。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科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经反复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各4句话,体现了区域整体和三省市各自特色,符合协同发展、促进融合、增强合力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三省市定位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编撰机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由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编写,该领导小组下的办公人员由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发改委副主任,以及交通部、环保部、民航总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深远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规划》将明确区域整体定位及三省市定位以外,还将确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包括总纲、实施细则和具体名录。既有顶层设计纲要,也有实施方案细则和路线图。细则包括交通一体化细则、环保一体化细则和产业一体化细则。

京津冀协同规划作为高层力推的国家级区域规划,将带来巨量投资,也将极大地改变京津冀三省市的产业格局,相对落后的河北、天津两地无疑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规划即将出台的预期下,京津冀板块依旧值得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一旦落地,势必成为超越国家战略的一项具备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工程,而其带来的投资机会更是不容小视。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这将给房地产、建材、交运、环保等方面带来确定性投资机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顶层设计开启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从更宏阔处看,以建设以首都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京津冀地区,承载了推动中国实现全局均衡发展、改变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状况、深刻重塑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版图格局的历史使命。

发展规划纲要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全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德州市优势凸显。京沪高铁的开通,使德州市实现了1小时进京、半小时入津;拥有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9所,每年培养各类高中级职业技术人才20万人;在京津地区务工人员达28万人,仅天津滨海新区就有11万人。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6%,为京津地区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农产品。

德州围绕建设京津冀“一区四基地”,加紧制定推进措施,明确任务目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德州新闻网报道,《德州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设京津冀“一区四基地”实施方案》已进入送审阶段,送审稿中对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进行了详细陈述,提出德州市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全力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以及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力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幸福德州建设进程,把德州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在拟争取省级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现政策建议方面,争取德州市成为“微中心”建设选址地,重点承接北京市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单位,以及不符合北京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二三产业,支持争取将德州纳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及京津冀产业转移税收分享政策范围,优先推介京津地区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德州,加大中央、省专项资金扶持德州力度,支持德州享受济莱协作区优惠政策,争取将聊德铁路列入《全国铁路“十三五”规划》。

德州“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确立

一区是:京津冀地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深入推进全市 “治用保”治污体系建设,建成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目标: 2015年底前,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 PM2.5均值达到70微克/立方米以下,蓝天白云天数占全年比率达到50%以上。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形成规模,京津冀生态休闲度假基地成功打造,生态工业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6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50%以上。

四大基地: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

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产业、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产业为承接重点,争取引进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高端服务机构,建成一批京津产业承接示范区。

目标:力争每年引进京津区域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00亿元,每个县 (市、区)至少有2个央企强企项目落户开工。 2015年底引进2家商业银行、2家保险公司;2020年底前引进10家商业银行、 1-2家证券公司、 10家保险公司或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到400家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区域性技术 (产权)交易中心、技术项目集散地、技术交流合作中心、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中心等,建设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分别达到700家以上,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0%以上,每个县 (市、区)建成一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创业园。

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主要建设粮食、油料、畜禽、果蔬、酒品、木材加工等六大农产品供应基地。

目标: 2016年,建成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2018年,争取供应京津冀区域的农产品比例达到全市总产量的30%以上。到2020年, “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建成5个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 10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 10个大型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劳务输送网络,建设劳动力输送基地。

目标:力争每年对3.5万名劳动力开展就业

相关链接:德州城市名片

中国太阳城

中国中央空调城

中国功能糖城

中国压滤机之都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最具投资价值的新能源产业城市

“低碳中国”贡献城市

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

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