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更新时间:2024-02-07 18:59

2015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天津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各有侧重,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历史背景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的天津,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经济的重要基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这一比较优势,实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角色定位,做强天津制造,打响天津品牌,是摆在天津面前的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发挥比较优势再现“天津辉煌”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第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天津全市GDP的比重仍达35%以上。天津工信委主任李朝兴说:“制造业始终是拉动天津市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发挥天津制造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备的优势,再现“天津制造”的辉煌,一直是天津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天津已经拥有全部制造业的31个大类,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8大优势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更是异军突起,产值达361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

然而,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高、升级任务重,同时新产业培育不足,增长点不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了解,石化、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占天津市工业比重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仅占1/3。因此,天津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在新常态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李朝兴说:“天津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对接《中国制造2025》,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借鉴德国工业4.0的经验,形成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化和个性化生产与服务性需求相结合的产业体系。”

为了彻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高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津确定了“以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打造“天津制造”升级版的路径。为此,他们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大新技术为方向,推进互联网向工业研发、设计、生产等领域融合。

实现多点突破 续写“时代传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续写“天津制造”的“时代传奇”,关键词就是“创新”。天津市去年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4万件,专利授权量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比率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7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也得到加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1家。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得到实施,真空分子泵、纳米手机芯、超深水半浅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相继问世。

为了构建一支与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天津市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创新举措,如鼓励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携科技成果来津实施产业化、实行创新创业团队整体积分落户的倾斜政策、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和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等。“让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使天津成为各类创新人才的汇聚之地。”这是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支撑,也是“天津制造”续写“时代传奇”的信心所在。

发展目标

2016年

市委十届九次会议闭幕后,市工信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围绕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制定出天津工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到2020年,天津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届时,本市先进制造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70%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21%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45%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4%,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市比重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60家,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70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达到20家。

第二步是到2030年全面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届时,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0%。

第三步是到2050年,把天津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以及世界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2019年

天津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制造业对资源环境友好程度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要求天津必须优化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突出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壮大一批能够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这样解读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内涵。

为这个目标,天津规划先行。

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要求天津必须优化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突出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壮大一批能够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2020年

连日来,市工信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在市工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十一次专题学习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并谋划本市工业“十四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新发展理念和各项目标任务贯穿于本市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记者从这一学习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本市工业拟定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占据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结构升级实现新突破,创新发展得到新提升,绿色集约达到新水平,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产业体系方面,市工信局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尹继辉说。

在空间布局方面,市工信局提出构建“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保障工业可持续发展空间。“两带集聚”是指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双城优化”是指津城核心区补“产业”功能,滨城核心区补“城市”功能;“智谷升级”是指推动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实施产业升级,建设成为天津智谷;“组团联动”是指以宝坻中关村、宁河现代产业区等重点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打造多个产业组团。

2023年

2023年6月,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显著提升,“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基本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规模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创新体系更富活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左右。

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路径,促进融合化、链群化、协同化发展,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提升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快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创建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聚焦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基础材料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实施重大项目牵引,推进西青12英寸晶圆代工、南港120万吨乙烯、滨海新能源电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2024年

2024年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成就

2018年

天津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基地达到11家,在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二位。滨海新区无人机产业聚集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高新区软件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正成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8年,天津工业企业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7万件,专利授权量突破4万件。津产12英寸半导体硅单晶体打破国际垄断,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银河麒麟”操作系统正在为“长征五号”火箭、“北斗”系统、“天舟一号”飞船等提供系统运维服务。

天津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达到17家。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全市高端产品产量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8倍,服务机器人增长1.1倍,光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分别增长45.9%、25.4%、15.4%。

2019年

2019年12月23日,记者从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前三季度,天津市智能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天津智能制造水平位列全国第4位、全球50强榜单第10位。

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天津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智能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前三季度,智能科技产业比重达到16.6%。本市出台众多利好政策,吸引外地企业、人才等要素资源来天津汇集,全市智能制造业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近20%,同时也打造了天津的城市品牌,《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发布“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显示,天津智能制造水平位列全国第4位、全球50强榜单第10位。

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础设施为关键支撑的产业新体系。

区域发展

滨海新区

根据5月24日发布的《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要承载区的天津在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位列“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全球50强榜单第十名。同时,滨海新区加速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由独立第三方城市大数据分析机构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联合经观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共同制作的《报告》指出,智能制造正在成为重塑世界各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滨海新区成为天津智能制造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天津现有智能制造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滨海新区。在滨海新区近年启动的“一基地三区”发展战略中,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目前,滨海新区智能制造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并走向集群化,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霍尼韦尔、西门子、欧玛执行器等世界知名智能制造企业纷纷落户;太原重工、中船重工、长城汽车等传统制造企业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深之蓝海洋设备、筑高机器人等各具特色的新一代智能制造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链。同时,新区围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为代表,实现智能制造产业有序转移集聚。

按照规划,预计到2020年,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将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这将对带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发布的“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中,以滨海新区为主要承载区的天津在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在科研水平、智能生产、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及政府扶持等评价指标的综合评比中取得较高分数,位列全球50强榜单第十名。在很多单项榜单中,天津的表现极为亮眼,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涉及行业数量排名中,天津以26个行业高居世界首位。

根据《报告》,世界智能制造政府扶持前十城市中,天津仅次于深圳位居全球第二。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为促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天津市、新区两级联动,密集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社会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总体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等十个专项行动计划等110余项政策措施,密度、力度前所未有。更重量级的举措,是滨海新区政府联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发起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智能科技产业母基金。该基金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引入全球智能科技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打造中德工业4.0智能制造中心、集成电路中心、汽车电子和无人驾驶中心、智能交运中心等多个智能产业聚集区。

津南区

2019年12月16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津南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津南区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动“一屏一谷一展一带一稻”五大重点工程,发挥海棠众创大街积极作用,打造高端制造产业新高地──“天津智谷”,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据介绍,“天津智谷”规划面积95.6平方公里,以华录未来科技园为核心区,涵盖海河教育园区、核心区延展区巨葛庄以及六个市级工业园区和五个区级园区,按功能划分为双港、海河、葛沽、八里台、小站等五个产业片区,定位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创新示范区”。自启动建设一年来,“天津智谷”形成了华录未来科技园、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海棠众创大街等一批“小而专”、“小而精”的创新孵化平台和载体,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83%,位居全市第2位,津南区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策源地。

作为“天津智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棠众创大街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海棠众创大街紧邻海河教育园区,全长1.4公里,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0亿元,于今年6月22日正式启动运营。目前,海棠众创大街吸引了中科国际科创园、海棠空间、智创工坊、科锐国际等4家平台公司入驻,引进优质孵化企业及研发团队100余家,吸引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类人才101人来此创新创业。

武清区

为更好地吸纳欧盟企业来武清区投资兴业,武清区开发区四期兴建中欧产业园区,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5平方公里,二期4.5平方公里。

园区发展定位:为欧盟企业打造发展载体平台,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建成具有绿色生态特点的欧盟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园区按照“展业聚集、布局清晰、建筑现代、简约实用、生态文明、节能环保、机制创新、高效管理”的思路规划,建有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绿色环保节能标准厂房。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引进欧盟项目100个以上。

从武清区获悉,天津市武清区京滨工业园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特色小镇”,成功引进一批高端智能制造型企业,形成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智能+节能环保”“智能+电子商务”“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机械零部件”“智能+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出集研发、大规模产业化、营销服务、投融资平台、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全新智能机器人项目正式落户武清京滨工业园,该项目占地20亩,全系列机器人成为国内特种机器人制造领域的领航者,应用于消防、民政救灾、地震救援、矿山救援等领域。

从2019年9月11日天津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一轴四城”发展规划,天津市武清区加快推进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和京津产业新城落地,规划建设了一批孵化、转化、产业化一体化特色产业发展载体。在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天津武清区七年累计引进首都项目9961个、引资到位1009亿元,中国铁道科学院产业化基地、北汽海纳川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

宝坻区

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预计总投资超千亿元。今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步入发展快车道,进入开花结果的关键期,加快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41”产业体系;将打造成高标准、高定位、产城融合、引领下一代产业园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载体示范区,成为智慧园区“领跑者”。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有14个项目落户、开工,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0多亿元。

北辰区

2021年12月21日,北辰区在天津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北辰区副区长张炳柱介绍:近年来,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天津北辰区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化,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引擎”新格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