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9:58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个汉语成语。
析义:人的习性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就有悖常理。故此,凡事只考虑利他就是修养,人的道德修养过程,就是克制习性,符合常规礼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指“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语例: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公开演讲。
3.商务印书馆于文革期间再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在例释”天诛地灭“时则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是剥削阶级反动腐朽的世界观,必须彻底批判。人们也不敢在台面上说它的正确性。[2]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份千百年私有制最沉重的遗产,风靡旧世界的腐朽人生哲学,在这里被打碎了。 《花城》1981年第3期[3]
2014年8月14日多家网站转载的扬子晚报
传统释义提供了几个语例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的话语,而扬子晚报的短文没有提供语例。
语例里,1939年7月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说:“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这是目前在文字资料所见的最早语例。
2011年11月社区深入讨论版块的一次争吵。人肉讹话句的原因。好让部分网民清楚,这个人不为己,篡改为修为的来龙去脉。读儒学读歪的人,为了自己想显得有学问,创造出人不为己出自《论语》。把讹话句的起源、出处列出来了。免得以后再有人不识好歹。并非无关的内容。
这句话一说是人要为了自己,一说是为了修行德行。前者是一般的理解、是谚语,后者是扬子晚报2014年8月14日短文所说的该晚报微博的新解并被多家网站转载。谚语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自然用不到这个修行的意思,所以谚语的考量从广度来说,容易遵从第一种意思 。
【倒装句】:“无良目的的人”用作倒装句,“扭曲了”原有的意义,他们说“人都是自私的”。“别人与自己是等同的自私”,他们还说“(这样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而扶正自私行为啦”。
同一理论之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修身,修为。人要修为自己,博学、明辨、慎思、审问、力行,提高人生境界,修为自己才会为社会,为众生,不只是那个肉体的“己非指天和地。
同一理论之二,“人如果不修行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啊!”如今很多人将其解释成:“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老天都会诛杀他。”
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是“修习,修炼”的意思;天诛地灭,是并列结构,就是天地诛灭的意思。
二,老天爷在传统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第一种说法说不通!老天爷会如此的糊涂吗?相比之下后者更符合古代恶善有报的文化传统,也更让人信服。
三,现代社会人类的伟大进步赋予其新的意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是“修为“,”学习,磨炼”的意思;即“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啊!”重要的是,其实这个理解并非古训,而是脱胎于明清民旧社会升华出来的新意义。
四,为字的意思是修炼,修行,主动提高。奋斗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自己不主动的修行,提高。不自强。老天也看不下去。
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为,此字念第二声,是修养之意。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
(错误理解)述而不作之一,为,念去声,为……而行动。“人如果不为自己而活,那么老天都会诛杀他。”
一,许多东西,长埋于地下,才是最好的归宿,这是考古恪守的真理之一。
二,比如家长教育子女好好学习时,经常说“学习是为了你自己而学习”不会说“学习是为了别人而学习”。
三,人之初性本善,此句是由于儒家教义“假仁假义”行不通,是实践儒家教义后而做得绝望之结论。
四,教儒教思想的读书人为了金钱故意讲伪修诈,故意自贤来掩饰他的无能。“假仁假义”模糊事实,推倒一切妨碍学习儒教的成语,类似列强扩张租界一样瓜分学术势力圈。
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若只为己,天崩地裂.根据起下一句的含义思考,若是提高自身修为的意思,那下一句意思不就是,提高自己的修为,天地都会崩裂。这显然不合理.明显这句话要和后面的话连在一起看,是告诫大家凡事都有度,只为自己,从不为他人者也是不被天地所容的.
六,这句话也很可能是对世道的一种无奈表达,可能当时的世道人人都为己,无奈之下只好用夸张的说法,说这个世界上不为己的人都被天地诛灭了,表示当时的人们尽是为己者.这句话就是对社会现状不满的一种表态.
(错误理解)述而不作之二:一个是人们都为自己着想,不为自己想老天就会诛杀他。
孟子激烈批判的“杨朱学说”,杨子学说的内核是“为我”,经典阐释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坚持“仁义”的孟子眼中,“扬子取为我,把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诸子百家时代,群星璀璨,像当代的经济学家一样,历史也为诸子百家区分了 “主流”和“非主流”。孔孟成了历史演进中的主流,而为孔孟所批判的其他思想大家成了“非主流”,成了“杂家”。
在反思变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估这些所谓的“杂家”和非主流的价值,当重新审视这些“非主流”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内蕴时,我们可以发掘出启迪当前变革的真知灼见。
我们来比较一下处于历史“主流”的孟子的“仁义”和“非主流”的杨朱的“为我”。不能简单地说是孟子对还是杨子对,也不能简单地说孟子错还是杨子错。我们评价一种理论一定要考察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和隐含前提假设。孟子的“仁爱”就是强调舍己为人,以他人为中心,相反杨子的“为我”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知识和财富积累贫乏,任何单独的个体都不可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孟子的“仁义”更有实用价值。而杨子的理论更是能揭示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何以存在这一永恒主体。所以,历史地看,孟子和杨子是站在两个不同的高度阐述两个不同境界的“真理”,尽管由于“实用性”孟子的仁爱成为历史的主流,但是,杨子的“为我”是更接近于“大道”的永恒真理,其境界也高出孟子一筹。
现代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为我”为基础的社会,那么现代化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由“克我”“否我”向“为我”的转变的过程。“仁爱”并非独有,翻翻圣经,中世纪时代的欧洲同样强调克己为人,即孟子如果留学海外,他同样会成为令欧洲的基督教徒崇拜的主流。发生这种现代化的原因就是,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和财富积累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正常的人通过正常的努力是可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生活地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