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型

更新时间:2022-07-18 09:56

人口转型,是指以人为本,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提出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已不单纯是人口数量的概念,而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人口发展战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新的人口发展战略确立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阐述了新时期的人口观,提出了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问题的思路和政策。

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是在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开展的。

人口发展面临复杂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15岁~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

——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每年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艾滋病等有蔓延之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

——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老龄化进程加速,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增长到16.0%,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到2020年,20岁~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

——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亿~1.7亿人,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地区之间人口态势差异明显。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警示国人,我国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必须对这种严峻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

战略理念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亮点,就是确立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优先投资于人能够在人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长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合理性。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各有侧重。随着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相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战略调整。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又是劳动力供应最为充裕、人口抚养比低、储蓄率高的有利时期。专家们认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是化解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应作为实现强国富民、促进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人口素质较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促进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利于将综合国力的增强转化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储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十分有利的人口发展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对人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建设人力资本强国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先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中国人口问题属人口压迫生产力即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性质。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就是要改变这种过剩状况,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大力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调整人口的结构,逐步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田雪原牵头的课题组的十多位专家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就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立足于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的战略;二是将人口的变动和发展置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寻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得出的基本判断,一是如果人口总量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三是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特征

数量特征

规模较大的生育总量和地区增长差异仍是人口转型时期的数量特征。

我国人口控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可以说是历史上我国人口发展很好的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松口气,或者放弃现行的生育政策,因为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追求人均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没有变。我们的人口转型还远远没有结束,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

性别特征

人口性别比不平衡是转型时期的性别特征。 性别结构平衡是人口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自然基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2.19,性别结构大体平衡,全国多数地区也显示出同一特点。但是分年龄来看,我国性别比仍然不乐观。有两种情况存在,一是老问题,少年儿童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二是青壮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女多男少。

年龄特征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高龄人口迅速增长是转型时期的年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转型时期出现的重要现象,也是21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趋势。老龄化对社会的压力主要是劳动力老化、劳动人口负担系数上升、养老问题和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劳动力老化在我国迟早会出现,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能依靠多生育子女,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带来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所创造的高劳动生产率,为家庭和社会养老积累财富。

转型蓝图

——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14.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0/10万以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率提高到47%。有效缓解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势头。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继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城镇化率达53%以上。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止。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之后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城镇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共同进步。创建环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