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0 17:31
拼音是cóng sūn,意思是:
从孙本义,指的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是儿子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儿子,即儿子的堂侄(即从子),是孙子的从兄弟(从祖兄弟)。
男子的亲兄弟的孙子,上古汉语称为兄(之)孙/弟(之)孙、从孙;
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晋代称为侄孙;
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称为侄孙。
孙子的祖父(即自己)和本义从孙的祖父(即自己的亲兄弟)是同父亲的兄弟关系(即亲兄弟),孙子和本义从孙的曾祖父都是父亲。
春秋·鲁国·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其弟期,大叔疾之从孙甥也。”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男子谓兄弟之孙为从孙(从孙本义),故谓姊妹之孙为从孙甥,按今人省略从孙甥,直曰孙甥矣,谓侄之子为归孙者。”
唐·李延寿《南史·列传第十一·王弘传[子锡、锡弟僧达、曾孙融、弘弟子微、微兄远、远子僧祐、僧祐子籍、弘从孙(从孙本义)瞻、弘玄孙冲、 冲子瑜]》:“王瞻,字思范,弘【王弘】从孙(从孙本义)也。祖王柳,字休季,位光禄大夫、东亭侯。父王猷,字世伦,位侍中、光禄大夫。”
唐·李延寿《南史·列传第十四·王镇之传[弟弘之、弘之孙晏、晏从弟(从父弟)思远]》:“王镇之,字伯重,晋司州刺史胡之【王胡之】之从孙(从孙本义)、而裕之【王裕之】从祖弟也。祖耆之【王耆之】,位中书郎,父随之【王随之】,上虞(县)令。”
明·朱元璋等《皇明祖训》:“若从孙、再从孙、三从孙,自称曰从孙某,封某,再从孙某,封某,三从孙某,封某;称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称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兄弟之孙为从孙。”
从孙裹义,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曾孙,即伯叔父的曾孙,即父亲的侄曾孙(即族曾孙),是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是儿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堂侄(即从子)的儿子,即儿子的从侄(即族子),是孙子的族兄弟。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上古汉语称为从(父)兄(之)孙/从(父)弟(之)孙、族孙(“族”+“孙”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晋代称为再从孙(“再从”+“孙”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晋代泛称为从孙(“从”+“孙”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晋代称为从侄孙(“从”+“侄孙”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晋代称为同堂侄孙(“同堂”+“侄孙”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唐代简称为堂侄孙(“堂”+“侄孙”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称为堂侄孙。
孙子的祖父(即自己)和裹义从孙的祖父(即自己的堂兄弟)是同祖父的兄弟关系(即从父兄弟),孙子和裹义从孙的高祖父都是祖父。
南梁·沈约《宋书·列传第十八·王球传》:“(王球)无子,从孙(从孙裹义)奂【王奂】为后。”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列传第十三·王琨传》:“初,[王琨(王昆仑)]从兄(从父兄)(新建县开国宣侯)华【王华】孙(新建县开国侯)长【王长】袭华爵为新建(县开国)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门侄不休,从孙(从孙裹义)长是故左卫将军(新建县开国定侯)嗣【王嗣】息,少资常猥,犹冀晚进。顷更昏酣,业身无检。故卫将军华忠肃奉国,善及世祀;而长负衅承对,将倾基绪。嗣小息(新建县开国侯)佟【王佟(王终)】闲立保退,不乖素风,如蒙拯立,则存亡荷荣,私禄更构。’[王琨(王昆仑)]出为冠军将军、吴郡太守,迁中领军。”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初,后秦主【后秦太祖武昭皇帝】苌【姚苌】之弟硕德【姚硕德】统所部羌居陇上,闻苌起兵,自称征西将军,聚众于冀城以应之;(姚硕德)以兄孙详【姚详】为安远将军,据陇城,从孙(从孙裹义)训【姚训】为安西将军,据南安之赤亭,与(前)秦秦州刺史王统相持。”
“本义从孙”和自己的孙子是共曾祖父的兄弟关系,而“裹义从孙”和自己的孙子是共高祖父的兄弟关系。
《三国志·魏书·文昭甄皇后传》:取后(指甄皇后)亡从孙黄【甄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惪为之后,承甄氏姓,封惪为平原侯,袭公主爵。
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敬播、令狐德棻等《晋书·列传第九·荀顗(yǐ)传》:“(临淮县康公)顗【荀顗】无子,以从孙徽【荀徽】嗣(临淮县公)。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荀序】为顗后,封临淮(县)公。”
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敬播、令狐德棻等《晋书·列传第十二·王浚传(子济)》:“(东晋)太元二年(377年),(东晋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诏兴灭继绝,封(博陵郡元公)沈【王沈】从孙道素【王道素】为博陵(郡开国)公。”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徐汝让号钦寰,大司空拭之【徐拭之】从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