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17:38
以泪洗面 ,汉语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拿眼泪来洗脸。形容极度忧伤悲痛,终日流泪。
用眼泪来洗脸。形容极度忧伤悲痛,终日流泪。
宋 王铚《默记》卷下:“(李煜)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三回:“本来是个女流,没甚能力,此时更如坐针毡,自料母子难保,惟以泪洗面罢了。”
老舍《四世同堂》:“在表面上,她使媚眼,她歌唱,她开玩笑,而暗地里她却以泪洗面。”
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每当王金栓怏怏退出厢房,灵芝就开始以泪洗面。”
剧协主席“以泪洗面”走红
2010年8月,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在捐助仪式上,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一级演员李树建说:“卢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不少网友质疑这种表态过于夸张,有“表演”之嫌,而“以泪洗面”也迅速走红,被网友用在各种造句当中,大有超过当年“内牛满面”之势。面对质疑,李树建回应说,当时他非常激动,说的都是实话。
网友称其为“洗面帝”,造句恶搞“以泪洗面”
原本正常的一条报道,因为当事人激动到“以泪洗面”而受到网友的热烈围观。不少网友觉得,激动到这个程度,“演得”太过了,称李树建为“洗面帝”;也有人理解,认为李树建当时太紧张才说成这样;更有网友恶搞,发起“以泪洗面”造句比赛。
网友“穆清风”指出,这个算用词不当吧,“以泪洗面”不是应该用在悲哀痛苦的场合吗?不管用对了还是用错了,“以泪洗面”算是红了,网友“爱跑步的圣徒”喊出,“以泪洗面”来了,“内牛满面”可以歇了。
这不,网友才提出,可组织下“以泪洗面”的造句比赛,就有网友写出了:一人一瓶奶,强大一个民族,喝奶健康;一人一滴泪,激动一个戏团,泪流满面!并不是每一瓶营养丰盛的好奶都叫特仑苏,并不是每一个天天流泪的演员都叫孟姜女,今天你以泪洗面了吗?网友“俩哒恩嫩噶”更是恶搞地说,打算注册“以泪洗”商标,生产洗面奶。
安魂弥撒乐团(Lacrimosa,译为以泪洗面)。是发迹自芬兰、现以瑞士为主要地的二重奏哥特金属、摇滚、黑暗浪潮乐团,由原籍德国、现入籍瑞士的主要制作人提洛·沃夫,与其妻子、芬兰籍的安妮·娜弥组成。
1993年后,安魂弥撒乐团渐渐融合了交响金属和哥特金属两种元素,后来又加入了哥特摇滚与重金属元素,并融入了小提琴、喇叭等古典乐器。乐团的歌词几乎是以德语撰写,但从1995年的专辑《魔狱神曲》后的每张专辑都收录了一至二首英语歌词的曲子,歌词一般是由安妮·娜弥撰写的。芬兰语也曾出现在几首歌曲开头的口白。他们的歌词主要在阐述空虚、黑暗、绝望与爱等想法。
TiloWolf:主音,钢琴;197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AnneNurmi:主音,键盘
1972年出生於德国法兰克福的Tilo Wolff,约在1990年时组成了Lacrimosa,并於91年发表了乐团的首张专辑,主唱兼键盘手的Tilo Wolff是Lacrimosa的灵魂人物,Lacrimosa的音乐可说完全是由Tilo一人所主导,因为Lacrimosa所有的专辑作品,几乎由Tilo包办了全部的词曲、乐器的编曲创作,甚至在Lacrimosa开始加入管弦乐、唱诗班之后,所有的管弦乐器、唱诗班编曲仍是全部出自Tilo一人之手。Lacrimosa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女主唱兼键盘手Anne Nurmi于94年时加入乐团,从此成为Tilo的最佳搭挡,而Anne加入乐团后,在Tilo的协助之下,也开始参与少部份的创作。
称Tilo Wolff是位难得一见的音乐奇才绝不为过,其所创造的Lacrimosa式音乐完全自成一格,无人能够模仿,有如谜一般神秘的Tilo,更像是位超然於世的艺术家,引领无数乐迷的追随与膜拜,深深触动人心的音符,让听者能跳离世俗庸扰,使其孤独的灵魂在Lacrimosa低调沈郁的灰暗世界里得到救赎。
专辑
《Angst》 - 1991
《Einsamkeit》 - 1992
《Satura》 - 1993
《Inferno》 - 1995
《Stille》 - 1997
《Elodia》 - 1999
《Fassade》 - 2001
《Echos》 - 2003
《Lichtgestalt》 - 2005
《Sehnsucht》 - 2009
《Schattenspiel》 - 2010
现场专辑
《Live》 - 1998
《Lichtjahre》- 2007
合辑
《Vintage Classix》 - 2002
Demo
《Clamor》 - 1990
单曲
《Alles Lüge》 - 1993
《Schakal》 - 1994
《Stolzes Herz》 - 1996
《Alleine zu zweit》 - 1999
《Der Morgen danach》 - 2001
《Durch Nacht und Flut》 - 2002
《Lichtgestalten》 - 2005
《Feuer》 - 2009
《I Lost My Star》 - 2009
Lacrimosa的迷人之处,除了音乐之外,在专辑内容和视觉呈现上也不同凡响,历年专辑的封面全是请专属画家以炭笔素描方式所画,不仅细腻而具艺术感,也点出了各张专辑的故事剧情,从专辑之初,以一个马戏团小丑为专辑故事主角,到后来Anne加入乐团,进而发展成为小丑和一位半人半神女子之间的畸恋故事,以小丑与女神的故事贯穿历年各张专辑的做法实在相当引人入盛。
而为了能贴切地捕捉出Tilo的思绪,至今在歌词上仍然坚持以德文写作(有附英文对照),虽然多少造成了非德语系国家的隔阂,然而音乐才是国际的共通语言,专辑甚至创下了超过百万张的销售成绩,足证Lacrimosa的魅力不凡!
Lacrimosa早期的几张作品,包括(91)、(92)和(93),风格较偏歌特摇滚,音乐极度诲暗低调,除了述说小丑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自怨自哀,也犹如Tilo内心情感世界的呈现,非常的原始直接,对於喜好Lacrimosa后期金属风格的乐迷来说其实会觉得很闷,所以除非是有心想收集全套的Lacrimosa,否则并不特别建议上手。
在Anne加入乐团之后,也正是Lacrimosa风格蜕变的开始,95年的第四张专辑,Tilo开始在音乐中注入古典交响乐成份,成功地将歌特摇滚/金属乐带向崭新方向,自此Lacrimosa的音乐格局与复杂度逐趋庞大,戏剧性张力也更强,而Lacrimosa的交响歌特金属诗式风格,在97年的专辑时完全成熟,细腻动人的管弦乐组、钢琴、圣洁的唱诗班弥撒,完美地与金属器乐融合一体,穿插的欧洲民间小调和手风琴演奏,透出著一股悲凉气息,Tilo与Anne两人时而柔缓、时而有如歇斯底理般嘶吼狂叫的演唱方式,对於没有去了解专辑故事情节的听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有些刺耳,然而如果细心去看歌词内容,就能感受到两人可说将那种爱恨纠结的心情起伏极传神地表现出来!
98年出版的双CD live专辑,收录自Lacrimosa於97年的欧洲巡回演出,可说是过去作品十分完整的现场演出记实,Tilo与Anne两人彷佛就是小丑与女神的化身般,将一幕幕的悲剧活生生地在眼前上演,不过不同於录音室专辑编制,在现场表现上,Lacrimosa舍弃了交响乐的部份而改以键盘和较单纯的方式演绎,因此现场版本听起来都是较为狂放直接的,不过说实在的,少了交响乐后听起来是蛮空洞的。
99年Lacrimosa发表了成团史上最剧力万钧之作,所有Lacrimosa的音乐元素可说都被发挥到极致!专辑更请来了伦敦交响乐团参与录音,凄美磅礴的古典交响乐音、钢琴、唱诗班大合唱,铺陈著小丑与女神宿命悲剧的最终结局。全专辑以三幕铺陈,首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与钢琴旋律,直接宣告了宿命悲剧的最终时刻终於到来!渐行渐远的两人无可避免地面临分手命运,而爱到发狂的小丑最后终於亲手结束女神的生命,抱著逐渐冰冷的躯体,步向无止尽的剧院长廊!灿烂悲怆的气氛与旋律,令人聆听完专辑后心情激动得久久难以平息!
历经之后,Lacrimosa新作品的走向就成为乐迷曙目的焦点,2001年的第八张专辑,音乐风格不再如那般具有华丽饱满的管弦乐编曲,反而是有些回归到早期较为原始直接式的情感呈现,编制较小的管弦乐组仍刻划著Lacrimosa令人心碎的哀愁音符。Tilo对於各式器乐、唱诗班编排的掌握可说已十分随心所欲,时而气势强劲激昂、时而平静舒柔、时又悲怅莫名,真切地捕捉出Tilo与Anne各样的情绪起伏。虽然专辑未再有超越的惊人演出,不过标准的Lacrimosa乐音,仍是教乐迷无从抗拒。
Anne与Tilo两人感觉起来似乎是一对情侣,当然真相如何不得而知,而Tilo确实是非常神秘而低调,从网路上所能看到的Lacrimosa专访文章,全都是由Anne接受访问。在Anne的访谈当中总是一再强调爱与希望的重要性,也因此,即便是在Lacrimosa如此哀愁的音乐当中,仍是透著一丝的光亮与爱的温暖。苦涩、辛酸交迭著一种富丽堂皇的浪漫感,Lacrimosa的音乐世界,将永远是茫然混世中最佳的栖身之所。
“以泪洗面”到2010年,已经成立20 周年了。就在今年5月初,他们发行了20 周年纪念双CD 大碟《影子戏》(Schattenspiel)。专辑按时间顺序收录了从乐队草创的1990 年发表的第一首单曲,以及不少后来的成名之作,并穿插了一些过去从未发表过的作品。
CD1 中集合了1990-1996 年间的9 首歌曲,当时,“以泪洗面”还是支据守在德国本土的乐队。不管是《恐惧中的灵魂》(Seele in Not)中那句“我站在河岸边,看到候鸟在河面上滑过的影子,然后听到遥远处,婴儿在哭喊”,或是《胡狼》(Schakal)起首的那句“庙宇正在崩塌”,都相当有画面感。那时候它是不成熟的,有点青春期综合征,但却相当真诚。乐队主脑提罗·沃尔夫(Tilo Wolff)当时还未进入二字头的年纪,天天在工厂打工,以此赚钱维持乐队的活动。
提罗与女主音安妮·努尔蜜(AnneNurmi)的相识促成了这支乐队的成熟。两人在巡演中一拍即合,后者离开了自己的乐队,加入“以泪洗面”,将它带上了更宽广更多元化的舞台。
从1996 年发行的大碟《炼狱》(Inferno)开始,一直到他们最负盛名的大碟《女神爱罗地亚》(ELodia),是这支乐队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围绕着充实的主题,头尾呼应,结构完整,获得德国《Zillo》杂志的大奖也毫不奇怪。不过5 月这张纪念大碟中,却未收录这时期的任何一首歌曲,个中缘由让人不由得产生诸多联想。
在此之后,“以泪洗面”就开始彻底国际化了。他们的歌曲走上了古典乐与金属相结合的最流行路线,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拉美国家,都受到极大的欢迎。《影子戏》的CD2 收录了从2002 年至今的9 首歌曲,但听来感觉风格差别不大。或许这就是所谓国际化的代价,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懂的东西,不可能太过深奥复杂。也能感觉到他们在达到了高峰后,想要更进一步时面临的困难与挣扎,不想再重复过去,但如果偏离太远,又会与老歌迷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