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佑文庙

更新时间:2023-08-30 16:57

伍佑文庙旧址在今东包厂西侧、共和巷南伍佑港两侧。伍佑文庙在青龙桥、白虎桥西侧,与东包厂正对的就是“魁星阁”底层东拱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文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8年),伍佑文庙兴建修缮,历代继之延续五百年,全境人文蔚起、礼让成风,崇文重教、历久弥新,“文庙墩”“崇文巷”地名仍存在。

简介

伍佑文庙旧址位于今伍佑镇崇文巷南,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8年),有大小楹房60多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文庙不但是崇文尚学之地,而且在盐城地方党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清光绪九年(1883年)场大使翟乐善将旧文庙改建成崇文书院,并请书法大家王寿彭(山东大学创始人)为崇文书院题写碑文,伍佑中学前身可追溯到崇文书院。民国二年(1913年),文庙办成县立第一国民学校;1928年,改称县立第八国民学校。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抗大第五分校在该文庙崇文殿办班,烈士姚公铭曾参加短期培训;新四军后方医院在此驻扎;1943年遭日伪军拆毁、烧毁殆尽。伍佑文庙建成后,将成为盐城大市区境内唯一一座文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历史沿革

伍佑文庙,位于伍佑场公署东南方向,“文庙墩子”地名仍在。

伍佑文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明弘治二年(1489年)为两淮盐运判官徐鹏举倡建。。伍佑场之文庙社学,前有院门,绕之以院垣。中为讲堂,左右翼舍,后辟憩室,室旁为庖。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江苏巡抚汤斌再兴文庙社学。为助生童膏火,社学置有社田庙产100亩。

乾隆八年(1743年)春,伍佑场大使丁灿再建文庙“圣殿三楹”;

乾隆卅年,在两淮盐课大使方受畴督办下,文庙扩建。院内建有崇文殿、魁星阁、学署等楹房六十多间,以及泮池、壁照等。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继任胡其章“恢廓更建”;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杜生洙、郑制锦继续前任工程,文庙“堂庑成”。伍佑文庙展出收藏的书画印篆因黄易的加入而成为两淮盐场一绝。郑制锦因黄易辅佐升任直隶布政使,黄易也因郑制锦捐纳而入仕。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秋,两淮盐课大使方受畴亲临伍佑,举行文庙“崇祀典斯”,并决定继续扩建文庙,“魁星亭泮池照所应建”,“斋厨膏火俱所当筹”。在方受畴关注下,伍佑终于建成“计垂久远”“不朽之事”的72间文庙大院。

嘉庆五年(1800年)场大使谢玉田将魁星亭改建成魁星楼(又称魁星阁)。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继任白从瀛再行扩建文庙。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赵建大使又建双层飞檐崇文殿,开置崇文书院。

光绪九年(1883年),场大使翟乐善得到手下衙役捐献的近邻文庙地皮,将旧文庙改建成崇文书院,而在文庙东南依原先建筑风格重建了新文庙,终成“不朽之事”。再后来,光绪年间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王寿彭为崇文书院亲书碑记。

宣统二年(1910年),山东举人、场大使刘夕仁请书法名家山东大学创始人王寿彭撰书《新建崇文书院碑记》。

1913年,伍佑文庙办成盐城县立第一国民学校。

1928年,改称县立第八国民学校。

1940年,抗大五分校在伍佑文庙崇文殿办班,小学移至文庙厢房上课。不久,新四军后方医院入驻,更是留下了众多军民鱼水情、并肩斗日寇的红色人文故事。

1943年,伍佑文庙遭日寇拆除、烧毁殆尽。

建筑布局

伍佑文庙,经明、清两朝相继修葺,建有殿堂厅室、庑房长廊数千平方米,形成祭祀式砖木斗拱结构建筑院落,伍佑港半围其东南两面。文庙布局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由南向北沿中轴立有壁照、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崇文殿等建筑,明伦堂、乡贤亭、戏台散布其中。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庄严肃穆。大成殿双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十三路桁条。正面三间木格门扇,边侧两间上置雕花窗扉。殿前广场立孔子全身塑像,大殿、厢房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圣人和72贤士像。殿后另建崇文殿,殿内供奉法王大天尊。天尊名纥,字叔梁,世称叔梁纥,孔子父亲。后院立“尊贤”“崇文”牌坊。据说,“大成殿”名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

伍佑文庙内三座泮桥跨泮池,魁星楼、尊经阁分置东西。三座泮桥中间一座较宽略高,泮桥上雕刻着象征着学有所成的精美花纹。魁星楼平面呈八角形,三重檐歇山顶楼阁,高约三丈,底层置四拱门,东拱门正对白虎桥,迎东包厂而立。底层置文昌帝君右手执硃笔、左手持墨斗雕像。魁星,又名文昌星、文曲星。境内除建有魁星阁外,在南街东侧、场公署西侧分别建有文昌阁和文昌宫,在穿过南街的文曲沟上架有文昌桥。

祭祀活动

文庙每年举行的祭祀孔子活动是古镇重大盛典。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每年这一天的祭祀仪式隆重,私塾念书的、书院上学的,文人墨客乃至达官贵人,一律参与祭祀,以示对先师的礼敬和感恩,对仁德的追求与践行,借以倡导推崇儒学、见贤思齐,模范教育、劝诫激励之风。

祭祀仪式用今天话来说,是一种集歌舞礼乐于一体的演出纪念活动,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中和位育之意,是反映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祭祀活动在文庙大成殿前广场举行,由德高望重长者主祭。主祭人整衣冠、盥净手,奉黄丝带至香案献礼,率参祭人员三鞠躬,紧接着高诵祭文,随后歌舞乐者展示演出。乐舞继承上古时代祭祀天地、欢庆丰收原始舞蹈,参照曲阜孔庙祭祀程序,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融入里下河水乡文化元素,将淮剧“香火戏”以及杨柳青、小放牛、八段锦等地方小调植入其中,以增加祭祀活动人们的参与激情。参与祭祀的人们迈着象征孔子思想的“中正平和”舞步,庄严肃穆、质朴敦厚,亦俗亦雅、雍容大方,既有古朴、庄严、凝重感染力,更展现“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之盛况。

人文典故

百姓屋檐滴水也铸有“文昌化解”纹饰,伍佑古镇人们对魁星崇祀之情可见一斑。每当乡举里选,四乡八海学子携香烛、奉供果,前来文庙祭拜魁星、孔圣人。“郡国兴贤,黉宫课试,书生事业从今始。”誉为“济世之才”陈斗南、“一代高士”陈九经、“决断明亮”陈惠畴、“盐城大书橱”陈黛生等明清进士举人等在此求学任教。

伍佑文庙有了“瀛洲翰林皆后辈,淮南名士半门生”的“黉门”之誉。李汝珍《镜花缘》二十七回唐敖对多九公:“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是为伍佑文庙《镜花缘》之印记。登临魁星阁顶放眼远望,一条由运盐河而来的伍佑港流经阁下,会合文曲沟,向东环绕龙王滩。青龙桥、白虎桥、铁绳桥,依次排列,高低、宽窄、长短有别,各具其韵。近处崇文殿、观音阁,远处更夫楼、广利院。清风拂来,阁檐悬铃铜声阵阵。这里成了文人墨客吟诗作对、讲经述史好去处,寄寓着人们对古镇文运昌盛的祝愿,是为古镇十景之“鹾邑文峰”。

从明弘治二年(1489年)徐鹏举兴社学,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场大使翟乐善重建新文庙,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文庙学董们为庙产学产与大佑盐垦公司打官司,伍佑文庙兴建修缮,历代继之延续五百年,全境人文蔚起、礼让成风,崇文重教、历久弥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