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经典:传世书法

更新时间:2023-07-15 08:04

《线装经典:传世书法》是2012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线装经典》编委会。

内容简介

书法“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中国书法史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书可以帮助广大书法爱好者追寻数千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感受“先秦尚象;秦汉尚势;魏晋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朴”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感官上的美的享受,更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

为了让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编者们本着推陈出新、真实可信的原则,从《三希堂法帖》刊载的墨迹真本中精选了多位名家的两百多种传世墨迹,并将后来收集到的传世墨迹补充进来编成此书。这些作品现均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价值连城,难得近观。

图书目录

两晋〇一一

陆机

平复帖〇一二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〇一三

兰亭序〇一五

大道帖〇一六

行穰帖〇一七

丧乱·二谢·得示帖〇一九

频有哀祸·孔侍中帖〇二〇

姨母帖〇二一

初月帖〇二二

寒切帖〇二三

平安·何如·奉橘帖〇二五

上虞帖〇二六

远宦帖〇二七

长风帖〇二八

王献之

中秋帖〇二九

鸭头丸帖〇三〇

廿九日帖〇三一

东山松帖〇三二

地黄汤帖〇三三

王珣

伯远帖〇三四

隋唐五代〇三五

无名氏

出师颂〇三六

欧阳询

梦奠帖〇三七

卜商帖〇三八

张翰帖〇三九

虞世南

虞摹兰亭序〇四一

褚遂良

倪宽赞〇四三

褚摹兰亭序〇四五

陆柬之

文赋(局部)〇四七

孙过庭

书谱(局部)〇四九

张旭

草书古诗四首〇五一

李白

上阳台帖〇五二

颜真卿

刘中使帖〇五三

祭侄文稿〇五五

自书告身帖〇五七

竹山堂连句〇五九

湖州帖〇六〇

怀素

苦笋帖〇六一

自叙帖〇六三

小草千字文(局部)〇六五

论书帖〇六七

食鱼帖〇六八

柳公权

蒙诏帖〇六九

杜牧

张好好诗〇七一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〇七二

夏热帖〇七三

韭花帖〇七四

宋代〇七五

李建中

同年帖〇七七

土母帖〇七八

贵宅帖〇七九

林逋

自书诗卷〇八一

范仲淹

远行帖〇八二

道服赞〇八三

边事帖〇八五

欧阳修

灼艾帖〇八六

蔡襄

门屏帖〇八七

与杜长官帖〇八九

蒙惠帖〇九〇

谢郎帖〇九一

陶生帖〇九三

虹县帖〇九五

澄心堂帖〇九六

大研帖〇九七

安道帖〇九九

持书帖一〇〇

扈从帖一〇一

暑热帖一〇三

脚气帖一〇五

入春帖一〇七

远蒙帖一〇八

京居帖一〇九

山堂帖一一一

纡问帖一一二

苏轼

覆盆帖一一三

次韵秦太虚诗帖一一五

致坐主久上人尺牍一一六

一夜帖一一七

题陈吏部诗后一一九

书杜甫诗帖一二一

新岁展庆帖一二三

人来得书帖一二五

黄州寒食帖一二七

次辩才韵诗帖一二九

赤壁赋一三一

获见帖一三二

王晋卿帖一三三

归安丘园帖一三四

东武帖一三五

李白仙诗卷一三七

洞庭春色赋一三九

中山松醪赋一四一

答谢民师论文帖一四三

江上帖一四四

黄庭坚

花气诗帖一四五

与无咎书一四七

教审帖一四八

制婴香方帖一四九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一五一

糟姜帖一五二

华严疏一五三

惟清帖一五五

家书帖一五七

苦笋赋一五八

山预帖一五九

庞居士寒山子诗一六一

题苏轼寒食帖跋一六三

书杜甫寄贺兰铦诗一六五

与明叔同年书一六六

荆州帖一六七

松风阁诗一六九

云夫帖一七一

王诜

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一七三

颍昌湖上诗词卷一七五

米芾

道林诗帖一七六

法华台诗帖一七七

寒光帖一七八

盛制帖一七九

与知府帖一八〇

张季明帖一八一

吴江舟中诗卷一八三

论草书帖一八五

苕溪诗帖一八七

李太师帖一八八

昨日帖一八九

始兴公帖一九〇

竹前槐后诗一九一

蜀素帖一九三

箧中帖一九五

拜中岳命作一九七

穰侯诗帖一九八

淡墨诗帖一九九

逃暑帖二〇〇

与伯充帖二〇一

焚香帖二〇二

苏太简参政帖二〇三

元日帖二〇五

紫金研帖二〇七

公议帖二〇八

临沂使君帖二〇九

珊瑚帖二一一

研山帖二一三

多景楼诗二一五

新恩帖二一七

来戏帖二一九

贺铸帖二二一

丹阳帖二二二

彦和帖二二三

又与伯充帖二二四

韩马帖二二五

值雨帖二二七

窦先生帖二二九

烝徒帖二三〇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二三一

戏成诗帖二三三

惠柑帖二三四

历子帖二三五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二三七

薛绍彭

晴和帖二三九

赵佶

草书纨扇二四〇

欲借风霜二诗帖二四一

秾芳诗帖二四三

闰中秋月诗帖二四四

赵构

徽宗文集序二四五

洛神赋二四七

养生论二四八

陆游

尊眷帖二五〇

辛弃疾

去国帖二五一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二五三

张即之

行书待漏院记卷(局部)二五五

行书台慈帖二五六

吴琚

书蔡襄七言绝句二五七

望君诗帖二五八

急足帖二五九

葛长庚

足轩铭卷二六〇

元代二六一

赵孟

惠书帖二六二

宗阳宫帖二六三

秋兴赋二六五

洛神赋二六七

前后赤壁赋二六九

吴兴赋二七一

近来吴门帖二七三

书趵突泉诗帖二七四

违远帖二七五

国宾山长帖二七七

秋深帖二七九

酒德颂二八一

与中峰帖二八三

绝交书(局部)二八五

七绝诗二八六

陶渊明五言诗二八七

鲜于枢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二八九

论草书帖二九一

草书杜甫魏将军歌二九三

康里巎

述笔法二九五

杨维桢

晚节堂诗札二九六

明代二九七

沈度

楷书四箴帖二九九

敬斋箴册三〇〇

行书七律诗三〇一

解缙

游七星岩诗三〇三

祝允明

归田赋·乐志论·酒会诗(之一)

三〇五

归田赋·乐志论·酒会诗(之二)

三〇七

归田赋·乐志论·酒会诗(之三)

三〇九

宋璲

敬覆帖三一〇

董其昌

与贾岛闲游三一一

岳阳楼记三一三

行书杜甫诗三一五

草书手札三一六

文徵明

草书七绝诗轴三一七

小楷归去来兮辞三一九

作者简介

《线装经典》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资深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极佳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序言

前言:在中华文明史上,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书法“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就已经体现出了书法的“笔意”。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的文字,整理形成标准的汉字形态小篆,开创了书法的先河,李斯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书法家。到了西汉,汉字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这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两晋时期,书法艺术飞速发展,尤以行书最盛,涌现出大量的书法名家,如陆机、“二王”等。隋唐时期,楷书、草书成就突出,“欧虞”、“颜筋柳骨”、“颠张醉素”为世人称道。两宋时期,书法艺术别开生面,“苏、黄、米、蔡”各具特色。元代以后,书法艺术继续发展,有赵孟、鲜于枢、祝允明、董其昌等名家涌现。时至今日,书法艺术仍然流传不衰。

为了弘扬国粹,从古到今无数热爱书法艺术的人致力于对书法艺术的保护和发扬,他们不仅将大量的名家名作临摹、刻石,以期永久保存,还刊印了众多书法作品集,让这些瑰宝流传于世。从官府刊印的《昇元帖》、《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到私刻的《潭帖》、《乐善堂帖》、《停云馆帖》等,古人刊印的书法作品种类繁多,不可胜数。就影响而言,《三希堂法帖》的意义最为重大,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帖。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即“康乾盛世”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酷爱书法的乾隆皇帝,几乎将历代名家墨宝都搜罗到了皇宫内府,其中最珍贵的是从晋代至清中叶流传近1500年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乾隆帝视之为“三希”(“希”同“稀”,即稀世之宝),将其收藏在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雅间内,并改堂名为“三希堂”,此堂至今犹在。

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命大学士、书法家梁诗正等人从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作品中选出135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340种,根据内府所藏书法目录《石渠宝笈》加以编次,并勾摹上石。因收入了“三希”,故全名为《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帝再次命人从宫中藏品中精选名家名作五卷,刻于石上。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

《三希堂法帖》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集到的从东晋到明代历代名家的书法精品。该帖是乾隆皇帝御览之宝,刊印考究,版本弥足珍贵。完成之初,乾隆皇帝仅精拓数十本赐予宠臣;直至清朝末年,该帖才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后,《三希堂法帖》一直备受推崇,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为了让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我们从《三希堂法帖》刊载的墨迹真本中精选了书法名家的两百多种传世墨迹,并将后来收集到的传世墨迹补充进来编成此书。这些作品现均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价值连城。

本书编选时摒弃了刻本和碑帖,所收录的名家墨迹包括楷、行、草三种字体,并按朝代先后排序。此外,我们还对每位书法家的名、字、号,以及书风、作品的书写背景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为每篇作品附上了释文和精彩的名家点评,以方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学习和鉴别。

有了本书的帮助,广大书法爱好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两晋以来的传世书法名作,追寻一千多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感受“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相信广大读者不仅能获得感官上的美的享受,更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