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尊楗阁刻石

更新时间:2024-04-22 14:35

《何君尊楗阁刻石》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六月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何君阁道碑”“尊楗阁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原石现位于四川雅安市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钻山洞荥河南岸陡崖峭壁上,另有清代摹刻碑存于戴匡书院(今荥经中学)。

石刻内容

释文

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说明:┘,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从汉朝对治道工程的建设管理机制来看,汉朝对官道的具体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别路段的整治,包括架桥、改道;二是对道路进行日常的维护。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完成了在西南地区的郡县建置,对道路的日常管理就由地方官吏进行。整治工作是由地方官吏,如郡太守、属国都尉、县长、县令总其责的。具体负责人为他们的属吏,见于石刻的有丞、掾、史等。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汉朝国内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规模开道的使命已经结束,地方官吏的任务就是保证“国道”的畅通和发展地方交通事业,像“何君阁道”这样的工程就只能由蜀郡太守何君遣掾舒鲔派道史任云、陈春来做了。这与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07年)《青衣尉赵孟麟羊窦道碑》、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7年)《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东汉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汉安长陈君阁道碑》、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广汉长王君治石路碑》这些碑所反映的东汉时期地方官吏在今四川境内整治道路的情况相一致。结合国道108线的走向和有关志书记载的古道情况分析,“何君阁道”当为当时改道所需而建。《何君尊楗阁刻石》刊刻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何君阁道”落成纪功所刻。

艺术鉴赏

技法

书法上,《何君尊楗阁刻石》的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削繁就简,随性大方,中锋用笔,变圆为方,给人以率性、自然的感觉。章法上,竖成列,横则完全无行,穿插错落有致,有的一行6字排列,而有的一行却有9字,但四周列字整齐,并框以边栏,不显杂乱,错落有致,根据每个字的特点来排列,显系细心经营,巧妙布局,书写前经深思熟虑而为,张弛有度,显示出早期汉隶的开张之气。字形上,以篆作字,整体保留西汉隶书无波势、率直、简朴的特点,又带有东汉成熟隶书的特点,如“蜀”字的“四”部、“大”字的捺势,及“临”字、“邛”字、“百”字、“史”字、“主”字等“一波三折”笔法基本完备;“邛”字、“云”字、“陈”字等结体拙朴,淋漓地表现了隶书的奇韵高古。笔画上,笔笔中锋,如锥画沙,稳健的同时却又富于变化,其中中锋圆笔,又是篆书所特有的笔法。

作品评价

南宋文学家晏袤:(《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两汉金石记·卷十三·鄐君开石门刻字》)

宋代金石学家洪适: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逢掖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冡,未易窥其藩篱也。(《隶释·卷四》)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①至《褒斜》《郙阁》《裴岑》《尊楗阁》《仙友》等碑,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而秦分笔未亡。(《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若《三老通碑》《尊楗阁记》,为建武时碑,则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广艺舟双楫·卷二·分变第五》)③若吴之《谷朗碑》;晋之《郛休碑》《枳杨府君碑》《爨宝子碑》;北魏之《灵庙碑》《吊比干文》《鞠彦云志》《惠感》《郑长猷》《灵藏造像》,皆在隶楷之间。与汉碑之《是吾》《三公山》《尊楗阁》《永光阁道刻石》在篆隶之间者正同,皆转变之渐至可见也。(《广艺舟双楫·卷二·分变第五》)④然建武时《三老》《尊楗》《郫县石刻》,笔法已有汉隶体,则次仲之作,亦不可据。(《广艺舟双楫·卷二·分变第五》)

历史传承

《何君尊楗阁刻石》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释》,称“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宋代娄机汉隶字源·碑目·何君阁道碑》称:“建武中元二年立,在雅州。《墨宝》云:‘见于荣经县,以适卭莋之路也。出于绍兴辛未。’”清代冯云鹏等《金石索》据《古刻丛钞》记载有《何君阁道碑》拓本。据《〔民国〕荥经县志》所录的荥经举人汪元藻《重修何君阁道碑跋》记载,原刻石在明代为巡按吴某取去,于是汪元藻请在成都的书法家沈鹤子据《金石索》临摹刻碑立于原荥经中学内。近现代考古学家邓少琴《益部汉隶集录》据沈鹤子临本双钩图录,后之编录碑刻者误传为汉隶真迹。公元2004年3月14日,《何君尊楗阁刻石》原石由四川雅安市荥经县烈士乡民建小学教师刘大锦、牟建在该乡冯家村发现。之后,《何君尊楗阁刻石》先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争议

荥经古称严道,为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在史料的记载和学者的论著中,南丝绸之路荥经段的走向为“严道古城-花滩-大相岭-汉源清溪”(大相岭线)。据孙光西叙述,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在这条道上的鹿背顶处还建有“和钧阁”,并立碑记述了关于《何君尊楗阁刻石》的事,阁在民国时期被毁。《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发现,则与此论相左,于是乎就都以南丝绸之路荥经段的走向为“严道古城-花滩-三合-九把锁-泸定化林坪”(九把锁线)为定论。由此引发了大相岭线与九把锁线之争。持九把锁线者认为,《何君尊楗阁刻石》作为实物,最有说服力。持大相岭线者则从碑文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究。甚至有乡土情节浓厚的学者,因九把锁线一说绕过 了汉源,会使汉源失去南丝绸之路古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品牌而对大相岭线广征博引,进而对《何君尊楗阁刻石》的真伪提出了质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